易地扶贫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与可持续生计研究
——以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村为例

周雯娟(1)

摘要:由于迁出区和安置地之间存在差异,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搬迁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嵌入在原先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生计资本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移民的生计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易地搬迁下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与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2017年11月在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村对93户移民中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搬迁前后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可能发生的变动以及相应生计资本的变化;其次,在此基础上结合班彦村的具体情况,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动与移民的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后,提出帮助移民降低致贫风险、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易地搬迁;扶贫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生计资本;可持续

一、引言

“贫困”一直是困扰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难题之一,而“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自行解决。因此,如何减少甚至消除贫困一直是各国、各界探讨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反贫困更是一直居于政府机构工作的重心位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深受贫困问题的困扰,并且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一直在探索适合的反贫困战略。中国国土面积广阔且地质情况复杂,一些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由此造成贫困程度较深且在原地区开展扶贫工作难度较大的情况。易地扶贫是一项由政府牵头和组织,将贫困户从原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的地区整体迁移到另一个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优越地区的社会工程,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其不仅要解决移民眼下的生产和生活困难,更要考虑移民未来的发展。

因此,在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变化相关的问题。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等多种关系由点及面构成的,且这个网络会随着移民行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迁出区和安置地之间存在差异而在搬迁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随着旧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瓦解,移民在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生计资本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对移民的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针对易地扶贫背景下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与生计可持续发展问题,并结合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村的具体情况,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动与移民的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易地扶贫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与生计可持续的文献回顾

在易地扶贫背景下,移民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系统。目前的易地扶贫研究认为,移民社会关系网络随着易地搬迁的推进发生相应的变化。刘姣(2015)认为,移民搬迁将影响移民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移民社会关系网络规模有所扩大、强度有所降低。叶继红(2012)认为,移民集中安置的过程随着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在新居住地的重构,大多数移民在集中安置后社会关系网络有所拓展。朱晓静(2012)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近距离且同质程度较高的整体搬迁可以极大地减少移民与安置区居民之间社会关系的适应障碍,对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造成的冲击较小。黄健(2012)认为,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会使移民在搬迁过程中重新形成不同强度的社会关系网络。易地搬迁使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所变动的同时也会带来移民生计资本方面的变化。李聪、柳玮、黄谦(2014)通过对陕南山区农户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搬迁过程中农户的自然资本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但物质、金融、社会和人力资本均有所提升。陈胜东、蔡静远、廖文梅(2016)认为,搬迁增加了农户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生计资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易地扶贫完全有利于移民生计发展,这项工程也可能给移民带来一定的风险。著名移民学家迈克尔·M.塞尼等(2002)认为,在搬迁过程中移民面临着较高的贫困风险。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冯伟林和李树茁(2016)认为,移民面临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这五种主要风险。何得桂(2013)提出,移民存在生存环境重建、社会文化重构、发展能力重塑三方面的风险。而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生计资本对移民的风险应对能力有显著影响。许汉石和乐章(2012)认为,农户在实现生计的过程中所占有的生计资本对移民的生计风险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苏芳和尚海洋(2012)通过对张掖市农户的实证分析,发现增加金融资本、提升人力资本等方法和手段可以显著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孙海兵和段跃芳(2014)通过对丹江口移民的研究证实,生计资本会对移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在易地扶贫领域鲜有人将社会关系网络与生计资本联系起来。本文认为,将生计资本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易地扶贫首先会对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造成一定的冲击,其次会对移民从中获取生计资本产生影响,最后会在移民生计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故研究易地扶贫背景下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和生计资本的变化,对促进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变化分析

移民社会网络的变化过程,是移民与新个体、新群体发生互动、建立联系的过程,移民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生计资本和发展机会,有利于其在安置地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变化

作为社会中的节点,社会成员通过自身的个体活动,在众多节点中两两组合建立了相对独立和稳定的联系,这些两两间的联系在社会关系的影响下,进一步演变成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我们认为,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既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又受到个人活动的影响。按照不同的规范化程度,我们可以将移民的社会关系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类。其中,正式社会关系,是指已经制度化、比较稳定、有组织并受到一定约束的关系,如移民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非正式社会关系,是指不存在固定模式、不受规则制约的关系,如朋友关系等。所以,本文对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也从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移民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变化

首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困难群众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转移安置到生态环境更好、医疗设施更完备、信息更通畅、交通更便利、经济更发达的地区,使移民能更好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这使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内容有所增加,其中就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基本社会医保关系等。其次,在移民搬迁的过程中,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政府部门会派出相关工作人员负责移民安置问题,移民与负责移民安置问题的工作人员互动增强、关系强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移民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得到了强化和扩展,给移民的生计发展带来更大的帮助。

2.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变化

与上文中叙述的移民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不同,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较为复杂。血缘和地缘关系一直是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决定因素,这些联系会对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移民搬迁之后,血缘关系可能会因为在安置地共同生产、生活而得到加强,而原先建立起的地缘关系则可能因为双方的居住距离较远、往来不便而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但是移民也会在较短时间内,与附近的乡邻建立起新的、稳定的地缘关系。在搬迁安置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会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而业缘关系则渐渐增强。由于工作和重建的需要,移民的交往对象逐渐从亲友、乡邻转变为同事,移民之间会因为共同从事某种工作、双方协同合作互帮互助而在短时间内与对方建立稳定的社会联系,并且这种社会联系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会改变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依旧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这一事实,即使业缘关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无法取代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纽带。

除了移民与移民之间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变化外,移民和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会发生变化。但是,移民和当地居民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原因在于:第一,一般来说,移民安置点距离当地居民居住地都较远,空间距离过大就意味着交往成本较高,这使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很难产生交集;第二,从心理因素来说,移民背井离乡,迁入一个新环境必定存有一定的不安全感以及对安置地居民的不信任和提防心理,搬迁后极易在安置区形成互相帮助的“小团体”,难以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第三,移民与当地居民在饮食习惯、社会风俗、语言教育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天然的隔阂,使得“移民—居民”网络难以建立;第四,有一部分移民会由于自己的身份而不自觉地把自己同当地居民区别开来,再加上政府对移民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对当地居民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些都使移民与当地居民建立稳定的社会联系面临重重困难。

总而言之,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易地扶贫移民适应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新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规模上大于移民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但其稳定性则低于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安置方式与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变化

在对移民采取不同安置方式的情况下,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会有些微的区别,这些区别在非正式关系网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按照移民分布方式的不同将安置方式分为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所谓集中安置,就是尽可能按照同村、同组的原则集体搬迁;分散安置则是将移民分散地迁入安置区的不同村镇。

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对移民原先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冲击较小,尽可能地保留了移民先前建立起的血缘、地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能够让移民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移民在迁入安置地后生产、生活的较快恢复和发展;但是,集中安置易使移民与移民之间形成“小团体”,不利于移民与移民、移民与当地居民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阻碍了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移民融入当地(即安置地)社会的。

分散安置有利于移民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将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向“移民—居民”方向拓展,能帮助移民更快地融入安置地社会并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但是,分散安置对移民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破坏较大,而移民建立起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会使移民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下降,增加移民搬迁后的“致贫风险”。而且分散安置会使移民分布在不同区域,这导致政府等正式关系网络难以对其提供足够的关注,进而造成政府提供的生计资本与集中安置方式相比有限,不利于移民搬迁后的生计恢复。

四、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变化与生计可持续

扶贫搬迁后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易地搬迁这一行为而遭到破坏,造成了一些社会联系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情况,但是易地搬迁行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关系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得到增强的良好情况。移民间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安置区崭新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建立起来,而随着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移民的生计资本也将发生变化,进而对移民的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与生计可持续

将生计资本嵌入在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中,移民可以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主动或被动地获得供其发展的生计资本。易地搬迁使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所变化,故移民从中获得的生计资本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五个方面来进行衡量。社会关系网络的变化可能给移民带来生计资本损失,使其面临一定的“致贫风险”。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移民安置政策不断完善,使“致贫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减少,但是这种“致贫风险”仍然存在于易地搬迁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更丰富的生计资本,并使移民从中获得更多的生计资本,是缓解“致贫风险”、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的关键,生计资本在实现移民易地搬迁后的生计恢复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移民来说,实现生计恢复和可持续意味着:一是满足移民关于干净水源、住房、土地等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移民受到基本的义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移民的劳动素质;三是为移民提供基础医疗设施,提高移民安置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四是为移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保障移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五是帮助移民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等。而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移民所需的各种生计资本,便是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的一条重要途径。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国际可持续性发展大会上充分肯定了社会关系网络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现有研究也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烈和丁焕峰(2001)认为,在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社区建设表现出足够的重视。盖文启(2002)认为,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认识到一个区域内产业网络的重要性,也要注意到社会网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制订贫困区反贫困和经济发展计划时,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生力量,是否重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社会关系网络的参与,将关系到该地区实施反贫困和经济发展计划的成败。

(二)搬迁前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与生计资本

由于迁出地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再加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等因素,农业发展较为脆弱,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且迁出区政府很难为农民提供足够且有效的支持,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民在迁出区的帮扶有限,故移民在迁出区生计资本的获得主要依赖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主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较大的移民拥有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并能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更优质(包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生计资本;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较小的移民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资源较少,只能更多地依赖个人资源来维持生计。然而,在迁出区整体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支撑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也难以为农民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加上早年不顾生态的过度开发使得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等,导致迁出地农民的贫困代际相传甚至不断加重。而且由于移民本身的知识技术水平有限,人才竞争力弱,人力资本水平低,大多数农民即使选择外出务工,其收入也十分有限,仅供补贴家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扶贫移民才能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同时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恢复。

(三)搬迁后移民社会关系网络与生计资本

在移民进行易地搬迁安置期间,由于移民个人拥有的用于发展的资源较为有限,因此移民在安置区的生计资本主要来自其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赖搬迁后逐渐形成的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这点与移民易地搬迁前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

1.通过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生计资本

虽然搬迁使移民丧失了原居住地的住房、土地、生产工具、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等生计资本,但是在进入安置区后,移民又通过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政府机构等,获得了房产、土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优于其在原居住地的生计资本,还得到了以前在迁出区无法得到的信息网络资源、技术资源、市场环境资源等生计资本。与进行扶贫移民工程之前相比,移民受到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加大,政府极大地丰富了提供给移民的生计资本:组织移民对农田水利设施、道路等基本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为移民提供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并派遣相关技术人员为其恢复生产、生活提供技术指导;提供市场信息等生计资本帮助移民销售耕地上出产的农产品等。

通过海东市人民政府的官方网站了解到,扶贫工作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五十镇班彦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实施方案》,决定重点支持当地的特色养殖业、服务业和商业贸易发展等。班彦村居民原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恶劣,耕地条件不理想,于是政府对迁出区坡度大于25°的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则被用来发展燕麦、中药材及地膜蚕豆等经济作物种植,并在山地发展牛羊养殖业,不仅改善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还使移民从低价值农作物种植向高价值作物种植转变,增加了收入。从迁出区搬迁后,班彦村村民不仅住房、水、电、医疗卫生、教育和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政府还为贫困户发放了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帮助移民修建了八眉猪养殖基地,为每户免费提供1头母猪、4头小猪和1吨饲料,并且为移民提供养殖技术、疾病防控、统一收购等服务,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移民通过发展八眉猪养殖实现收入的增加。除此之外,政府还组织搬迁的移民参加挖掘机、电焊、烹饪、刺绣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以达到促进移民生计恢复和发展的目的。再加上安置地光伏产业的入驻、农家乐和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在互联网上销售酩馏酒、盘绣等地方特产,让移民获得了丰富的生计资本,收入显著提高。

可以说,搬迁后逐渐重建起来的移民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为促进移民的生计发展提供了大量所需要的资本,对移民在安置区的生计恢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通过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获取生计资本

虽然搬迁后的移民通过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获得了大量的生计资本,但移民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也为移民在安置区恢复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移民在搬迁后,首先要在安置区进行生产、生活的重建和恢复,政府及与扶贫相关的公益等嵌入在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组织,为移民提供了大量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而移民则从他们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了以劳动协作等为主的生计资本,为其生计活动的尽快恢复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也逐渐增加了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业缘关系部分。在易地扶贫搬迁后期,移民自身拥有的生计资本有所丰富,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也逐渐扩展和加强,此时移民将会从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市场信息等生计资本。

五、关于移民生计可持续的实证分析

本文从自然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五个方面,对搬迁前后在移民生计恢复和生计可持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生计资本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在以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对移民的生计资本做出综合评价,来检验移民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生计恢复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数据来源与迁出区概况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调查组在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村展开的调研活动(2)

班彦村位于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南部,总占地面积约14.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426亩耕地,但当地气候较为寒冷,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较少,且水资源不够充足。班彦村有1396名村民,共分为8个社369户农户,是典型的土族聚集部落。其中,五社、六社共129户的村民中就有73户是贫困户,贫困率高达56.6%,他们原本住在沙沟山的沟壑区,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班彦村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条件恶劣:村中并没有接通自来水,村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都是储存下来的窖水;山路崎岖,平时天气比较好的时候上山、下山都要至少花费2个多小时,若是遇上雨雪天气则更是艰难;尽管班彦村村民拥有一定数目的耕地资源,但只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这是一个种地难、喝水难、外出难、上学难、看病难的边远贫困山村。迁出区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条件较差,再加上移民本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匮乏等个体资本贫困的现状,限制了移民在迁出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可能,移民面临着生计发展困境。

在迁出地的恶劣条件下,移民为维持基本生存只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扩大生计资本,实现生计发展。但是,移民在迁出区只能从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十分有限的帮助,他们获取的生计资本主要来源于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提供给移民的资源也十分有限。这是因为:首先,移民的生计资本水平较低,满足自己的生计需求都十分勉强,也就很难再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向他人提供帮助;其次,在迁出区的山区背景下,移民的居住地都较为分散,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少,这意味着移民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较小,嵌入其中的生计资本较少。总的来看,在迁出区整体发展落后的情况下,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为移民生计发展提供的资源十分有限,仅能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而无法实现移民的生计发展和脱贫致富。

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易地扶贫开发,才能改善移民的贫困现状,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实现移民的生计恢复以及可持续。

(二)搬迁前后移民生计资本的对比分析

1.自然资本对比

自然资本,是指移民现在可以使用或占有以及在未来可能获得使用权或占有权的自然资源,其中,耕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本。在我国,耕地属于国有资产,易地搬迁后移民的耕地将由政府重新分配,且政府还帮助安置区移民用上了自来水,因此认为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对移民的自然资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选择耕地质量和面积、饮用水来源这两个指标来衡量移民的自然资本状况。由于班彦村的易地搬迁仅是将移民从山上集中安置到山下条件较好的地区,耕地质量和面积并未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认为搬迁前后移民的耕地质量和面积状况均为1,根据问卷调查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具体见表1。

表1 自然资本指标的标准化

通过对搬迁前后移民自然资本的对比发现:移民家庭的耕地质量和面积并未发生变化,耕地资源与搬迁前相比没有增加;道路状况得到改善,交通更为便利;搬迁前移民的饮用水来源是池塘山泉水,水源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得到保障,而搬迁后移民用水则是经过处理的自来水,饮用更方便,水质也能得到保障。这些数据表明,虽然搬迁后移民最重要的自然资本——耕地资源并没有变,但是总体而言移民的自然资本是有所增加的,见表2。

表2 搬迁前后移民自然资本对比

2.社会资本对比

社会资本,是指移民在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的,且能够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的社会支持。易地搬迁改变了移民的居住地,也使居民原本的邻里关系发生了改变,移民将与安置地的邻居建立新的业缘关系,即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经历了从破裂分离到重聚组合的过程,移民将从新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生计恢复和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本。本文选取婚姻状况和与安置地居民的邻里关系作为移民社会资本的衡量指标,根据问卷调查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具体见表3。

表3 社会资本指标的标准化

由于搬迁前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居住距离较远、相互之间交通不便等,我们认为搬迁前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邻里关系均为一般。根据数据统计结果,首先,移民的婚姻状况并未发生变化,具体而言有70.2%的移民婚姻状况为已婚,20.3%的移民婚姻状况为离异或丧偶,8.5%的移民则是未婚;移民可以通过婚姻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丰富自己的社会资本,离异和丧偶则会使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有所损失。其次,搬迁前由于居住距离、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邻里关系较为一般,而搬迁后集中安置使邻里关系更为和睦和亲近,这意味着移民人际交往情况的改善和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使移民的社会资本得到丰富。总体来说,移民的社会资本状况较好且由于搬迁实现了一定的增加,见表4。

表4 搬迁前后移民社会资本对比

3.人力资本对比

人力资本,是指移民自身拥有的能够实现一定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劳动能力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因素的集合,是移民最基本的生计资本,政府可以通过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安排移民进行统一的技能培训,以增加其人力资本。本文选取学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劳动力比重和技能培训(认为搬迁前移民未受到技能培训,而搬迁后受到了技能培训)四个指标来衡量移民家庭的人力资本状况,根据问卷调查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其中家庭劳动力比重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数据处理,具体见表5。

表5 人力资本指标的标准化

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搬迁前后家庭成员的平均学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并没有发生变化,家庭劳动力比重有小幅提高,而在技能培训方面则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来说,迁出区移民的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有大部分人甚至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中有61.3%的移民学历为小学水平,32.3%的移民学历为初中水平,仅有6.5%的人接受了高中教育,而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人数为零;但移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仅有5.4%的人身体状况为不健康,且移民搬迁后医疗条件的改善也并未使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家庭劳动力比重虽在搬迁前后发生了变化,但变化较小且一直在75%以上,意味着一个移民家庭需要得到照顾的、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孩子较少,能够在家庭活动消耗较少的劳动力而将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搬迁后,移民通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增加了自身的人力资本,这说明移民在搬迁前的人力资本条件较差,且大部分家庭由于学历水平的限制只能从事低价值的劳动生产,而搬迁后政府通过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组织移民开展技能培训等,使他们的人力资本条件有所改善和提高,见表6。

表6 搬迁前后移民人力资本对比

续表

4.金融资本对比

金融资本,是指移民拥有的且可以由其自由调配使用的资金及额度等,包括家庭收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贷款等。在易地扶贫的过程中,为扶持安置地的产业发展、鼓励移民发展农家乐和牲畜养殖,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会通过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向移民提供种类繁多、数额不等的贷款,移民之间也可能通过非正式关系网络获取贷款,极大地丰富了移民的金融资本。本文选取一年的人均纯收入作为金融资本的衡量标准,并使用公式对年人均纯收入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见表7。

表7 金融资本指标的标准化

对比分析搬迁前后移民的金融资本,可以发现搬迁后移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有了显著提高:搬迁前收入为2111元,搬迁后收入为5161元,增加了3050元,提高的收入比例高达144.5%。这主要是因为搬迁后移民不再从事单一的低价值农作物生产,而是发展起了牲畜养殖、农家乐、酿酒、绣品买卖等多种产业,生计模式逐渐实现多样化,收入来源也逐渐多样化,实现了人均纯收入的提高,金融资本在易地搬迁后有所增加。

表8 搬迁前后移民金融资本对比

5.物质资本对比

物质资本,是指移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等物质性资料。从迁出地搬到安置地的过程中,政府将通过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提供新的房屋、道路交通资源、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等,且移民在搬迁过程中也将通过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获取一定的帮助,如移民相互装修房屋、交流务工信息等,移民的物质资本有所增加。本文选取了住房条件(以房屋面积与房屋结构的乘积来表示)、道路状况、主要燃料、与学校的距离、与诊所的距离和通电情况这几个指标来衡量移民的物质资本状况,其中关于道路状况,搬迁前的迁出区道路基本是土路,而集中安置后政府帮助移民修建了水泥路,所以认为搬迁前的道路状况为0,搬迁后的道路状况为1。根据问卷调查对各指标进行赋值,其中房屋面积、与学校的距离和与诊所的距离均采用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见表9。

表9 物质资本指标的标准化

通过观察数据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对安置区的移民来说,物质资本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住房条件来看,虽然由于安置地空间的限制,搬迁后的房屋面积比搬迁前要小,但是搬迁后的房屋为混凝土结构,而搬迁前的房屋结构仅为土坯,即搬迁后的房屋比搬迁前质量更好;在将房屋面积标准化并将其与房屋结构的数据相乘后,我们得到了住房条件的得分值,根据统计结果,搬迁后的住房条件的得分比搬迁前高出0.10391,即搬迁后移民的住房条件远好于搬迁前。从道路状况来看,搬迁后的道路以水泥路为主,而搬迁前的道路则是以土路为主,道路交通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从主要燃料来看,搬迁前移民做饭用的燃料是柴草、牛粪,需要移民去山林中捡拾且使用较为不便,搬迁后则主要使用煤炭、液化气、天然气、煤气、太阳能和电等更为便利和清洁的燃料,已经没有人再使用柴草、牛粪作为主要燃料了。从安置区的通电情况来看,搬迁后的通电情况要好于搬迁前,易地搬迁后几乎不会再出现断电的现象。与学校的平均距离从原来的10公里到现在的不到1公里、与诊所的平均距离也从原来的10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公里,这说明安置区的医疗卫生环境和教育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移民家庭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见表10。

表10 搬迁前后移民物质资本对比

(三)搬迁前后移民生计资本的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项生计资本及其衡量指标的权重,来对搬迁前后移民生计资本的状况做出综合评价。熵值法的具体步骤如下:一是选择班彦村n户居民、m项评价指标,则xij为第i户居民的第j项指标值;二是计算第j项评价指标值中第i户居民所占的比重:;三是计算出第j项评价指标的熵值:,其中;四是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1-ej;五是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在确定指标权重后,采用加权法建立关于生计资本的标准化模型,计算移民的生计资本总值,其中生计资本(C):

C=H×0.16+S×0.17+N×0.13+F×0.06+P×0.48

表11 移民生计资本指标权重及标准化模型

根据最终的生计资本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搬迁后移民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这五项衡量移民可持续生计水平的指标相比易地扶贫搬迁之前均得到了提高。其中,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三项的提高幅度较大,其得分值的增加均在0.5以上;而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提高幅度相对较小。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来看,应尽量扩展移民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来源,使移民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所增加。整体而言,搬迁后移民的生计资本得分由搬迁前的0.160上升到搬迁后的0.842,说明在易地搬迁背景下移民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更多的生计资本,以有利于移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见表12。

表12 移民生计资本评价结果

六、关于改善移民社会关系网络、提高移民生计可持续能力的建议

易地搬迁后移民社会关系网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经历了从破碎到重组的过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移民能够从重新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更丰富的生计资本,使其生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利于移民生计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为降低搬迁后的移民致贫风险、实现移民的生计可持续,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减少对移民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

在从安置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考虑移民安置方式时,应充分考虑移民因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劳动技能不足导致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以及年收入水平较低、家庭资产较少等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不足的情况,认识到易地搬迁过程中造成的资产损失以及在易地安置过程中产生的资本投资有可能增加移民生计负担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移民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恢复移民生计的资源就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在易地搬迁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对移民原有社会关系网络的破坏,为此可以选择全村整体迁出的方式以降低搬迁对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冲击,尽量完整地保留移民原先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加强移民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

毫无疑问,政府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居于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的主导地位,为移民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多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但是相比于被动地接受政府提供的帮助、由政府“推着走”进行扶贫,移民主动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才是实现移民生计可持续的正确途径。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自身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主导者这一条件,加强对移民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政府应逐渐将权力下放至移民安置地的乡村基层组织,由基层组织与移民进行互动,通过驻村的扶贫工作组及时、分散、准确、深入地向移民宣传当地的扶贫项目、扶贫措施等扶贫信息,了解移民当下最需要被满足的诉求,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准确高效地制定因地制宜的扶贫政策,提高政府形象和信任度,加强移民与当地政府的联系。

另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政府以外的正式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拓展移民的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以期使移民从中获取更丰富和更优质的生计资本。如工会应积极开展活动,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权益问题;妇联可以组织当地女性移民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盘绣行业的保护和生产;共青团则可将当地青年移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等。这些方式都能加强移民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建设,使移民和当地的众多正式社会组织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移民的生计资本显著增加,帮助移民实现生计发展。

(三)促进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和拓展

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对移民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源,对其在安置地实现生计恢复和生计可持续具有重要影响。建立在宗族等级制度森严、重男轻女、排外性严重等落后思想上的、狭隘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虽然在短期内对移民获得生计资本有一定的帮助,但长期发展下去将会严重阻碍移民实现脱贫致富,再加上移民搬迁造成了原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促进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和拓展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应在开放、包容、平等、互助的基础上,破除封闭排外、狭隘落后的旧思想,在安置地构建一些以移民相互帮扶为目的的民间社会组织,如农村合作社、居民关系协调组织等,形成一张新的以移民集体为核心、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其次,积极进行安置区的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巩固移民原先的社会关系,并促使移民间建立新的联系,实现移民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建和拓展,尽快恢复移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提高其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其生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姣.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网络关系重构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5.

[2]叶继红.集中居住区移民社会网络的变迁与重构[J].社会科学,2012(11):67-75.

[3]朱晓静.甘肃扶贫移民社会关系适应性研究:以H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9-51.

[4]黄健.复杂系统视角的水库移民社会网络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1):69-71.

[5]李聪,柳玮,黄谦.陕南移民搬迁背景下农户生计资本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4,36(6):106-112,126.

[6]陈胜东,蔡静远,廖文梅.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减贫效应实证分析:基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户的调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6):632-640.

[7]塞尼,郭建平,施国庆.风险、保障和重建:一种移民安置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15.

[8]冯伟林,李树茁.生态移民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农户禀赋的视角[J].农村经济,2016(9).

[9]何得桂.陕南地区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的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

[10]许汉石,乐章.生计资本、生计风险与农户的生计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12,33(10):100-105.

[11]苏芳,尚海洋.农户生计资本对其风险应对策略的影响: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8):79-87,96.

[12]孙海兵,段跃芳.生计资本视角下水库移民的稳定发展[J].水电能源科学,2014,32(2):151-154.

[13]陈烈,丁焕峰.住宅郊区化与大城市边缘小城市发展:以广州市边缘南海市黄岐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1(7).

[14]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覃志敏.社会网络与移民生计的分化发展:以桂西北集中安置扶贫移民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6]王曙光.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J].农村经济,2011(3):3-8.

[17]王毅杰,李利浩.多元生计模式下的移民生产安置[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18]史俊宏,赵立娟.生态移民适应性生计模式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109-110.

[19]金莲,等.国内外关于生态移民的生计资本、生计模式与生计风险的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15(9):9-14.

[20]赵烨誉.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7.

[21]贾宁凤,赵烨誉,张学军.移民搬迁前后生计资本变化的实证研究[J].水利经济,2017,35(3):53-57,77.

[22]严登才.搬迁前后水库移民生计资本的实证对比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1(6):59-63.

[23]李伯华,窦银娣,杨振,等.社会关系网络变迁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以湖北省长岗村为例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11(3):100-103.

[24]李梦楠,贾振全.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133-135.

[25]翟彬.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农村反贫困研究:以天水贫困地区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17:1.

[26]郑瑞强,王英,张春美.扶贫移民适应期生计风险:扶持资源承接与政策优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7]金梅,申云.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农户生计资本变动:基于准实验的政策评估[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7,32(5):70-81.

[28]徐锡广,申鹏.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可持续性生计研究:基于贵州省的调查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1):103-110.


(1) 作者简介:周雯娟,女,1997年生,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经济学基地班本科生。学术兴趣方向为发展经济学。曾代表学院参加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第十七届学术交流会。

(2) 2017年11月底,本课题组在青海省海东市班彦村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彦村的情况进行了考察,共回收有效问卷9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