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浪漫的求贤令

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历史中,凡是想有所作为的帝王都十分重视对人才的选拔。

汉武帝曾下求贤诏,其诏曰:为了充分发挥民间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才的合理交流,鼓励他们贯彻落实我朝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大局精神,推进诸子百家文化大融合,振兴州郡经济,根据御史中丞转发的《关于改革贤良对策制、实行任人唯能的人才察举》等相关折子,现面向全国展开人才海选。

好吧,开个玩笑,这是我以为的官方文件必备语气。然而汉武帝就是汉武帝,简单粗暴,真正的诏书是这样的: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刘彻《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开篇奇崛,干脆利落,字里行间都是睥睨天下的气概。

同是谥号为武的魏武帝曹操,其求贤令写得一样气势纵横,只是长了一些: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大约是觉得这样的文字语言简明有余而蕴藉不足,所以干脆再来一首诗歌版的求贤令——《短歌行》。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学界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和文字版的求贤令创作于同一时期[汉建安十五年(210)左右]:“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张可礼《三曹年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着美酒、歌舞感慨道:人生能有多少时间呢?

人生的时光就好比清晨的露水,自己的盛年已经过去了,这过去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人生如寄,这也是时代的一种感慨,因为魏晋是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战乱频繁,朝不保夕,所以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社会上很流行。

既然人生苦短,我们便应建功立业,可建功立业需要什么呢?伏笔在这一刻就已经埋下。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怎么解忧?唯有用酒。

“唯”这个字用得实在霸气,唯就是只,唯一,排除其他的一切。我只看重酒,权力、财富、美人……我全都不屑,因为“鼎铛金玉难长久,丽姝红颜安可留?不若眼前一杯酒,清风明月万里游”!

曹公体验过,拥有过这一切,但觉得这些都没用。这感觉就像别人追求了一辈子得不到的东西,曹操也追求,得到了,然后看了看,说,也不过如此,就信手一丢,真是洒脱。

曹操真的是个酒徒吗?非也。曹操是禁酒的,因为酿酒的粮食是珍贵的粮草军需。但大家都爱喝酒,禁酒并不容易,且看李白给出了最佳理由: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天地都爱酒,你区区一个凡夫俗子,凭什么不让我喝酒?

于是大家发展出一套暗语,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可以想象,如果某一天曹操巡营,可能会听见这样的对话:

喂,兄弟,你今天学习圣人言语了吗?

何止学了,还深入地交流了一下,圣人的话火辣辣的,听了之后肚子里暖暖的。

不错不错,我也没闲着,去见贤人了,哈哈。

于是,彼此心有戚戚焉地相与一笑,只留下曹公在那云里雾里。

所以,借酒消愁在曹操这里只是一种托词,并不是真的要醉生梦死。那么,面对人生苦短该怎么办?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没有明说,却用了两个典故,都来自《诗经》。一处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郑风·子矜》)

那青青的衣襟啊,萦绕在我的心上。虽然我不能去找你,可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主动来找我呢?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悠悠”是长远的样子,可以形容思慕的感情悠悠不断,原诗是写一个女子思念心上人的。这样说来,曹操是在想女人了?而且有诗为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写作《短歌行》(有一种观点认为该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夕),可不就是为了江东二乔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里,美人就可以指代贤明的君主或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才。曹操思念的,是可以辅佐他的各路英才。

而且这表述得多么巧妙,只说前两句,后面的潜台词,由各位自己去体会。因为曹操肯定没有时间和办法去一个一个地寻找天下英才,所以用这种含蓄的方式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找我呢?”含而不露,语淡情深。你们可一定要来啊,因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为了你的缘故,我一直难以忘怀,不断地低吟这两句话,你怎么忍心我一直如此呢?

另一处则完全引用了《小雅·鹿鸣》中的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我这是在致敬,懂吗?)小鹿在原野上欢快地吃着青草,我高兴地奏乐设宴款待我的朋友。如果能得到贤才,我必待以宾主之礼,我们一定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掇即拾的意思,那皎洁明亮的月光是不可拾起的,我突然忧从中来,不能断绝。这突然乱入的一段伤感,让全诗有了一种别样的味道,我们好像突然间碰触到了曹操的另一面,原来他的内心也有软弱伤感的地方。

可是,他究竟在忧虑什么呢?

在写这首《短歌行》之前[本文以该诗作于建安十五年(210)的观点为准],曹操的传奇人生如下:

二十岁时,被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首都公安局城北分局局长)。他制作五色大棒,将犯了法的灵帝宠臣、小黄门蹇硕的叔父打死,一时威震四方,京师肃然。权贵们虽然对曹操恼怒到了极点,却因为曹操爷爷曹腾和老爸曹嵩的缘故,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干脆一起“表扬”这个年轻公安局长的功绩,推荐曹操升任顿丘县县令,把这个打不得骂不得的爷送出了京城。

黄巾起义爆发,三十岁的曹操被授予军职,去前线平乱。十二月,黄巾起义被平定,改元中平,封赏功臣,曹操升任济南国相。

之后的二十多年岁月里,曹操东征西讨,连战连捷,当真是天下英雄谁敌手。建安十三年(208),五十四岁的他被封为丞相。同年八月,刘表卒,曹操取荆州。十二月,赤壁之战,曹操败退。

看他的前半生,除了少有的两三次溃败,几乎是在百战百胜中一步步走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大风大浪也只如闲庭信步,这样的人,为什么突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其实原因并不重要,我们喜欢上一个人,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时刻,他光芒万丈的时候我们不觉得怎样,可突然在某个角落里,他伤心、落寞的那一刻,会突然击中我们的心。这种难名的忧愁,增加了诗歌的内涵,也丰富了曹操的内心。当然,曹公是不会沉湎于这种情绪中不可自拔的,毕竟,他是要成为天下之主的男人,所以很快就又转入对贤才的叙述中去了。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相在这里是偏指用法,相当于代词我,要倒装。存则是探望的意思,“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曹操在遥想着,天下间的贤才们穿过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屈尊降贵来到这里问候我、探望我。自己设宴招待他们,久别重逢,欢宴畅饮。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我知道你们还有担心,还有犹豫,还在寻找。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处用典,“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我帐下的人才啊,让我待以嘉宾之礼,鼓瑟吹笙,福祸与共;那些叛降过来的人才啊,我们“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那些还在观望着的人才啊,我愿礼贤下士,吐哺以待。

我曹操唯才是用,唯才是举,你们还有什么顾虑?来吧,和我一起,开创一个盛世!

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