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体系研究
- 周俊
- 4188字
- 2025-01-02 10:17:24
前言
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距今已有十一年。在这十一年里,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增长动能不足,原有贸易投资规则不断受到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蓬勃发展,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助力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和基础环节,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国家之间差异较大,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巨大。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中国部分学者的测算结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需要6200亿至9600亿美元的融资,但当前的资金供给为每年不到2000亿美元,缺口巨大。如何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融资,是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核心问题,也是实现“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2023年11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资金融通在健全金融合作机制和拓展投融资新渠道两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现阶段已经建立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无法满足其融资需求,同时还存在着资金供给结构不合理、中国承担的融资责任过大、资金去向的集中度过高、融资体系的市场机制建设严重滞后、各融资渠道之间缺乏配合和互动等方面的缺陷,无法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可持续且高效率的资金。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多元可持续的新融资体系迫在眉睫。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属于区域公共产品,因此本书以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区域公共产品融资理论、开发性金融理论和金融结构理论为基础,试图解决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如何融资?也就是说,当前融资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融资供给问题。根据金融结构理论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实际情况,融资供给的重点在于融资机构。因此本书从融资机构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融资渠道选择—融资渠道分析—互动关系分析—体系构建”为逻辑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理论分析框架。
根据这一理论分析框架和基础设施融资方法理论,本书在九类融资渠道中结合“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将国际援助融资、开发性金融融资和私人资本融资作为融资体系的主要融资渠道。在这一基础上,本书分别从融资动力、融资来源、融资方式和融资重点四个方面对每一类融资渠道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三类融资渠道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三类融资渠道整合构建成一个高效多元可持续的融资体系,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研究了这一融资体系的构建,并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当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因此本书站在中国的视角,针对中国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除了第一章绪论外,本书还有七章,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第二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在区域公共产品融资理论、基础设施融资方法理论和新兴的开发性金融融资理论基础上,本章确定了以融资机构为中心的、以“融资渠道选择—融资渠道分析—互动关系分析—体系构建”为逻辑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理论分析框架,筛选出国际援助融资、开发性金融融资和私人资本融资三类融资渠道进行重点研究。
第三章为特征事实分析部分,主要尝试解决“当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项目视角、供给视角和中国参与的视角对融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从融资政策、机制、机构和工具四个方面出发对融资体系进行分析,得出了当前融资体系存在融资能力欠缺、体系覆盖面不广等五个方面的问题的结论。
第四、五、六章进一步对融资渠道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理论分析框架解决“融资体系中各类融资渠道的动力、融资来源、融资方式和融资重点是什么”的关键问题。在国际援助融资中,本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西方国际援助在基础设施融资中的优劣,从融资理念改进、融资动因改进、融资目标改进和融资方法改进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通过国际援助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改进方向。同时这部分使用Aid Data数据库实证分析发现,基础设施类国际援助的援助效果更显著,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更低的国家进行的国际援助效果更显著,以及OOF类国际援助资金的援助效果更显著,得出了国际援助融资的重点在于“引领”其他资金等结论。
在开发性金融融资中,笔者重点对其债券融资和融资组织作用进行了分析。债券融资方面,重点研究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四个案例,得出开发性金融机构债券融资的四个重要特点;在动员社会资本方面,探讨了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六个方面的障碍,并针对障碍探讨了开发性金融机构如何降低项目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调节融资周期和培育融资市场四个方面的机制。同时考虑了开发性金融融资的四类主要风险问题。最后在这一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策略调整,总结了六点经验,并结合前文的机制分析,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设想。研究结论提示了开发性金融融资的重点在于从提供资金到“动员”资金的转变。
在私人资本融资方面,笔者首先基于四个方面的理由,在两大类六种私人资本的具体融资方式中选择了PPP模式并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PPP模式在基础设施融资中“一个增加和两个节约”的优势,并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两个节约”如何实现;其次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融资的三个微观因素和四个宏观因素,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私人资本融资的收益与风险;最后用世界银行PPI数据库,采用零膨胀泊松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从经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影响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融资的因素。
第七章构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体系。结合现代融资体系的理论,选择了以银行融资模式为主的融资体系,构建了一个以三大融资渠道为中心,从融资动力、融资来源、融资方式、融资重点四个层面展开,用“引领”和“促进”两个作用机制来整合的静态融资体系;其次从基础设施项目生命周期视角和“一带一路”发展阶段视角出发分析了动态的融资体系,提出了在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融资渠道的适用情况和相互配合,以及在“一带一路”的不同发展阶段,基础设施融资体系的建设重点。
第八章为政策建议,主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讨论了中国如何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本书分别从融资理念更新、融资方式转变、融资机构建设与融资环境改善、融资合作深化及新形势下融资策略调整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书主要的创新包括:
第一,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角度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从静态角度明确了三大融资渠道的各自定位,分析结论显示国际援助在基础设施融资中的主要作用是引领其他资金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其重点在于对不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率先支持和对能打破发展瓶颈的基础设施的支持,而不在于为基础设施提供大量资金;开发性金融在基础设施融资中的主要作用是动员其他资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发挥融资组织作用;私人资本融资应该承担主力角色,重点在于注意私人资本融资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环境建设。从动态的角度发现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不同阶段,其融资体系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项目选择、评估、孵化阶段)应该以国际援助融资为主,开发性金融为辅;在项目建设和运营阶段,国际援助资金和开发性金融资金应该适时撤出,以私人资本融资为主。也就是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前期,基础设施融资应该以国际援助融资和开发性金融融资为主,中后期应该以私人资本融资为主。
第二,构建了新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理论分析框架。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融资渠道选择—融资渠道分析—互动关系分析—体系构建”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系分析框架。结合现有融资理论选择了适应“一带一路”的融资渠道,并从“融资动力、融资来源、融资方式、融资重点”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着眼于体系内部各融资渠道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构建整体体系,为融资体系的构建搭建了一个可行的框架。
第三,对影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体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在国际援助融资渠道方面,本书通过使用Aid Data数据库实证分析发现,在中国提供的国际援助中,基础设施类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国家开展的国际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得出了我国应该优先开展基础设施类国际援助,以及优先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的国家开展国际援助的结论。在私人资本融资渠道方面,通过使用世界银行PPI数据库对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融资的情况进行分析,本书发现影响私人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的因素主要是多边开发银行的参与、国际援助的带动、国家法治水平和市场规模等,其他宏观经济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由于研究能力、时间等方面的局限性,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日后的研究中进行弥补。一是由于时间和篇幅限制,本书没有对私人资本融资渠道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忽略了不同私人资本融资渠道之间的差异,对私人资本融资的指导性还不够强。同样,出于研究内容篇幅的考虑,本书对适宜的融资渠道进行了取舍,选取了其中最主要的三类,并重点研究这些融资渠道的合理性、融资重点等问题,因而对已经舍弃的融资渠道没有做更深入的合理性分析。二是由于中国对外援助数据的缺乏,本书采用了该研究领域常用的Aid Data数据,但这一数据从采集方法上来说就存在一些缺陷,可能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同时没有区分开发合作和国际援助之间的差别,将一些商业银行融资也划分在其中,可能导致这一部分的数据失真,从而削弱实证研究的解释力。三是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三大主要融资渠道为主,而对风险、政策、市场、中介服务、监管合作等融资支持体系缺乏足够的关注,也使得本书提出的这一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
周俊
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