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体系研究
- 周俊
- 1678字
- 2025-01-02 10:17:27
一、传统的基础设施融资研究
在基础设施研究领域,基础设施融资一直是核心问题,现有文献一般集中于国内的基础设施融资。多数研究者如埃罗尔(Erol)、Majumder都认为,基础设施资金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基础设施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当前关于基础设施融资的研究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基础设施的融资来源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斯密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君主或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设施”;凯恩斯将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的投资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得出的结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因此传统上基础设施的融资来源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来源是公共投资。K. Finkenzeller et al.、J.古普塔(J. Gupta)和A.斯拉瓦(A. Sravat)、N.莫尔(N. Mor)和S. Sehrawat等都从政府角度讨论政府作为基础设施的提供方,需要为基础设施提供修建、运营、维护和修理等资金;特罗扬诺夫斯基(Trojanowski)等指出,基础设施的融资对象是整个社会,而不是特定群体;D·盖尔特纳(D. Geltner)等就融资来源的研究指出公共投资在财务分析、目标和资金来源方面不同于私人投资。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等则从公共产品的性质角度分析了如何确定为此融资的税收安排。
第二类来源是私人投资。格里姆塞(Grimsey)等将其定义为基础设施融资责任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人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当公共投资无法满足基础设施融资需求时,只有私人融资才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萨德尔(Sader)和盖尔特纳(Geltner)的研究认为,私人投资非常适合用于满足基础设施部门的需求,除了大量的资金外,私人融资还能带来其他的好处。这些好处包括杰姆森(J. Gemson)、格里姆塞(D. Grimsey)、辛格(S. Singh)等学者提到的现代技术、更好的操作技能、有效的风险控制及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基础设施融资方式与经验
基础设施的融资来源主要分为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两大类,但具体的融资方式非常多样。在具体融资方式方面,蕾娜·阿格拉瓦尔(Reena Agrawal)回顾了印度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认为印度的基础设施供需差距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私人参与、活跃市政债券市场和促进区域一体化等方式来缩小。杨萍等认为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应该是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体系。盛磊结合“新基建”融资认为应该运用市场化、多样化创新金融工具,协同整合政府财政资金、开发性金融资金和商业金融资金弥补投融资资金缺口。马德隆总结了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融资的基本经验,即以政府投资为主导,通过以预算外资金为媒介、融资平台为载体形成的诸多融资创新方式,配合交通专项基金以发挥其基础性作用。萨瓦斯(Savas)的研究指出,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包括合同承保、特许经营、补助和凭单四种。肜新春分析了中国在公路、铁路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从单一的财政机制到多元融资机制的转变等。
(三)基础设施融资的影响因素
影响基础设施融资的因素包括政府、宏观经济、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孙艳等探讨了政府担保对基础设施融资的影响;杨树琪等研究了投资环境、财政信用和政府行为对基础设施融资的影响;郭继秋等则指出影响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水平、宏观制度、生态质量和项目特征四大类;刘孔玲等分析了政府最低收益保障对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融资的影响;宋琪等分析了土地财政对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提供的影响;魏雅丽等的研究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特征;管立杰等分析了对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的PPP项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项目收益率、政策支持力度、资金可获得性、专业人才充足性、平等合作意识等;凤亚红等基于案例的分析认为,PPP模式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完善的PPP制度环境与体制、健全的金融体系及政府的契约精神,合作企业的能力与信用;同样是凤亚红等在研究中提出了PPP项目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PPP制度环境与体制、健全的金融体系及政府的契约精神、合作企业的能力与信用。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PPP领域,如曾惠斌(H. Ping Tserng)等就指出PPP部门作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桥梁,能够促进PPP项目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