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科技创新:面向新型工业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
- 孙鑫 何伟编著
- 4858字
- 2024-11-28 16:22:16
序言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工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新型工业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始终,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创新,特别是产业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决定了工业现代化水平,进而决定了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一)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新形势。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密度、速度和精度持续加大。众多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原创突破和交叉融合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源泉,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塑全球产业链结构,重组全球供应链网络,重构全球价值链体系。前沿制造技术群体性突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清洁低碳高效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正在迅速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必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增强我国适应和引领产业科技发展客观趋势的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占发展先机,引领发展方向,赢得发展空间。
二是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超级全球化周期出现结构性转变,世界创新中心正在经历新一轮转移扩散,推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一方面,全球创新版图深刻调整。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伴随着承接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世界创新中心更迭。在长期演变过程中,全球价值链走向“多强并存、多区域发展、多元共治”的新格局。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中心、以德法为核心的欧洲中心、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亚洲中心依托不同的禀赋条件和发展优势,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各有侧重的“三大价值链中心”。一方面,东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影响力和活跃度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全球关键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组。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过法律规定、经济补贴、政治手段等方式,加快制造业回流。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范围内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发展赤字进一步加剧。
三是产业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焦点。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加强产业科技重点领域、前沿领域等布局,出台一系列以产业科技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例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等,意图抢占产业科技创新制高点。面对日益严峻的外部风险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有效应对大国战略博弈。
四是我国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从追求增速转向追求质量、从扩大规模转向优化结构、从粗放增长转向内涵增长,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面临一系列难题和困境,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正处在由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形成产业发展新业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壮大产业发展新支柱,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孕育孵化,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都需要产业科技创新提供解决方案。必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工业加快迈向价值链高端。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产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世界发展大势、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对产业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就新型工业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二是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阵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是维护经济安全、国家安全的坚实支撑。没有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为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动力,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出,要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化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要发挥企业的“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头部企业牵头、高校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要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积极鼓励、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原创技术突破中发挥作用。
四是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强调要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要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布局,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需求导向、应用牵引、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四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五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成果转化是产业科技创新的“硬骨头”和“最后一公里”,关系到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科技成果只有与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落实创新驱动发展。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六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科技创新中心汇聚创新资源,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解决重大产业科技创新难题,对全球和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三)
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正处于关键历史关口,要持续巩固“大”和“全”的优势,并向着“强”“高”“精”不断进军,为此必须加强产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创新,及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以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当前,我国已具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形成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稳步推进。无人机、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先企业。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布局建设27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26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制造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7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引领带动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2022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1/4。我国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从2012年的17.6万件提高到2022年的55.5万件。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覆盖全部工业大类。新能源汽车继续领跑全球,2023年产量和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增长35.8%和37.9%。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5G、载人航天、大飞机、大型邮轮、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以及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交汇期,产业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产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焦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以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为主题,深入研究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探讨产业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总结产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丰富产业科技创新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本书从理论、主体、产业和区域4个方面探讨国内外产业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是产业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其中难免有疏漏与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借本书付梓之际与学术界、智库、政府等各方加强联合研究,搭建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产业科技创新的学术和政策研究。
编写组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