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联想与追问四:哥贝克力石阵一建就是1000多年,为什么在公元前8200年说不建就不建了

哥贝克力石阵遗址,最令今天的我们费解的是:建造哥贝克力石阵的人类族群,技艺似乎每况愈下。最早期的圆环最大,在技术和工艺上都最为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柱子越来越小,造型越来越简陋,树立安放的时候也越发漫不经心。到公元前8200年,哥贝克力石阵建造似乎完全陷入了停滞,哥贝克力石阵也随之彻底衰败。

哥贝克力石阵一建就是1000多年,为什么到了公元前8200年说不建就不建了,成为万古之谜。对此,哥贝克力石阵遗址挖掘现场,迄今为止没有出土任何证据,连蛛丝马迹都没有;这令参与发掘的考古学专家们一筹莫展,迄今也未见任何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除了等待,剩下的只能是猜测。那么我们就猜测一把吧,没准能中个“大奖“。

一是地质影响假说。即因地壳突变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地壳隆起塌陷、火山喷发、山体位移、泥石流等——造成了哥贝克力石阵被毁,或者被迫停建。“地质影响假说“恐怕很难成立,哥贝克力石阵毕竟辉煌了1000多年,是一点点衰败的,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完全不搭界呀;再有哥贝克力石阵遗址发掘现场,也未见发生地质灾害的痕迹,就如同未见烧火灰烬的痕迹一样。

二是气候影响假说。即因气候骤然变化,如气温骤然下降,生物链平衡被打破,大量植物和动物死亡等——造成建造哥贝克力石阵的工匠越来越少,石阵建的也就越来越差,慢慢的石阵建造陷入了停滞,哥贝克力石阵也随之彻底衰败。“气候影响假说“乍一看很有道理,因为建造哥贝克力石阵的人类族群,毕竟靠狩猎和采集生活,没有猎物可狩,采不到植物果实,挖不到植物块茎,就吃不饱饭,养不活孩子。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只有两种选择:离开这里,到温暖的地方去,看能不能找到吃的;留下来,用各种办法减轻生存负担,坚持下去,等待天气转暖,万物复苏。

我们所以说“气候影响假说“,乍一看很有道理,因为气候影响先是突变,然后突变的气候会维持上千年,甚至几千年。这符合哥贝克力石阵考古发现的年代特征——公元前9600年~公元前8200年,持续了1400年;也符合哥贝克力石阵的建造从兴盛,到停滞,再到衰败。这是一个有考古证据支持的渐变过程。

但“气候影响假说“很可能是错的,因为古气象学家发现了1.29万年前气候变化(或气候突变)的证据:古气候学家根据格陵兰岛的冰芯数据,证明了大约在公元前10890年,地球气候发生了被称作“新仙女木期“的事件。新仙女木时期,慧星撞地球,气候骤然变化,生物链的平衡被打破,危及到大量动物和植物的生存;但这比哥贝克力石阵考古发现的年代——公元前9600年~公元前8200年,早了整整1300年。与其说新仙女木期事件,造成了哥贝格力石阵建造的停滞,甚至衰败;毋宁说新仙女木期事件,造成了狩猎采集环境的急剧恶化,并随之造成族群人口的快速减少,使古人类族群对未来的不确定产生了极度的恐惧,正是这种心理上的需求,产生了最早的史前宗教,也直接促成了哥贝克力石阵的建造。

注:古气候学家对“新仙女木期“的命名。仙女木作为一种草本植物,原本生活在比较寒冷的环境当中,大部分生活在欧洲北部的北极地区,也有一些生活在海拔很高的山上。但科学家在比较温暖的地区古代地层当中,找到了仙女木的花粉化石,通过地质分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890年,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气温突然急剧下降,如在格陵兰这里有的地方温度足足下降了15摄氏度,而英国南部有些地区也下降了6~8摄氏度。与此同时,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考古学家东•凯内特领导的团队,在1.29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许多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钻石粉末;这些钻石粉末散落于北美很多地方的泥土中,钻石的主要成分是铂元素,而铂元素来自太空。因此,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大约1.29万年前,一大团慧星袭击了地球,造成了地球的气温骤降,导致了长毛猛犸象和其他生物的灭绝。

最好是笔者提出的“人口半径假说“。既然“地质影响假说“和“气候影响假说“,都不足以解释——哥贝克力石阵一建就是1000多年,为什么到了公元前8200年说不建就不见了,这一万古之谜。本书作者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出一种自认为靠谱的“人口半径假说“,以飨读者;至于该假说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解释哥贝克力石阵的万古之谜?请读者朋友品鉴。

“人口半径假说“的提出,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哥贝克力石阵建造的年代,人类族群靠狩猎和采集生活,人口密度很低,专家研究表明:每平方公里大约只有一个人;与之对应的推论,那个年代人类族群的规模都不大——十几人或几十人。二是建造哥贝克力石阵需要很多人,而且需要有技能的工匠,专家研究表明至少需要几百人,这么多的人可能来自多个人类族群,他们只搞“基建“,不狩猎也不采集,那么问题来了,食物从哪儿来?有证据证明,是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

问题恰恰出在这——食物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想想看,哥贝克力石阵一建就是1400多年,1400多年就建造一堆石阵,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一万多年前,建造哥贝克力石阵的人类族群,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一直坚持到哥贝克力石阵建造的完全衰败。衰败的直接原因恰恰在于——食物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

哥贝克力石阵建造衰败的故事,还是要从“人类语言“讲起。自从晚期智人进化出人类语言这一特异功能,通过讲述“虚构的故事“,产生了史前的宗教;正因为有了共同的信仰,没有亲缘关系的不同人类族群,有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加上哥贝克力石阵初建时人手较多,有技能的工匠也多,最早期建造的石阵最大,在技术和工艺上也最为精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狩猎和采集的食物越来越少,运食物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时“人口半径假说“的效果开始显现——哥贝克力石阵的建造者们,通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正所谓“心中有信仰,肚里没实惠“,石阵建造者只能越来越少,柱子也越建越小,由于缺少有技能的工匠,柱子的造型也就越来越简陋;也是因为人少,柱子竖立安放的时候,越发力不从心(在今天的人看来,就是漫不经心)。

好了——哥贝克力石阵一建就是1000多年,为什么到了公元前8200年说不建就不建了?这一万古之谜终于揭晓,作者穷尽心力杜撰的“人口半径假说“,是否应中大奖,读者朋友点赞噢!

●联想与追问五:哥贝克力石阵真的与《圣经》有关吗?是伊甸园,还是诺亚方舟?

从1994年发现哥贝克力石阵算起,至今已过去了30年,发掘仍在继续,研究成果也陆续公诸于世,但还是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于是国外一些考古学者,把哥贝克力石阵同《圣经》联系起来,比如发行于德国的《明镜周刊》,在2006年的封面文章即称:哥贝克力石阵其实是伊甸园的所在地,因为当地居民认为约伯和亚伯拉罕出生于此,亚当和夏娃应该是尚勒乌尔法人。

国外学者的这些言论,激起了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弹,互联网上甚至有愤青发文,称哥贝克力石阵的考古发现是假的,是西方惯用的“圣经考古“伎俩,目的是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对此,本文作者秉持中立的学术立场,只是想心平气和地问一句,西方在哪儿?《圣经》是西方人的原创吗?关于“文化“意义上的西方、东方,本书第六章会展开充分讨论,此处略。

还是回到本节的主题,讨论哥贝克力石阵与《圣经》的关系。哥贝克力石阵,坐落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古城尚勒乌尔法东北大约14公里远的山脊顶部,据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始祖,先知亚伯拉罕就出生在古城尚勒乌尔法。哥贝克力石阵,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著名的“新月沃土“北端,东南是享有“人类文明起源“美誉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南是犹太教、基督教、斯兰教共同的圣地——耶路撒冷。仅从哥贝克力石阵所处的地理位置,考古学家施密特根据哥贝克力石阵出土的石柱浮雕判断:在大约11000年前,晚期智人居住的这片土地上,可能有河流流过,牧草青青,食草动物四处奔跑,“这儿就像天堂一样“;更有学者根据《圣经》推断,这片土地即是亚当和夏娃生活的伊甸园。

大约在公元前10890年,地球气候发生了被称作“新仙女木期“的事件。新仙女木期,慧星撞地球,气候骤然变化,生物链的平衡被打破,危及到大量动物和植物的生存。而哥贝克力石阵所在的土耳其东南部,地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广阔山谷地带,因北面的高加索山脉和安纳托利亚高原,阻挡了北方寒流南下,成为了动物和植物的避难所。又过了整整1300年,从大自然的恐惧中苏醒过来的古人类族群,也许是出于恐惧,也许是出乎敬畏,产生了史前的宗教需求;一个又一个狩猎和采集族群聚集在一起,在某位智者的统领下,在某种未可知神秘宗教见证下,达成共识:大家齐心协力、各尽所能,开始建造哥贝克力石阵,而且一建就是1000多年。正是因为一万多年前的人类族群,凭借“讲述虚构故事“的人类语言,形成了史前宗教;在意念或信仰的支撑下,战胜了对大自然的恐惧,延续了人类族群的生存。因此,有些学者根据《圣经》推断,哥贝克力石阵就是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可惜的是,这里没有大洪水。

哥贝克力石阵真的与《圣经》有关吗?是伊甸园,还是诺亚方舟?在此,请读者朋友不要太较真,因为这只是专家学者的一家之言,况且这些专家学者大多是基督徒,而且既或是扯上《圣经》,也是善意的。一万多年前建造的哥贝克力石阵,作为晚期智人进化为早期现代人的临门一脚,颠覆了我们这些现代人一直以来,自认为“合理、正确“的一系列认知,对于几代人,一直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育和熏陶的国人来说,这种颠覆简直难以想象,也不敢想象:究竟是先有意识,还是先有宗教?先有宗教,还是先有农耕?先有农耕,还是先有社会?先有社会,还是先有城邦?等等、等等。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重新认知,而认知的基础最大可能是,先要了解“人类语言“这一特异功能;看看只有人类才有的“讲述本来不存在的虚构故事“,是如何把人类族群聚集在一起,建造哥贝克力石阵,并因此又带来了哪些文明的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