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郑国荣誉贵族(公元前722年-702年):论自傲 使者说错一句话导致孔子家凶案发生和搬家

郑庄公听说州吁已死,新君甫立,于是召集群臣,说:“前番东门之役,宋国帮着卫国侵害我国,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这就杀奔宋国。”

于是郑军联合了小国邾(后改名邹国),东捣入宋国进行报复,直攻入宋都商丘的外城郭。

宋殇公被围在内城(宫城)里,赶紧派人向东面的邻居——山东南部的鲁国求救。鲁隐公的妈是宋国贵族,鲁宋两国是盟友。鲁隐公当即决定援宋,他又多问了一句:“郑国兵现在到哪儿了?”

宋国使者说:“还没到国都。”

一下把鲁隐公气着了。因为这宋国使者没讲实话,鲁桓公已经了解到郑联军攻入宋国郭城了。

鲁隐公当即大怒,你求救还不说实话。鲁隐公说道:“你们国君当初跟我约定要同恤社稷之难,可你说敌军还没到国都,那就不是社稷之难。所以你的请求,寡人不敢听!”

宋国使者面红耳赤,灰溜溜回去了。鲁、宋关系因此出现裂痕。

宋殇公既然向人求救,又不说实话,这是叫人反感的。如果你不把战场情况讲清楚,对方派多少人,怎么部署,就会出行失误,带来牺牲。可宋国为什么不说呢?是凡向别人求救,如果对方觉得,我已经没救了,那他就不来救了。比如我已经穷得光着腚了,他也就不借钱给我了。如果说实话,郑人已经攻入外城,我们就剩内城在抵抗了,这已经快没救了,他也就放弃治疗了。而且,你看我们没救了,就不想惹人,反去讨好郑国,乃至跟着落井下石怎么办?

所以,求救者,往往还想把自己说得强点,以证明我值得救。

总之,这种阴差阳错,在猜疑中就产生和放大了。

郑庄公见刚才鲁、宋关系出现裂痕,当即派人去跟鲁国修好。于是郑、鲁讲和修好,鲁国从此愿意帮助郑国,郑国多了个重要盟友。

两年后,郑庄公又提议去打宋国,鲁国干脆配合郑国出兵,一下子两国联手夺下宋国两个城池。

宋国本来有鲁国这个盟友,但是因为傲气,莫名其妙地丧失了鲁国,变成了自己独自招架鲁、郑两国,把中原出风头的机会让给了郑。这都是宋殇公爱面子、活受罪。俗话说“曲则坚”,委屈自己,才能坚固,宋殇公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郑庄公因此在中原诸侯这里,取得了微弱的领先优势。

而宋国的战败,又导致连锁反应。

第二年,因为宋国年年对外作战,却是败多胜少,人民群众都怨恨宋殇公和大司马孔父嘉。

孔父嘉和夫人外出游玩,宋殇公的太宰华督看到了,说:“大司马的这媳妇,如此美而艳。”

华督鼓动国人说:“自从国君继位以来,十年之间,我们跟郑国,还有诸候,连战十一次,国家年年出征,败多胜少,民不堪命,百物腾贵。这不是国君不贤明,实在是孔父嘉怂恿的。”

国人愤怒,冲到孔府,杀死孔父嘉。

孔家的人在宋国也岌岌不安,惧怕华督势大,干脆带着孔防叔(孔父嘉的儿子),向东跑到鲁国,在曲阜住下,从此再不回国了。

孔防叔流亡在鲁国,随后一茬一茬又生小孩,终于两百年后生出来了孔子。

就这样,前后连贯起来看,因为使者去鲁国求救时说错一句话,宋国内外受窘,最终使者这一句话,是导致孔子家搬了家。这可真是蝴蝶的一双翅膀,扇出一场暴雨。

最后再说一下名字称谓。

孔父是字,嘉是名(这是称呼的方式之一,即字+名),他的姓是宋国公族的子姓。贵族有姓,姓分出不同的氏族,氏族作为同姓贵族不同分支的代号。贵族可以用自己的封地的名字为氏,还可以拿父祖的字为氏。孔父嘉的字是“孔父”,于是后代以字孔父中的孔字为氏,这就是孔氏、连起来就是,子姓,字仲尼,名丘。

当时对贵族男子有两种称呼方法,一是字+名,孔父嘉就属于这种,另一种是氏+名,按这种称呼,孔子就应该叫孔丘。而如果按第一种称法,他也可以叫仲尼丘。

总之,氏是个高级的东西,标志着是某某分支的贵族。不是人人都有姓何氏的,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