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认识幼儿舞蹈

幼儿舞蹈是由幼儿表演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表现幼儿真实生活和感情,富有童趣的一种舞蹈形式,如图1-6所示。幼儿舞蹈可以供幼儿自娱,是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易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

图1-6 幼儿舞蹈

一、幼儿舞蹈的特征

幼儿舞蹈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似一首首童趣盎然的诗,是童心的展示,是童趣的描摹,更是幼儿天真无邪的真实表现。它除了具有舞蹈的共性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能突出表现幼儿的活泼、天真、夸张与童趣。

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角度来看,幼儿舞蹈的突出特性是“小”和“浅”。“小”即时间短,内容、结构短小简单;“浅”表现为内容浅显易懂,寓意太深或悬念太多的舞蹈会让幼儿难以理解,因此,幼儿舞蹈要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内容有趣。

幼儿舞蹈具有以下特征。

(一)游乐性

游乐性,即游戏和娱乐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是玩耍和游戏。游戏活动都容易被幼儿接受和喜爱,所以幼儿舞蹈作品应具有游乐性。好玩、有趣,幼儿才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舞蹈,欣赏舞蹈。

幼儿舞蹈创编者在选择幼儿舞蹈题材时,要选择幼儿熟悉的,喜爱的,有积极意义的,并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的游戏内容。例如,幼儿舞蹈《春天》,以跳皮筋的动作为基本舞步,展现幼儿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中尽情嬉戏、快乐游戏的场景。

(二)童真性

幼儿舞蹈是展示幼儿心灵的窗户,是表现幼儿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纯真、童趣是幼儿情感最自然的流露,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视角,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当作有生命的朋友。

图1-7 幼儿舞蹈《悄悄话》

幼儿舞蹈的创编关键在于以幼儿的视角看世界,以幼儿的情感感受周围的客观事物,所以要从幼儿的生活中选取舞蹈题材。幼儿舞蹈作品的舞蹈语汇、队形编排、动作情节、画面及舞台背景布置都应充分体现幼儿的童真性。例如,幼儿舞蹈《悄悄话》表现孩子们在活泼、动感的音乐中说着悄悄话,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孩子们率真的天性,非常贴近幼儿生活,如图1-7所示。

(三)模仿性

幼儿的成长常常是从模仿开始的,从行走到跑跳,从简单的语言表达到待人接物,都是由模仿行为发展而来的。幼儿舞蹈的模仿性就是用模仿的手段再现生活中的某个场面,或者是再现周围环境的某个方面。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来学习外界的经验以获得各种认知。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以及各种玩具等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舞蹈的模仿性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通过拟人或拟物化的手法体现出一定的思想内涵,例如,幼儿舞蹈《小蚂蚁》采用模仿的手法表现了小蚂蚁齐心协力寻找粮食的场景,让幼儿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如图1-8所示。

图1-8 幼儿舞蹈《小蚂蚁》

(四)幻想性

幻想是指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进行想象,并创造出从未知觉过,甚至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形象。幼儿幻想中体现出的真实而强烈的情感和表露出的表情特点是幼儿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也是构成幼儿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

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是幼儿思维方式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幼儿幻想中的世界五彩缤纷、璀璨绚丽,所以在幼儿舞蹈中,他们可以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可以像机器人一样所向无敌,还可以和星星打电话,和洋娃娃跳舞等。例如,幼儿舞蹈《快乐七巧板》告诉孩子们做事必须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成功,如图1-9所示。在舞蹈画面中,吸引幼儿并使他们津津乐道的是7个孩子每人手里拿的一块板,用这些板可以拼凑出花鸟虫鱼等不同的形象。幼儿舞蹈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把他们带到童话一样的世界。

图1-9 幼儿舞蹈《快乐七巧板》

(五)直观性

幼儿舞蹈所表演的必须是幼儿熟悉、浅显易懂的内容,这样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更容易接受,所以直观性是幼儿舞蹈不可或缺的特点之一。幼儿舞蹈的直观性就是要把幼儿对生活的感受、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能力特点等在舞蹈中反映出来。幼儿舞蹈的语言形象是直观的、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对于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要形象鲜明,事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对于抒情性舞蹈,人物情感要突出。只有这样,幼儿舞蹈教育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例如,幼儿舞蹈《猫鼠之夜》,描述了猫设陷阱捉鼠,鼠不知是计,步步落入猫的圈套,最后被猫一网打尽的故事,如图1-10所示。该舞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设计明晰的情节,使舞蹈画面直观、生动、有趣,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图1-10 幼儿舞蹈《猫鼠之夜》

(六)综合性

舞蹈是一门综合表演艺术,与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一般都离不开音乐与舞台美术的配合,其内容及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

幼儿的生活多彩缤纷,喜爱的事物也多种多样,他们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自然景物等都可以作为舞蹈题材。例如,儿童童话歌舞剧《森林音乐会》就属于综合性舞蹈作品,在歌舞剧中,孩子们时而歌,时而舞,时而对话,内容生动有趣,如图1-11所示。

图1-11 儿童童话歌舞剧《森林音乐会》

幼儿舞蹈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身体的运动机能,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与思维能力,还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使幼儿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让他们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实战训练】

在网上搜集3个幼儿舞蹈作品,认真观看欣赏后,总结出这些幼儿舞蹈作品有哪些特征。请分组讨论这些舞蹈作品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或者说出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什么,思考以后创编幼儿舞蹈的关键点是什么。

二、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

幼儿舞蹈的特点是边歌边舞,表现方式欢快、简洁。幼儿舞蹈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群舞、三人舞、独舞等,也可按目的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种。一般幼儿多采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幼儿舞蹈通过直观性、模仿性、童真性、游乐性等特点让幼儿易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进而培养幼儿审美、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一)小班(3~4岁)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

小班幼儿舞蹈主要通过集体舞蹈的方式来表现,幼儿教师应把握幼儿初始阶段的舞蹈教育,将幼儿引入舞蹈的殿堂,诱导幼儿去感受美的动作,激发他们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其通过模仿并以游戏的方式再现幼儿舞蹈。

(二)中班(4~5岁)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

中班幼儿舞蹈主要通过集体舞蹈、歌舞表演的方式表现,这种表现形式能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富有直观性、童趣性、形象性与规律性,可激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这一阶段的幼儿舞蹈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帮助其开发艺术潜能。

(三)大班(5~6岁)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

大班幼儿舞蹈通过自娱性幼儿舞蹈、表演性幼儿舞蹈等表现方式充分开发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创新力等,以促进其全身心的发展,提高其道德素养以及想象力、创造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幼儿舞蹈教育原则

幼儿舞蹈教育既要遵循普通教育的原则,又要结合幼儿教育与舞蹈教育的特点。幼儿教师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从幼儿本身出发,制定幼儿舞蹈的教育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协调能力,使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舞蹈的教育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兴趣与发展的原则

幼儿舞蹈教育绝不是单纯为了操练和巩固舞蹈技能,或者向专业舞蹈的方向发展,而是要培养幼儿的气质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让幼儿通过舞蹈愉悦身心,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幼儿的兴趣对于舞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幼儿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幼儿教师应选择幼儿喜爱、感兴趣的舞蹈题材,这样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主动性。遵循兴趣原则,采用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能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有助于达到理想的舞蹈教学效果。

发展原则是指幼儿教师在设计幼儿舞蹈教学活动时,必须清晰地了解和把握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幼儿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及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同程度,创编出适合他们的幼儿舞蹈作品。

(二)安全与科学的原则

幼儿处在生理、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在生理上,幼儿的骨骼和肌肉都处于幼弱的平衡能力发展期,因此,在设计幼儿舞蹈活动时,幼儿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安全与科学的原则,合理安排舞蹈的内容、难度和时间,细心呵护幼儿娇嫩的身体;在心理上,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都较弱,所以任何超常的、过激的教学行为都将给幼儿的身心发育造成危害。幼儿教师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设计难度适中的舞蹈动作,选择主题鲜明、新颖别致的舞蹈题材,科学合理地组织舞蹈训练。

舞蹈教育的安全与科学原则还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幼儿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和动作要经过仔细推敲,明确所教授的知识是否正确,表述是否规范,示范是否到位。幼儿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舞蹈活动益于幼儿身心发展。

(三)审美与快乐的原则

幼儿舞蹈教育是审美教育,幼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通过有节奏的动作使内在的情感得以表现。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审美原则旨在培养幼儿真、善、美的心灵,感染、激励与启迪幼儿对舞蹈美的感知、鉴赏、理解、表现和创造,引导幼儿在美好、有趣的舞蹈活动中感受舞蹈的魅力,体验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坚持快乐的教育原则,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努力营造和谐、愉快的舞蹈教学氛围,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让幼儿自由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四)主体与创造的原则

现代的教育理论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坚持主体原则就是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幼儿身上,着力引导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思索、大胆表现。让幼儿感受舞蹈音乐、体验舞蹈动作,以及由此发展出自由的舞蹈创作思维,这已经成为幼儿舞蹈教育所共同倡导的方向。

在整个舞蹈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主做自己喜爱的动作、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造原则是幼儿舞蹈教育的另一个焦点。幼儿教师应善于在舞蹈教学中发现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及时给予鼓励,积极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进行舞蹈活动,通过自由发挥、即兴表演等形式全面开发幼儿的感知觉,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幼儿舞蹈教育策略

幼儿舞蹈教育属于幼儿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有所不同。幼儿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把握好幼儿舞蹈教育的策略。

(一)保护幼儿天性,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人类在胎儿时期就会随着音乐翻动身体。学前幼儿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欲望,他们会随着不同风格与节奏的音乐自由舞动,且肢体动作不尽相同。幼儿手舞足蹈,能准确地把握节奏的快慢,并能及时调整动作,在迥然不同的音乐间转变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舞蹈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去激发他们的舞蹈欲望和舞蹈天赋。

(二)注重审美培养与情感交流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重在情感的交流与熏陶。为此,幼儿教师应当为幼儿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让幼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一些游戏、交流、表演的活动过程中,使其不知不觉地受到美的熏陶。若不注重过程而只注重结果,过多地强调技能训练,则可能让幼儿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对舞蹈产生反感。

(三)在舞蹈创编中融入民族民间舞蹈元素

民族民间舞蹈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而且是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的载体。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而且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其风格也不尽相同,另外,各民族舞蹈的服饰和妆容也不同。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审美欲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舞蹈从劳动中来、从生活中来,表达了当地的生活特色和风俗文化。引导幼儿接触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可以使幼儿了解、感受并表达不同民族民间的风俗文化,开阔眼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因此,幼儿教师在舞蹈创编过程要有意识地融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

五、幼儿舞蹈创编原则

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舞蹈创编时,要善于分析幼儿的思维特点,包括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情感以及意志力在内的个性倾向;要熟悉幼儿在舞蹈活动中的心态、情绪与情感的表达方式;要掌握幼儿在舞蹈表演时动作的协调、平衡和有规律变化的方法;要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在愉快而又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畅游在舞蹈世界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幼儿教师需注意舞蹈创编与舞蹈教学有所差异,幼儿舞蹈创编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主题教育性原则

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创编幼儿易于接受且感兴趣的舞蹈作品,用舞蹈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体验幼儿生活,深入幼儿的心灵,多方位、多角度地选择舞蹈题材,这是幼儿舞蹈创编必须遵循的艺术创作规律。

设定优质的舞蹈创编主题利于幼儿提高审美修养和道德素养,能塑造更多的形象,把真、善、美通过舞蹈演绎出来,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学习中认识美,从动作与音乐中感受美,通过想象创造美。

(二)内容趣味性原则

创编舞蹈作品具有特定的内容、情节、角色等,且动作富有童趣性、模仿性、造型性和节奏性,可以调动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在舞蹈中加入游戏利于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音乐拓展性原则

创编幼儿舞蹈时,应选择节奏欢快、结构清晰、音乐风格特点较为突出的音乐。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通过音乐的感染力,融入创编的动作,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及动作神经,有效促进幼儿感觉器官的发育。同时,教授幼儿在不同的音乐中,通过不同的动作与表情表达不同的情绪与感受,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动作基础性原则

创编幼儿舞蹈时,应按照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创编舞蹈动作,运用步法和肢体的协调,创编出简单且富有趣味的动作,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发展。舞蹈动作训练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发育,增强肢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柔韧性,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增强其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