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成长的底色

在宁静的滨海小镇,生活着林家和陈家两户人家,两家的孩子林晓和陈宇年纪相仿,一同上学放学,情谊深厚,可家庭教育的迥异,却让他们踏上了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林晓的父母皆是老师,深受“因材施教”理念的影响。林晓从小就对绘画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家中的墙壁常被他的涂鸦占据。起初,林母看着满墙的“抽象大作”皱起眉头,可很快,她与林父就达成共识:既然孩子钟情绘画,不妨全力支持。他们为林晓购置了专业画具,还给他报了镇上有名的绘画班,尊重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不以成人的眼光苛责他的画作。

林父性格温和沉稳,教育林晓时极有耐心。一次,林晓因在学校比赛中失利,沮丧得把画笔扔到一边,嚷着再也不画了。林父没有急着批评,而是坐在他身旁,轻声讲述自己年轻时遭遇挫折的往事,末了拍拍林晓的肩说:“儿子,失败就像画画时不小心调错的颜色,改一改,照样能画出漂亮的画。”林晓抬眼,看到父亲眼中满满的信任,默默捡起了画笔。

林家的教育注重方法,林父林母在家从不说粗俗之语,待人接物礼貌谦逊。林晓耳濡目染,在学校也是尊师重道、与同学友爱互助的模范。他常跟陈宇分享家里的趣事,绘声绘色描述父母如何跟他平等交流,遇到分歧时一家人围坐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总能找到皆大欢喜的解决办法。这让陈宇心生羡慕,因为他的家庭氛围全然不同。

陈宇的父母经营着镇上的小餐馆,每日忙碌奔波,无暇顾及太多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满心盼着陈宇出人头地,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课余时间还给他报满各种补习班,丝毫不顾陈宇对音乐的痴迷——每次路过乐器行,陈宇望向吉他的眼神里满是渴望,可父母只当没看见,念叨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在家里,陈宇稍有不顺父母心意,便是一顿数落。一次考试没考好,父亲大发雷霆,把他的课本摔了一地,怒吼道:“我和你妈这么辛苦供你读书,你就考这点分?”陈宇红着眼眶,把委屈憋回心里,渐渐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愈发下滑。

两家父母对待德育的态度更是天差地别。林家逢年过节,林父林母总会带着林晓回乡下看望老人,大包小包的礼品,还有林晓亲手画的画送给爷爷奶奶。林晓会帮着奶奶洗菜、给爷爷捶背,一家人其乐融融。林父常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心存孝道,善良待人。”林晓铭记于心,在学校见同学摔倒,会第一个冲上去搀扶;路上遇到流浪猫,也会用零花钱买食物投喂。

反观陈家,陈宇父母常因餐馆琐事争吵,当着陈宇的面相互指责、谩骂。有一回,一位老人在餐馆门口不慎滑倒,陈宇下意识要去扶,母亲却一把拽住他,低声说:“别多管闲事,小心被讹。”那一刻,陈宇心中的善意火苗像是被冷水浇灭。此后,他面对他人困境时,总会犹豫退缩,内心的正义感也逐渐消散。

时光飞逝,林晓凭借出色的绘画才能,作品屡屡获奖,还被城里的艺术名校破格录取;性格开朗、品德优良的他在新环境里如鱼得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未来可期。而陈宇,成绩依旧不见起色,还因长期压抑变得孤僻叛逆,在学校惹出不少麻烦,父母焦头烂额却不知问题根源所在。

那个夏日傍晚,夕阳余晖洒满小镇,林晓与陈宇坐在海边堤坝上。林晓诚恳地对陈宇说:“你其实很有音乐天赋,别放弃啊。跟叔叔阿姨好好聊聊,说不定……”陈宇苦笑着摇头:“没用的,我跟他们说不通。”海风拂过,吹乱两人的头发,也吹散了陈宇眼中的光亮。林晓望着挚友,满心惋惜,他深知,家庭教育这片土壤,滋养出不同的种子,结出的果实也判若云泥。

小镇依旧,海风依旧,可孩子们的人生却因家庭的教育方式,走向不同方向。林家的因材施教、以身作则,让林晓向阳而生;陈家的盲目严苛、德育缺失,让陈宇在成长路上迷失徘徊。家庭教育,这场无声却深刻的“雕琢”,悄然勾勒着孩子们未来人生的轮廓,或明媚,或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