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清平镇,有一户姓林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恪守着一套严苛却又满含温情的家训,林家老宅的堂屋里,那幅写着家训箴言的卷轴,虽历经岁月侵蚀,字迹却依旧醒目,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静静守护着林家的代代子孙。
林老爷子林鹤堂,年逾古稀,精神矍铄,是镇上德高望重之人。他一生谨遵家训,立身行事堪称楷模。家中晚辈犯错,无需他疾言厉色,只需轻轻提及家训,孩子们便会自觉收敛,低头认错。林老爷子膝下有两子一女,长子林致远,沉稳干练,经营着家族的布庄生意;次子林致诚,生性洒脱,却也不失勤勉,跟着兄长在店里帮忙,偶尔还会外出跑商,拓展客源;小女儿林婉儿,温婉秀丽,才情出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林家的掌上明珠。
这一年盛夏,清平镇遭遇罕见旱灾,田里庄稼歉收,镇上不少商铺也门可罗雀,林家布庄的生意也大受影响。林致远愁眉不展,每日看着账本唉声叹气,盘算着如何熬过这艰难时日。林致诚却有些按捺不住,他听闻邻镇有新的布料货源,价格低廉,质量上乘,心想着若是能大批购入,待旱灾过去,定能大赚一笔。于是,未与兄长商议,便私自带着家中积蓄前往邻镇。
待林致远发现时,林致诚已离开两日,他心急如焚。“致诚这孩子,行事怎如此莽撞!家训中明令要‘量入为出’,这般贸然行事,万一有变,家中可如何是好!”林老爷子得知此事,亦是一脸凝重,坐在堂屋太师椅上,手指轻叩扶手,长叹一声:“这孩子,怕是忘了祖宗的规矩。”
林致诚满心欢喜抵达邻镇,却发现所谓的低价货源竟是一场骗局。骗子卷着他的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失魂落魄地回到清平镇。刚踏入家门,看到兄长焦急又愤怒的神情,父亲失望的目光,他“扑通”一声跪地,泪流满面:“爹,大哥,我错了,我被猪油蒙了心,没谨遵家训,害了咱家……”
林老爷子并未过多斥责,只是缓缓起身,走到那幅家训前,指着“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几个字,语重心长道:“致诚啊,这家训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是祖宗们用一生的血泪教训总结出来,护咱林家周全的法宝。咱家如今虽有些家底,但经不住这般折腾,往后行事,定要三思。”林致远也上前扶起弟弟,沉声道:“二弟,咱齐心合力,难关总能过去,可家训不可再忘。”
此事过后,林家愈发团结。林婉儿见家中生意艰难,主动提出教镇上姑娘们刺绣,收取些许费用贴补家用;林致远日夜守在布庄,改良布料样式,迎合百姓当下需求;林致诚收起往日莽撞,跟着兄长虚心学习经营之道,外出跑商时也谨慎盘算,绝不贸然行事。
日子渐有起色时,镇上却来了个落魄书生,名叫苏沐,衣衫褴褛,病倒在林家布庄门口。林致远心生怜悯,将他扶进店内,命人请郎中诊治。苏沐病愈后,得知林家恩情,执意要留下报恩。林老爷子见他谈吐不凡,学识渊博,便让他留在林家做个账房先生,顺带教导家中晚辈读书识字。
苏沐感激涕零,教学极为用心。一日,他在给孩子们讲课时,提及自己一心求取功名,却屡遭挫折,几近放弃。林婉儿心生感慨,轻声道:“苏先生,家训有云‘刻苦学习,志存高远’,先生既有满腹才学,定不可轻言放弃。”这话仿若一道光,照亮了苏沐心底。此后,他白日算账,夜晚苦读,林家晚辈们受他感染,读书也愈发勤勉。
秋试之时,苏沐踌躇满志赴考,一举高中。他衣锦还乡,第一件事便是登门拜谢林家。“若无林家收留教导,哪有苏某今日。林家家训,更是让苏某重拾斗志,铭记终生。”苏沐言辞恳切,眼中泪光闪烁。
多年后,林家熬过旱灾,生意愈发红火,布庄开遍周边城镇。林家子孙无论走到何处,行事皆谨遵家训。林老爷子寿终正寝那日,满堂儿孙环绕榻前,他目光慈爱,扫视一圈,用尽最后力气叮嘱:“家训不可丢……守好家训,林家方能昌盛不衰……”
岁月悠悠,林家老宅在日光下静静矗立,家训依旧高悬堂屋,无声润泽着一代又一代林家后人。那质朴却蕴含无尽力量的文字,穿过时光缝隙,成为林家血脉里最坚韧的传承纽带,护佑家族于尘世风波中稳步前行,书写着一段段平凡却动人的岁月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