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东林党开始在背后捅刀子了!(求追读!)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一万关宁铁骑!

好在调兵这事儿不难,调兵需要的虎符和印信都在他手里,只需要再去兵部走个流程就行。

兵部不敢不准,因为之前勋贵吃空饷、造反的事情也涉及到了兵部,在兵部任职的几个文官也都被朱慈烺砍了。

不同意?

那本宫只好再多砍几个了。

嗯,貌似辽东那边有个夏成德的家伙,松山城之所以会被攻破就是因为他投敌了?

顺手杀了吧!

这种不稳定因素必须清除掉!

还得让英国公带两百万两银子过去,补齐辽东这些年的欠饷。

两百万肯定是多的,剩下的就当奖赏了,反正他暂时也不缺钱。

好在户部要的银子还没拨过去,刚好先扣除这两百万两。

就这样,来来回回的思量了许久,朱慈烺这才决定好了圣旨的内容。

然后直接让司礼监重新抄录一份,明早送到兵部。

等忙完这一切之后,天都快黑了。

随意吃了点东西,正当朱慈烺准备回东宫休息的时候,骆养性又来了。

看到骆养性,朱慈烺就知道肯定又特么的出事儿了.........

“发生了什么事儿?”

不等骆养性行礼,朱慈烺便直接开口问道。

骆养性的动作迟疑了一下,但很快还是反应了过来。

“回太子殿下,今日下午锦衣卫在诸多茶楼、酒楼、戏楼等许多人口密集的地方听到了许多针对朝廷的谣言。”

“臣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马上对涉事人员进行了抓捕审问,但那些人行事太过隐秘,至今也没查找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朱慈烺若有所思的用手指轻轻敲击了一下桌面,随后又道:

“什么谣言?”

骆养性先是有些纠结,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

“谣言说,陛下昏庸无道,放着满朝忠心耿耿的大臣不用,非要去宠幸太监和厂卫。”

“还说太监和厂卫只会祸国殃民,长此以往,势必会再次诞生如魏忠贤那般的阉党。”

朱慈烺听完这话,心中却只觉得一阵好笑。

不用说,这肯定是东林党的手笔了。

东林党已经开始在背后捅刀子了!

眼看着在朝堂上争论不过,所以就想要借助民间的舆论来给皇帝施压,以此让皇帝打消想要重设厂卫的想法。

这是东林党惯用的手段之一了,通过掌握基层言论、情绪煽动来迷惑普通百姓,继而让皇帝妥协。

皇帝要是妥协了,那你就是一个好皇帝,是人人都称赞的圣君。

但皇帝要是不妥协的话,那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昏君。

如果现在坐在这里的是崇祯,那东林党们一定会得偿所愿,因为崇祯是一个没有主见的皇帝。

他最怕的就是被人当做昏君。

但可惜的是,现在坐在这里的不是崇祯,而是他朱慈烺!

他可不怕东林党们玩这招!

想玩控制舆论是吧?

那老子就陪你们玩玩!

想到这里,朱慈烺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正等他准备开口说些什么的时候,突然又意识到了什么,随后改口道:

“骆养性,锦衣卫中是不是有一个叫李若琏的锦衣卫?”

李若琏,崇祯元年的武进士,是为数不多殉国的锦衣卫。

在得知崇祯上吊自杀之后,远在家中的李若琏自杀殉国。

即是武状元、又是殉国的忠臣,这人要是不重用的话,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啊!

而且他已经是锦衣卫指挥同知了,再进一步就是锦衣卫指挥使了,刚好以后可以用来替代骆养性。

没办法,骆养性在历史中有叛国投敌的记载,即便这种事情还没发生,朱慈烺也始终不太放心。

等再给李若琏搞点功劳,就可以让他坐上锦衣卫指挥使的位子了。

至于骆养性该怎么处置。

那以后再说吧!

反正目前为止,还不到处置他的时候。

骆养性这会儿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所以面对朱慈烺的询问,他赶忙回道:

“回太子殿下,锦衣卫中确实有这个人,时任锦衣卫指挥同知,之前因公务外出,昨天下午刚回来。”

朱慈烺点了点头。

“去把李若琏、薛国观都给本宫找来。”

“至于谣言的事情,暂时不用管了,抓来的那些人也都放了。”

“之后再听到这类的谣言,就当什么也没听到,本宫自有办法解决!”

骆养性心中一阵疑惑,既不知道朱慈烺为什么要找李若琏和薛国观,也不知道朱慈烺要怎么解决谣言的事情。

但疑惑归疑惑,他还是赶忙拱手道:

“臣遵命!”

随后便离开了。

等骆养性离开之后,朱慈烺随手扯过一张宣纸,然后拿起毛笔,在宣纸最上面的地方写下了四个大字:

大明日报!

没错,他要创建属于他的大明日报了!

东林党之所以敢这么做,无非就是仗着他们势大,可以轻松控制基层的言论。

一旦东林党和皇帝的意见不符,东林党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散播谣言,以此控制基层的言论和思想。

最终导致皇帝误以为这真的就是基层百姓们的心中所想,不得不妥协。

再加上东林党肆意抹黑,基层百姓就会因此怨恨朝廷、怨恨皇帝。

久而久之,人们就不会在信任皇帝信任朝廷,这天下也就更加糜烂了......

如果是别的什么皇帝,可能还真拿他没什么办法。

但作为一个来自二十世纪的五好青年,朱慈烺表示这招对他真没啥用。

而且还给了掌握言论的机会!

毕竟说到底,在没有电话、手机的年代,没有什么比报纸更加适合掌控言论的了。

报纸这玩意儿其实古代早就有了,不过古代不叫报纸,而叫邸报。

邸报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但到了元朝之后开始衰落,毕竟蒙古人不怎么看重这个东西。

之后到了明朝,邸报再次兴盛。

不过邸报主要在官僚阶级发行,属于是官方报纸,普通百姓压根就接触不到。

民间也有类似于报纸的东西,名为京报。

京报是一种民间报纸,通常由京师的商人出资定期印刷出版,公开销售于民间,主要以营利为目的。

但这类报纸所记载的信息过于稀少,再加上偶尔会触犯朝廷的威严,所以一旦出事儿就会被查封。

再加上售价昂贵,普通百姓也消费不起,只在富人之间流行,所以最终也没有形成什么规模。

不过没关系,因为大明日报马上就要来了!

没过多久,李若琏和薛国观一前一后来到了朱慈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