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一章,从梭罗的对世界的思考回归到了瓦尔登湖本身,回归到了无人区本身,回归到了雨夜,雪夜,以及野性本身,这样的野性既包括了本来存在于康科德郊外的众多野生动物,也包括了康科德以及同外在的其他人类聚落经过这片无人区的声音,同样的,这样的声音也组成了,康科德郊外,瓦尔登湖畔自身的声音。
梭罗以自然的声音入手,以天地间和谐的乐章入手,加深了读者对于瓦尔登湖畔的印象,使得一位老人微眯双眼,哼唱一般的讲述瓦尔登湖独居经历的画面更加的深入人心,同时也带了一位年轻人独居湖畔,因为远处轰隆声惊起群鸟和麋鹿时,抬起他低头耕种的头颅,那深邃的犹如深空的眼神那样难以磨灭的画面。但当我们以为这仅仅是一曲美妙的郊区生活乐曲之后,梭罗又以他流畅同时带有批判性的思维向这个世界表明了他无时无刻的思考。
由过路的钢铁巨兽,人类工业时代的代表性成就之一,火车起手,谈论了关于现代工业时代下,城市间关于商业的抽象联系,以及一定程度上,辩证的讽刺了火车这一具象物在工业时代的地位,同时火车这一快节奏的固定式的物件,也是同梭罗的生活观念相反的,一种最好的体现。
“火车驶过,躁动的世界也随之而去”
对于一个隐居在世外的人来说,能够清晰的听到来自人类世界的声音也许最多的便是火车声吧,因为铁轨本身就是人类社会蔓延向丛野的触手,所以当火车驶过之后,孤独感带来的声音是属于自然的整个天地的。
在该章的后半段,梭罗在重点描述隐居生活中那些最为关注的声音,外界的声音总是比不过内心的声音,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听清听进外界的声音,那说明他的内心一定是平和的,所以梭罗对于这些自然声音的接纳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在字里行间能够看出来的,就是欣喜的,全然包裹的,即使是鸡鸣也是悦耳的。
在本章的最后一段,梭罗依旧是回归了理性思考,在理性思考的视角下,展现了感性的表达,即现代文明的声音退远之后,人类本性的接纳自然的声音,所获得的那些宝贵的自然交响乐。而这样的自然,是梭罗以完全袒露在天地之中的身躯感悟得来的,即所谓的“没有通往文明世界去的路”。
这一章后半段关于动物叫声的描写是挺抽象的,我感觉应该是用的意译,否则应该不会那么抽象,也可能是梭罗这时候的精神已经彻底融入自然了,嗯,就是神经了。
梭罗在这章运用了比之前更多的具象物品,具象之多让每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脑子里都会飞快的显现出那些物体,就如同声音一般嘈杂反复,这一章是梭罗贴近隐居生活的描写,细细碎碎的字段里少了些讽刺,更多了些梭罗对于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