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贝克农场

梭罗赞美那些最为年长的植物,就如同赞美那些人类历史上最为智慧的长者。自然界的某些存在,远远比人类历史的任何智者都更为智慧,它们也许不会表达,但是它们所承载着的信息,是如此恒古的美丽和丰富。

梭罗在这章的开章部分通过对森林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松树、杉树林、杜松、伞菌、石竹、桤树,深绿色的、红色的、青色的、银色的,这样那样的物种如此美丽,共同绘卷了这幅美丽的自然景观。我想这正是这章所写内容的一个基调,即自然之美,而非思绪之繁。

以这样和谐的自然景观引出一段有趣的浪漫故事,即那圈只出现在当地人身上的光环,这具体是指示了什么东西呢?我不好说明,但是他真实的反应了当地人对自身所在家乡的自豪感。

在这样美丽自然和浪漫思想中,梭罗终于在文字中踏足了那让我期待着的,贝克农场。

梭罗在这章中同贝克农场破败屋檐下那拥有好几个孩子的夫妻的对话,引起了我之前对一些问题的思考,究竟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能够无忧无虑,还是无忧无虑的人更适合生活在自然呢?我想这章给了我答案。

约翰·菲尔德,这位为贝克农场里的农夫在沼泽地里工作的人,那位一家之主,他们是生活的如此节俭,存在于多么自然,但是内心的欲望束缚了他们。因为他起始便需要茶、咖啡、黄油、牛奶牛肉,于是乎他不得不拼命的赚钱来买这些东西,所以即使他生活在如此简洁的自然中,他也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梭罗对于生活的观点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接近生活本真的,这样一种简约的态度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看破能够学习呢?

当人们反观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他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甘心,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人们都希望在这样有限的生命力尝试更多得可能,人们总觉得那最大的麦穗就在前方,这也就引起了欲望的无限膨胀和不断更新。

但我想,梭罗所建议的绝不是刻板的一无所求,而是认清自己的处境,明晰自己想要的,然后一步一步朝目标走去。

约翰·菲尔德已经深陷自己的生活矛盾中难以抽身,即使面对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哲学家,也难以改动他的观点,生活就是一块磨刀石,将所有人放在上面磨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痕迹,越热爱生活的人越如此,生活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深深地磨进了他的意识里,思维弹性不足者,此后再难改变。

即使在后来他在这种新的冲动的推动下来到了湖边,但是依旧只是采用老的生活习性去进行钓鱼,即使他已经不再去沼泽工作,但是沼泽依旧会伴随他一生。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收到限制,明明解决办法就摆在眼前,但是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除非有一天,他们的思维弹性能够让他们从这样的沼泽困境中抽身出来,他们才能够从以需求钓欲望,再以欲望钓欲望的诡谲心态中走出来。

“除非他们的长了蹼的陷在泥沼中的脚,穿上了有翼的靴。”

人们本应该去按照自己内心所想的去生活,而不是为了内心所需要的去生活。就:

“按照你的天性而狂放地生活,好比那芦苇和羊齿,它们是永远不会变成英吉利干草的啊。”

只有当你能从生活中抽身而出,仅去体验生活而不是去拥有生活,你才能够感受到生活乐趣的同时,不受生活的影响。

“你不要再以手艺为生,应该以游戏为生。只管欣赏大地,可不要想去占有。由于缺少进取心和信心,人们在买进卖出,奴隶一样过着生活哪。”

生活是如此新奇,当我们接受了我们的生命只有这么一次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加大胆的去拥抱生活,去体验生活,去奋不顾身的享受生活,如此每天都可以去到更远的远方,体验更新的体验,从奇遇、危险跟新体验中创造全新的一天,并将它们带回家,再在黎明开启之前,满怀期待的迎接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