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全民皆兵
- 复宋:从崖山议和开始
- 喷气蜗牛
- 2011字
- 2024-12-05 18:00:18
在唆都一路小心翼翼撤退的同时,宋城内的赵昺也在通过从前线传回来的消息不断调整部署。现在草原军还有1万人左右,其中草原兵3000人,汉军7000人。赵昺这边的宋军能作战的还剩2000人左右,实力对比依然悬殊。
当初在宋城下的一番较量,让赵昺对彼此之间的战斗力对比有了一个大概认知,即在双方兵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正面对决,交换比能做到1:1左右。
现在摆在赵昺面前的选择有两个:
第一,放任唆都离去。唆都的战略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撤退保存实力。所以只要自己不主动出击,他应该不会来对付自己。这样的好处就是能最大程度的保存自己的力量,苟起来发展。坏处是就是唆都元气未损,回去稍加休整,就能很快组织起下一次南征。而且赵昺觊觎很久的汉人劳动力也会飞掉。
第二,主动出击,半路伏击唆都。重创甚至吃掉草原主力,成建制俘虏汉人新军。好处是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延长了草原下一次南征的时间,得到了宝贵的汉人补充。劣势就是这块骨头太硬,搞不好就把自己的牙齿崩掉。
至于说在海上袭击唆都的船队,断了他们的归路,抱歉赵昺手里没有水军,暂时做不到。
反复对比了很久,赵昺还是决定放唆都离去,毕竟自己攒点家底不容易。而草原军背靠整个大陆,就算没了唆都还有拔都,没了拔都还有哈都,被消耗死的肯定是自己。
唆都在宋军的一路“护送下”,安然撤到了占城港,稍作休息之后就准备登船离去。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草原朝廷见唆都迟迟未能见功,于是派了两路援军。一路以阿塔海为首,准备自安南登陆后南下。后因为安南截断道路,骚扰补给线,最后未能到达。
另一路是万户忽都虎、乌马儿率领的两万江淮军,沿着唆都来时的路线,直达占城港。历史上本应该与唆都擦肩而过的这一路援军,因为唆都撤退时的归宿,竟然幸运的会师了。
援军的到来,让唆都信心大增,也让赵昺压力山大。本来就兵力就不占优势,现在对手又增兵了,形势一下子危险起来。
赵昺盘算自己这边能调动的人马,发现自己现在真有点孤家寡人的意思。安南人远水不解近渴,而且自顾不暇。占城人本来就没有完全归附,再加上刚刚签订的联邦协议,肯定是指望不上的。
赵昺思来想去,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宋城,全体上山打游击。
当他把这个想法跟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讲述之后,三个人对视一眼,然后笑了起来。
文天祥说道:“宋城及周边村邑加起来有超过10万人,官家打算都带进山里吗?还有城中积聚的粮草辎重,也要一起带走吗?”
赵昺一下子愣住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这次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跟后世不同,现在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条件,自己放弃宋城根本带不走多少物资。而且这个时代军队的纪律水平,三光就是常规操作。等敌人杀来,如果不带走所有人的话,这里能给自己留下一片废墟都算好的。
张世杰接话道:“官家难道忘了我们宋城的特色吗?”
“特色?”赵昺疑惑的问?
“对啊,官家莫不是以为宋城真的只有4000人马?”张世杰问。
“哦,我想起来了。”赵昺猛地拍了一下额头。
赵昺确实忘了,宋城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当初从崖山撤过来的军队和青壮民夫。只是到了宋城之后,为了降低军队开支才精简到4000人的。
而被精简下来的士兵,并没有完全放弃军事训练,而是采用一种类似屯田的方式,平时耕种,闲时操练,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
张世杰继续说:“不仅兵力有储备,在宋城的武库里,不但储存了大量的守城器械,甚至还有足够装备2万的兵甲。”
赵昺悬着的心安定下来。既然有兵有粮,那就跟草原人狠狠的干一场。
赵昺深知自己优势是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和知识储备,但真刀真枪与人作战并非所长。所以他把指挥权完全交给了文天祥和张世杰。
整个宋城像战争机器一样运转起来。文天祥先是以现有的2000人为骨架,把机动部队扩充至2万人。即现在的士兵原地升为什长,队长升为都头以此类推。
现在的2000人经历了前期的战斗,可以说无论是士气和经验都处在巅峰状态,在他们的加持下,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不可小觑。
然后又征集了20000青壮,作为厢兵负责守城。剩下人则充当民夫,负责运输、建筑等杂事。
赵昺见识到了这个时代的“全民皆兵”后,忽然理解了为什么襄阳孤城能守六年。华夏民族从来就不是软柿子,武德不振的南宋尚能如此,更何况其他时代呢?
只要我们能放下内部倾轧,一致对外,无论处在多么大的劣势都能再次崛起,这才是华夏之魂。
文天祥和张世杰也做了分工。张世杰对城内情况更加熟悉,所以留下来守城。而文天祥则带着谢翱、沈浪等2万机动部队出城,跳到外线,主动出击,以攻代守。
宋城这边全民动员的同时,唆都也完成了部队休整,以新到的两外江淮军为前锋,3000草原兵分作两翼,气势汹汹的朝宋城杀来。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占城。各处的首领们果然如赵昺所料全部选择了观望。他们在等,就像一群猴,等着新的猴王诞生,然后追随之。
注:朝廷更命阿塔海发兵万五千人、船二百艘助讨,以安南道阻,不果至。又命万户忽都虎、乌马儿率江淮军二万人赴唆都军前,而唆都已回军。忽都虎等至占城,知官军退,令百户陈奎招其国王来降。—《新元史·列传·外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