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倒霉的赫尔曼

日子一天天过去,江铭基本维持着课堂与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

有课的时候就上课,没课的时候就待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地肝机器翻译软件的代码,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

实在是系统积分花完了,他的两个任务——发表论文和参加会议都尴尬地卡住了。论文要等编辑审稿,会议要六月底才能举办。

要不是没有积分,江铭都想问问系统能不能用积分加速审稿了,起码让编辑早点从繁多的稿件中选到自己的也好啊。

不过想想也不可能,就算是系统应该也没办法操作他人的行为。

至于公司的事情,林欣然已经在学校周围租好了一个房子作为公司注册地,只等提交注册申请了。

训练用的服务器徐建华也已经和学校申请好了,至于训练用的数据,朱宇那边还在协调搜航的人力进行初步的数据分类和预处理。

...

就在江铭沉浸在快乐的大学生活中时,在遥远的蓝星另一面,赫尔曼的日子却过的胆战心惊。

作为NIPS会议的审稿人之一,他最近一整个月都在勤勤恳恳地审稿。

然而不知道是运气不好,还是今年整体的稿件质量不佳,他加班加点也没完成主编定好的30篇接收论文的指标。

更别说决定封面论文了,他手里这几篇也就将将达到刊登的要求,但是距离封面论文还差的远。

随着会议日期的临近,他这两天已经可以隐隐感受到主编压制不住的怒火了,整个审稿组的成员每天在办公室里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触了主编的霉头。

可是屋漏偏锋连夜雨,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他早上的三个闹铃竟然一个都没响。

“法克,迟到了。”,赫尔曼甚至给顾不上在门口清理靴子和雨伞,急匆匆地上楼。

路过主编办公室,他放轻脚步,弓着身子,硬着头皮从敞开的门口飞速掠过。

还没等走过去,他就已经感受到一束死亡般的视线扫过他的后背,赫尔曼腰间一僵,冷汗直冒,但还是死命迈着步子跨出主编的视野范围。

“赫尔曼,你给我回来!”,一声怒喝把赫尔曼吓得魂飞魄散,他再三给自己打气,缩着脖子退了回来。

“主...主编早上好。”,赫尔曼看向坐在办公室里的男人,那个男人一副华国人面孔,一脸怒意地看着他。

“原来现在是早上啊,你是不是准备到位子上再歇一会儿然后去吃午餐啊?”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主编,我早上闹铃...”赫尔曼慌忙解释,但是又想到主编最讨厌找借口,慌忙噤声。

“别给我找借口,我问你,让你接收的30篇论文到底什么时候能给我?”

“我...我一定尽快,我今天晚饭过后也会回来继续工作的肯定能把上午的旷工补上。”

“尽快尽快,问你就是尽快,按照我们往年25%的接收率,你这一个月一天审六篇怎么都审完了,别告诉我你现在还差一半,我看你今年的奖金真的别想要了。”

“还有,让你找一篇比较好的当我们会议的封面论文,你找好了吗?”

嘶,赫尔曼倒吸一口凉气,主编怎么知道自己还差一半,难道自己的电脑被主编监控了?

他心里直喊冤,往年的接收率的确在25%左右浮动,平均他审4篇就能有一篇不错的可以接收的。

但是今年真是邪门了,也不知道是自己运气不好还是信息学届在走下坡路,他今年审了快150篇了,也刚刚收了18篇还可以的论文。接受率都快被干到10%了。

而且,能接收的都是少数,更别提封面论文的事了。

今年他看过的投稿,要么是创新性不够,有的研究前人都做过了,投稿人还要做一遍,改来改去也是换汤不换药;要么是吹的天花乱坠,结果一看实验数据,根本没啥实际效果。

甚至还有非专业的研究员的“创意大作”。

所谓非专业研究员,其实他们也往往私下里有点讽刺地叫这些人“民间科学家”,经常把自己的一些胡乱的猜想写成论文提交过来。

没有严谨的证明过程,也缺乏实验数据,偏偏名字还起的特牛逼,因此迷惑性极强。

今年赫尔曼就收到好几篇这类民科论文,经历了从激动,到怀疑,最后再到失望的流程,现在心态都麻了,看论文已经进入了不悲不喜的状态。

赫尔曼知道,如果把自己进度一五一十地告诉主编,那今天绝对是在劫难逃。

他只好避重就轻地说:“额...哈哈,主编,那个就差几篇就搞定了,但是今年的投稿质量一般,封面论文我还没有什么头绪。”

“您看,能不能我们再找找之前和我们关系比较好的学界大牛和实验室,约稿一下综述之类的?”

“不行!我早就说过,今年我们会议主题是《Sample but Work》,综述是最不合适的。”

“这几年,我们信息学式微,整个学界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不够信任,许多应用都不会把神经网络作为第一选择。”

“甚至有些其他领域的学者,说我们整个神经网络理论都是鼓吹概念,真正能落地的内容少,还不如去研究生物。”,主编钱峰神情凝重,办公室的气氛都仿佛有冰霜凝结。

“这一次,我们的封面论文必须讲究实际意义,通用性,简单而且有效。”,他又瞪了一眼赫尔曼,吓得他急忙点头称是。

...

回到工位打开笔记本,赫尔曼这才慢慢平复了心情。

实在是钱峰主编带给他的压力太大了,虽然他这么多年已经混到了信息学中级研究员的位置,但在钱峰面前还是不够看。

那可是信息学届被誉为最接近特级的天才人物。

赫尔曼打开自己保存未审论文的文件夹,轻轻叹了口气。

上周投稿的论文只剩下三篇没审,这个周末就要截稿了,他估摸着也收不上来太多的新论文。

主啊!能不能赐予他一篇好到足以当封面的论文啊,他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再缺席周日的礼拜了。

扫了一眼文件夹里仅存的三篇题目,却是被一篇论文的题目吸引了注意。

“一种随机优化方法?”,赫尔曼轻读出声,脸上写满了疑惑。

寥寥几个字,他每个字都能看懂,但是仔细一想又不明白了。

随便一个信息学的研究员都能轻松默写出神经网络优化的随机梯度下降算法,这已经几乎可以说是一种默认选项了。

毕竟依靠数学,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计算出一个如此高维问题的最优解,相比而言,随机梯度下降可谓是一步步靠近最优解的稳稳的幸福。

难道还能有比随机梯度下降更优秀的方法?这么简单的东西还能怎么优化?

这就像是有人突然说他发明了1+1的高级解法一样。

还能怎么做?带着这样的疑惑,赫尔曼双击点开了论文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