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第二版)
- 侯瑞鹤
- 2191字
- 2024-10-08 17:41:42
推荐序二
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很多人感慨如今当父母太不容易。在“拼父母”的时代,父母拿什么奉献给孩子?阅读了这部诠释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你很可能就会找到答案。
该书作者侯瑞鹤博士,是我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指导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担任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我早已听说她在撰写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当时对其“不务正业”的做法颇有微词。但今天读完书稿,我甚感欣慰。这是一部难得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儿童教养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将专业理论结合真实的养育经验和咨询案例,娓娓道来,就像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不知不觉中就让人感受到亲子关系的奥妙所在。
全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诚、真实。侯瑞鹤博士文如其人,不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自然、坦诚地呈现自己的养育实践和教育感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也有过焦虑、挫败、困惑、怀疑,同时也有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之痛以及成长的喜悦。本书生动地展现了她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博士,更是作为一名母亲养育孩子的真实心路历程。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侯瑞鹤博士在书中多处呈现了正视自己的时刻:第一次为人母时的焦虑与脆弱,第一次被唤作“妈妈”时的惊喜与脆弱……并由此领悟到,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种真诚本身就可以化解所谓“完美父母”的焦虑。事实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这让我想起了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他在著作中真诚地呈现自己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挣扎和迷茫,激励了年轻一代的心理咨询师有勇气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从侯瑞鹤博士身上,我惊喜地看到了另一种类似的力量,一种允许自己脆弱的治愈力量。
二是强调不仅要理解孩子,还要共情母亲。孩子是父母的无意识。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在国内的盛行,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尤其是母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影响。这本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帮助父母为孩子提供更加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然而过犹不及的是,一些对自己要求高、负责任、害怕出错的焦虑母亲,以及期待养育理想孩子的心急母亲,容易用力过猛。殊不知,她们在看得见的地方用力,却在看不见的地方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创伤。千万别让父母的完美主义害了孩子,还美其名曰“是为孩子好”。本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一些案例的剖析,在呈现父母细微之处带给孩子的影响时,也对父母共情式地给予理解与接纳,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之道。
三是提倡爱孩子并非只要他快乐,更重要的是允许他承受痛苦。在本书中,侯瑞鹤通过真实、鲜活的记录,表现出对孩子自身力量的尊重与信任,允许孩子去体验生活中必经的痛苦,允许孩子拥有体验挫折的权利。这种允许并非置之不理的冷漠,而是在爱和容纳的支持下让孩子去经历痛苦—“如果哭能让你舒服一点儿,你可以哭一会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孩子一定会从挫折、痛苦的体验中吸取经验教训,领悟来自生活本身的教导。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经历的过程,能够强健孩子的心灵,增加他们对未来消极事件和重大生活事件的免疫力。实际上,无法受挫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内心深处的若干“软肋”。
四是提倡信任孩子,管教孩子时做到有收有放。尊重、接纳、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虽然作者对孩子充满了温暖的支持,但这绝不是懒惰的溺爱,而是用严格的规则去管教和限制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做与年龄和能力相匹配的决定,而不是让其随心所欲,这是让孩子学习自我负责的重要途径。对于家庭的重大决定,父母要自己做选择。比如对于是否生二胎,是父母应该做的决定,不能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书中类似的观点,对一些错误理解“尊重孩子”的父母而言,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
当前林林总总的科学育儿读物、家庭教育读物有很多。“状元郎”写了一本经验体会书,父母也必定会写一部教育心得,其他父母则趋之若鹜。于是乎,科学育儿、家庭教育成为“显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家庭教育的经验和心得固然重要,但对家庭教育进行必要的反思则更为重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有着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把他们视为一个年龄群体来研究本身就是不妥的。因此,父母能做的便是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与成长规律,提供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成长环境,而不是用固有的教育理念、教育计划来强迫孩子“就范”,或者把父母的教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有鉴于此,侯瑞鹤博士确实做了一件令我欣慰的事,即把自己求学和工作期间所学的儿童心理学等理论,与自己的教养实践和工作实践有机融合起来,在总结育儿经验、剖析心理咨询案例的基础上,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和亲子关系理论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其所思所想所为,也许对其他父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当然,科学育儿、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父母终其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我想再次强调: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成长的父母。
全社会普及科学的亲子、育儿之道,当是促进父母自我觉察与自我成长的重要路径,也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有资格成为父母,致力于成为好父母,并进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育儿经!
做父母是人生的荣耀!
做父母是一生的功课!
愿与天下父母共勉之。
是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俞国良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