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交州学派——文家

高阳和文家的一场辩论,出乎意料也情理之中,以朗诵《采薇》的诗歌会开始。

因为莱州士子是出了名的爱议政,不仅是在诗歌会,在节日,在乡校郡校,在道路上,在任何场景都能搭到政事。

在君主还是共和的制度上,高阳无所谓,但莱州士子认为共和更好。

双方同意治理国家和治理家庭没什么关系。

所以就延伸到为政者的要素上。

莱州士子认为知识和才能是为政者的必要条件,出家看自愿。

但是高阳等五人,认为出家是为政者的必要条件,知识和才能反而是次要的。

于是高阳继续问道:“这世上圣贤,能人,庸人,三者谁多?”

莱州士子回道:“当然是庸人多。”

高阳道:“既然是庸人多,那为什么总想着要制定能选出能人的规制,而不是制定能管住庸人的规则?”

莱州士子反驳道:“只有能人才能带领国家的繁荣和谐。”

高阳道:“可是大多数时候,都是这些庸人在管理国家啊。

我说的庸人是能识字,但是胸无大志,又无能力上位,每天浑浑噩噩的渡日,但是又能干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不会败坏国家,打败仗。

或者将这种人叫中人更恰当。

这样的人才是多数啊。

我认为只要制定好合适的规制,让这些人循规蹈矩的把国家维持住就行了。

而我观察你们总想着要能人,要圣贤,这是不对的。”

一位老者反驳道:“可是你认为为政者应该出家,要求不也比要求圣贤能人的要求高!”

一位老者道:“虽然中人能将国家维持住,但是在重要时候,还是要能人。

一万个中人也抵不过个七政那样的能人,也无法让兰国像现在这样兴盛,甚至能不能在素国的侵略下延续下来都是问题。”

高阳道:“七政有再好的办法,也要大量的中人去执行啊。”

因为说服不了对方,双方的讨论止于中人能人之辩。

普郡4月进入雨季,外郡的士子在月底就离开了。

到年中前,高阳五人就住在卫光家中,讨论伦理,政治,昊天,军事等多方面的事物。

雨季后,卫光带着五人坐马车前往北方,到达素郡。

素郡与春廊郡接壤,面积在北端十郡居首位,有着大片的平原被开垦成良田,也有甘蔗,棕油庄园。

五人在莱州道的一处驿站歇脚,卫光好奇问道:“我居莱州,未曾出海,但人所公认,天下人口,以震州恒河诸国为首,益州天府次之,交州莱州第三,豫州山东诸国第四。

几位从恒河而来,观我兰国素郡与恒河诸国差异大吗?”

高阳赞叹道:“村舍俨然,人烟密集,比之恒河诸国不逞多让,只是总体上还要差一些。”

接着感慨道:“不过震州动荡四起,无处不战,无处不乱,远不如莱州安定。”

在李旦的要求下,六人轻装简行,没带护卫,从旁边的小道,进入一个村庄观看。

小道两旁都是刚发芽的麦子,进入村子,略数有十几栋木屋。

卫光介绍道:“莱州诸郡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因为没有大夫,皆由各郡士族议事决定本郡政务。

素郡的士族议事会最先完成变法,第一条就是编户齐民,以户为单位收取税赋,鼓励民众开荒。

董里郡的士族议事会重厘定刑法,士族不得掠民之财,不得强占民女,不得买卖领地的人口。”

五人皆合手赞叹:“此乃大善政也!震州民尚无财。”

卫光笑道:“豫州管子有言‘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唯民有财有业,方能安定。”

他们来到一个用篱笆圈起来的小院,里面有小片菜地,散养着鸡鸭,里面一位老者正在用竹子编竹筐。

卫光用方言和老者交流问话,翻译成雅言说与五人。

这家小院有三代七口人,主要靠种着村外的几十亩地生活,粮食的二十分之一上交赋税,十分留着自食,然后用另外九分从集市中换盐铁(铁制农具)等必需品。

自己种的蕉麻,由家中女人纺织成布,一部分制成家人穿的衣服,一部分在集市上售卖。

村子的其他家庭,大致如此,头个家庭算是这个村子的上户了。

但是也看出素郡的赋税很低。

在高阳五人眼中无疑于太平盛世了。

等他们进入素城的主城万伦,就见道上行人众多,两旁就是集市和商铺。

农民主要在集市用粮食家畜,交换盐铁,而商铺的主要客户就是士族,商品繁多,有玉器宝石,漆器铜器,刀剑家具,桐纸茶叶,葛布丝绸等。

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冲击着农业,也在改变传统的手工业,大量的个体手工业者从宗族集体生产中脱离出来。

而莱州士族也从奴隶主贵族变成地主。

几人说话间,来到一处客栈休息。

第二天,卫光带着他们来到此行的目的地——莱州万物园。

“在文家的倡导下,集合莱州的力量,运用兰国的航道,从最东的东洋,到最西的非洲,收集数万种动物活体,或者标本——这是我们从埃及学来的技术。

在万伦建立了这座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万物园!

现在有五百多位士子正在给上万种动植物分类画图!”

高阳五人进入内城,一路瞠目结舌的看着一个个园子里或者铁笼里,脖子有五米高的鹿,黑白色的马,比磨盘大的龟,比成人腰还粗的蟒蛇。

“这是!”

几人仰头看着前面巨大的骨架。

卫光解释道:“这是高原的神兽,高原八百山神的守山神,文帝曾经下令不得杀戮。

放心,我们是收集时,他已经死了。”

李旦忍不住的问道:“你们收集这些是为什么?”

卫光道:“以前的经典告诉我们,宇宙如同无数面镜子,而我们的世界只是其中之一,真正的真理只能投射一部分到我们这面镜子上。

但是我们文家认为,一就是全,全就是一!

真理的一部分散播在世界各个角落,只要我们收集的更多,记录得更多,我们就能掌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