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的制定

(一)七七事变爆发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北进行军事演习,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图3-1)。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图3-1 守卫卢沟桥的第二十九军士兵准备作战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对华战争,是企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日军在7月底占领北平和天津,接着以30万兵力,沿平绥、平汉、津浦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日本妄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迫使中国屈服。根据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预设的时间,日本侵略者认为,“扫荡”驻扎在平津一带的中国第二十九军需要两个月,击败国民党军队需要三个月。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立即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中共中央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7月14日,叶剑英在西安代表中共中央向南京政府表示“愿在蒋指挥下努力抗敌,红军主力准备随时出动抗日”。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该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而停止实行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等四项保证。17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同蒋介石、邵力子、张冲在庐山继续谈判。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推动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这时他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幻想,仍希望把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范围内。国民政府外交部于7月19日向日本使馆提议,中日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将部队撤回原地,然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一提议遭到日本外务省拒绝。8月13日,日军又把战火烧到上海。

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8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称:“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开始表现出较多团结合作的愿望,同意不向红军中派遣国民党人员。双方达成将在陕甘地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若干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和出版《新华日报》等协议。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红军改编命令。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军委领导下,成立前方军委分会,以朱德为书记、彭德怀为副书记。9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照新的统一序列,将八路军番号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以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司令,但人们仍习惯性地把它称为八路军。同月,陕甘宁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仍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接着,共产党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代表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民党是当时的执政党,拥有200万人的军队,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对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二)洛川会议的召开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讨论制定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任务和政策。会议确定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共产党员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毛泽东起草的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纲领的主要内容是:①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②全国军事的总动员;③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④ 改革政治机构;⑤ 抗日的外交政策;⑥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⑦ 改良人民生活;⑧ 抗日的教育政策;⑨ 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⑩ 抗日的民族团结。这一纲领是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洛川会议还讨论并制定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行动路线和工作方针,主要包括: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等等。会议决定成立由11人组成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负责党对军事工作的领导,毛泽东为书记(亦称主席),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亦称副主席)。

洛川会议是在全民族抗战刚刚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三)《论持久战》的发表

为动员并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必须明确地提出抗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当时,很多人持“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在国民党营垒中,有人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也有人认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最大的希望是苏联出兵,次之就是英美在上海干涉”。在中国共产党内部,“亡国论”是没有的,但有些人有盲目轻敌的思想。与持“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人相比较,在全国抗日阵营中,认识到抗战将持久地进行并且相信中国将最后胜利的人占大多数,可他们对于持久战的理解却不同。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刻论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早在卢沟桥事变前,中共中央就预见到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1938年5、6月间,毛泽东总结全民族抗战开始以来的经验,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图3-2)。

《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讲演中指明了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毛泽东在文中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进而指出: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图3-2《论持久战》封面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讲演和文章中,还特别强调了抗日战争全过程中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基本认识是,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展开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使沦陷区大量民众得到解放,并且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到重要的战略作用。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特别要担负起发动广大的游击战争的任务。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特别是在民族战争的条件下,游击战争有充分的活动地盘和极为广大的群众基础,能够大规模地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主要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有自己一整套的防御和进攻的战略战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正规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在长期的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斗争中,游击军和游击战必将向正规军和运动战发展,最后形成战胜敌人的强大战斗力量。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明确指出,通过三个阶段,在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再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再到劣势。其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509、511页。。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战略的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和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百年党史关键词

“兵民是胜利之本”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抗日战争是持久抗战,而持久抗战的基础在于广大人民群众,“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毛泽东主张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为了动员民众,他提出要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要在广大人民中做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要调动全军全民的最大积极性以支持战争。“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持久抗战思想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推动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

(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