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禤国维

禤国维(1937—),男,广东佛山市三水区人,第二届国医大师,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第二、三、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1993被评为广东省名中医,200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7年被中国医院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授予“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称号,是该年度中医界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专家。2013年被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社推选为当代大医精神代表,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从医六十年,学术精湛,疗效显著,被誉为“皮肤圣手”。在学术上提倡“平调阴阳、治病之宗”“解毒祛邪,以和为贵”等观点。擅长脱发病、痤疮、荨麻疹、湿疹、红斑狼疮等皮肤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对中医补肾法的理论有深入研究,应用补肾法治疗皮肤病和疑难病取得满意的疗效。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多项。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基础研究,借助基因组学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证”的研究;发展中西医结合皮肤病治疗体系,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推动皮肤病中西医结合学术体系的发展;系统总结了中医皮肤病外治法,归纳为外用药物十八法、针灸十五法和其他疗法三大类,形成了较完整的皮肤病外治法体系。

名医之路——创新发展岭南皮肤病学

访谈者:您是怎么走上中医之路的?

禤国维:我出生在广州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我与中医的缘分从小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前直至新中国初期,广州有两个中医馆最多的地方,一个是现在的和平路,一个是龙津路,我居住的地方是中医馆林立的龙津东路。那时街坊邻里和要好的小学同学家里有不少人从事中医行业。那时的医馆都是楼下看病,楼上住人。我到同学家玩,必定要经过诊室。正是一次次去同学家串门,我接触到了中医中药,不知不觉间,中医能治病救人的信念埋入了我的心底,我对中医的感情就在这种氛围里慢慢建立起来了。从广州市洞神坊小学毕业后,我有幸进入著名的广雅中学度过了初中和高中时光。在广雅中学快读完高中时,我就下定决心考中医大学。1957年,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广州中医学院这座中医的殿堂,也就是现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始了我的中医人生。在大学6年期间,我勤学中医经典,广采现代新知。广州中医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晓中西医学的现代中医,因此开的中医课程占70%,西医课程占30%。这种培养方式使我们打下了全面的医学理论基础。在中医学习方面我十分注重背诵,年轻时背诵下来的内容,至今仍不会忘记,即使在刚刚睡醒朦朦胧胧的状态下,我都能马上背出来熟悉的中医药经典歌诀。

访谈者: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中医皮肤病学?

禤国维:我1963年大学毕业,那时国家还包分配。我被分配到千里之外的湖南长沙当一名住院医师,任职于刚刚建立的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中医外科。在独立开展临床工作中,我很快发现传统中医药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有其特色和优势,在解剖结构和手术技能方面则现代医学理解得更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在1970年,我被派往湖南省人民医院进修普通外科,使我对现代西医外科技术的应用和掌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当时医院对进修学员是有规定的:一年的进修期必须有两个月要出门诊,其余的十个月必须要到病房。在出门诊的两个月,我大有收获。湖南省人民医院的皮肤科门诊是西医的,诊室刚好就在我出诊的中医外科旁边。中医的外科包括了皮肤科、肛肠科、乳腺科等。遇到疑难杂症,疗效不好的时候,西医的皮肤科主任就喜欢叫我去以中医药的方法诊治一下,效果竟然还不错。通过对专科的特点进行认真地研究对比,我体会到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优势较明显,于是我决定日后专攻皮肤病的专业方向。

1976年,我已经成为湖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外科的业务骨干。当时从好朋友处得到消息,广东省中医院的外科发展得不错,但皮肤科还没有独立出来,很需要人才充实医院的医疗队伍,发展中医优势专科。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回到广东省中医院,帮助家乡发展中医的皮肤科事业。刚到广东省中医院的时候,肛肠科已经从外科独立出去了,但皮肤科依旧还没单独成科。此时,中山一院、中山二院、广医一院及省人民医院已经有皮肤科门诊,我马上与另一位同事“联名上书”要求成立皮肤科门诊和病房,把皮肤科从大外科中独立出来。我们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医院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后来我被委任为皮肤科副主任。

虽然省中医的皮肤科在国内中医医院中是成立得较早的,但刚开始时我们只拿到了8张床位,还要跟肛肠科共用一个病房。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岭南高温潮湿,到了夏季皮肤病高发,并且严重病例不少,对于住院的医疗需求较多,皮肤科病房很快就收满了患者,病房的同志们都投入了繁忙的医疗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皮肤科慢慢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做好一般皮肤病治疗的基础上,要把重大疑难疾病作为研究重点。我们通过科研立项重点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性传播疾病等难题,并获得多个奖项。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广东省中医院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共同经受锻炼,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们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患者解除病痛看成自己的神圣职责。广东省中医院给了我们广阔的探索天地和科研空间,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发展了岭南皮肤病学,建立了岭南皮肤病流派传承工作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相继建立了省级中医皮肤病研究所,禤国维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区域中医皮肤科诊疗中心,是全国中医皮肤科门诊量最大的单位之一。

融合中西医之长,一切为患者着想

访谈者:临床上您如何选择中西医诊疗技术?

禤国维:我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临床要融合中西医之长,一切为患者着想。我经常对年轻医生说:医生是高尚的职业,医者必具仁道、仁义、仁人之心,做医生心中就要永远装着患者。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不管你是中医、西医,能治好病就是好医师。当然,我是学中医的,我一定以中医为主。患者来了,我首先从中医方面予以考虑,可有些病如红斑狼疮,不是单凭哪种医学能说清楚的。在急性发作期,首先肯定要用点西医的激素,在把病情控制住以后,我们就以中医为主了。最后有一部分我们完全用中医来解决问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另外对于红斑狼疮,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就必须用现代的检验方法,如ANA、dsDNA、补体的检测,有助于了解红斑狼疮的发展情况和疾病预后。这些现代手段是化学家发明的,西医可以用,中医同样可以用。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关键是一切为患者着想。像大家熟悉的高血压,中医的降压效果比较慢,患者血压很高你还坚持中医疗法那就很可能会发生中风了,所以须加强西医的方法,把血压降下去。但高血压总是伴有很多并发症,用中药调理它,防止并发症,提高他的生活质量,何尝不好呢?所以我的观点是这样:中医有中医的优点,西医有西医的优点,我们要把二者融合起来。我非常乐观地看待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中医学思维古老而常新

访谈者:您在临床中是如何认识中医学思维模式的?

禤国维:我认为中医学从创立之初,就内蕴自身独特的思维逻辑方式,如阴阳论、五行论、天人一体观等,这种思维建立并根源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基础,其思想光辉一直蕴藏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并传承至今。随着时代生产力的变革,中医思维也一直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与完善。近年来,中医思维学的概念愈发在各种学术场合被提及,成为中医学术研究者的共识专业概念,并在不断地研究中,演变为一门融合中医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多学科精粹的新的独立学科。探微中医思维,特别是中医临证思维,对中医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指导价值。我结合行医体会,将中医临证思维归纳为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平衡思维、共性思维、模式思维。

1.整体思维

访谈者:禤老师,何为整体思维模式?

禤国维: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可持续、整合、集成、组织等概念方兴未艾,大到世界政治经济、国家管理,小到企业组织运作、医学保健,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总是解决问题的焦点。中医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中医在其起源至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以整体思维认识人体,认为人与天地万物,自身形体与内神,内在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和七情等之间,均存在细微紧密的联系与沟通。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是古代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中医自始至终将人体置于天地宇宙之间,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人为社会中人,人体的变化同样与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中医主张“中知人事”“治病亦不失人情”,《黄帝内经》中讲“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即是体现。这种宏观一体的思维决定了中医独特的诊病治病的思路。中医重视宏观机体表现于外的异常征象,运用望闻问切合参构思,把分散的表征与病机组合成具有整体联系的综合证候,从宏观认识上总体把握病情,进而系统指导治疗。对于养生,古代医家顺应自然,兼顾形神一体,五脏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体养生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作为中医思维的首要思维,整体观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建构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2.辨证思维

访谈者:禤老师,何为辨证思维模式?

禤国维:辨证思维是中医的另一纲领性思维,体现了中医在整体认识下又注重具体的、个体化差异的观念,注意了人体的复杂性、非线性特点。中医十分重视自身的理论体系在个体化中的应用,中医的思维逻辑蕴含在解决各种具体化问题的过程中。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逐渐形成了基于四诊基础的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探索出辨证性质的概念、判断及推理模式,构建了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在科技欠发达的古代,人类对自身组织结构了解甚微,中医即在实践中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生命运动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及不同阶段的运动变化规律。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张景岳、程钟龄等医家的八纲辨证,温病学派的三焦及卫气营血辨证等,均是中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智慧体现。

中医辨证思维以“阴阳”为总纲和逻辑开端,以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和动态平衡观作为对立统一思维律。《易经·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整个世界由阴阳两大势力组成,二者对立又统一,是构成世间一切事物内部共同具有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消长的两种基本因素,它最早提出了中国哲学以阴阳为主的辨证思维,继而被中医所接受和吸收,《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典籍均借助了阴阳这一概念和命题来认识和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并被不断充实和弘扬,成为后世各种中医辨证学说创立的思想基础。在阴阳的理论指导下,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全面把握患者的机体特性,掌握疾病的发展规律、严重程度和总体预后判断,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中医的辨证思维是在整体思维下,统一人体与自然的关系,在明辨脏腑、经络、七情等因人制宜的要素基础上,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所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皆是中医辨证思维广泛而具体的应用体现。

3.平衡思维

访谈者:禤老师,何为平衡思维模式?

禤国维:阴阳是中医辨证的总纲,决定了中医对人体“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和阴阳失和的病理状态的认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阳调和,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则无病;阴阳不和,则引起人体气血运行紊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百病丛生。因此,调和阴阳,使机体平衡和谐,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以平为期”“阴平阳秘”是中医平衡思维的代表,中医自始至终都以此理念指导理论的发展。《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目的是根据正邪的盛衰、阴阳之虚实,用相应的方法调整人体功能,以达到平和、协调、稳定的状态。中医的平衡思维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平衡,中医从来没有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中医认为的人体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模式。《道德经》早已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指出阴阳在动态平衡中衍生万物。不论是中医阴阳平衡,还是现代的“内环境稳态”,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动态平衡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

另有医家指出,人体的动态平衡仅处于理想状态下,现实中人体受多种因素影响,常处于非平衡状态。如朱丹溪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认为阴、阳是动态增减的;张介宾则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这种非平衡态并不是病理表现,而是一种使人体趋向于某种病理反应的生理状态。“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故人体内环境会随其所处的年龄、地域及社会关系的不同而有所偏颇。如中医体质学说即根据年龄、性别等因素,将人分为多种体质类型:小儿多为纯阳之体,女性多为血虚体质;岭南之人,多为阴虚火旺体质;西北之人,多为燥盛体质,皆是此例。

访谈者:请您举例说明平衡思维指导临床的例子?

禤国维:平衡是五种思维的精髓,它贯穿于探索证候共性、实施辨证论治、实现整体和谐的全过程。无论是生理性的不平衡,还是病理上的不平衡,中医平衡思维皆对其发挥指导作用,灵活运用理、法、方、药辨证辨病施治,用药物之偏性纠正机体之偏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整“太过”与“不及”,从而逐步实现阴阳平衡。中医的优势就在于调整阴阳而不破坏人体正常平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只要辨证用药得当,就不会出现温阳而伤阴、补阴则损阳的现象。对皮肤病来说,大部分疾患是由于外邪侵袭加之正气内虚所致,故调和正邪是疾病诊治的首要任务。但在不同疾病的不同时期,正邪所占主导地位有所区别,即要求我们在临床中要根据不同疾病所处的阶段进行恰当调整,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调和双方力量对比,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对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免疫性疾病,由于长期或不恰当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患者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和紊乱,从中医辨证看,多属阴阳失调,采用补益肺脾肾、调和阴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方法,利用补阴药的气化和补阳药的生化功能,对机体阴阳调节起协同作用,实现阴阳动态平衡的重建,往往可改善病情。另外,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理论,是体现中药药效作用的重要方面,药物的偏性可推动机体的阴阳自和机制,从而产生治疗效应。故在遣方用药方面,既要重视整剂中药君臣佐使关系的调和,又要注意药味和剂量的配比,以免纠偏太过。

4.共性思维

访谈者:禤老师,何为共性思维模式?

禤国维: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其理论随着社会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进步而逐步创新提高。中医一开始就是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待事物,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多及认识的加深,逐步演变出辨证论治的思维认识。共性思维则是以整体、宏观的视角,辅以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从具有千差万别特征的事物中,总结临床相似事件,发现其共同特征和特性,从而用某种类似的方法来帮助指导这类事件处理的思维方法。体现中医共性思维的就是证候理论,异病同治则是以此思维为基础的特色治疗方法。

证候是中医在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整体性的概括,并可随着机体的功能改变而呈动态变化。中医证候从宏观表征对机体状态进行认知和分类,注重整体把握人体功能状态,因而存在其共性的内在基础。根据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提炼其总属性、病理部位、疾病性质及正邪力量对比等共性特征,概括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结合细分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形成证候,并作为论治的依据来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调养及预防。

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许多疾病往往具有相似的病因病机,故在辨证的基础上,可将其划分为同一证候类型,治法亦相似,即异病同治。许多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多为风湿热毒郁结肌肤而发病,临床多辨证为风湿热证,治法为解毒化瘀、利湿通络;痤疮、脂溢性皮炎等多由肾阴不足、相火过旺引起,多归于肾阴虚证,治法是滋肾泻火、凉血解毒;斑秃、脂溢性脱发、产后脱发等因多数伴有腰膝酸软、耳鸣目眩、遗精滑泄、失眠多梦等症状而多属肾气不足证,治以益气固肾养血;难治性免疫性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等多病程长,反复发作,耗竭肾元,往往导致肾阳亏虚证、肾阳虚水泛证,治疗上多用温阳补肾之法;另有部分患者精神压力大、忧思过度,郁久化火,暗耗阴精,发为阴虚内热证,治法则为滋阴降火。

5.模式思维

访谈者:禤老师,何为模式思维?

禤国维:中医主张以灵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但并不否认和排斥模式思维的作用。模式是人类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是从古至今人类通过大脑、书籍等各类载体承载、继承人类文明的要求,是人类思维在长久进化中的结果。中医作为一门经验学科,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必然要求其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理论模式结构。历代医家总结出丰富的临证经验,在模式思维的指导下,将零散的、无序的经验智慧知识片段进行抽象化、框架化、标准化、系统化,通过反复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格式,且被后人不断改造发展已形成的模式,并形成某种成熟的模式知识链,使之能够被后世容易准确模仿和掌握学习,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长久的传承。

中医模式思维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中医十分擅长利用模式框架来解释、说明中医理论。最初中医的模式结构为“阴阳”这一简单矛盾框架,后来发展为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论,由于对个体及微观方面的指导有限,后世又不断“添砖加瓦”,形成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穴位等模式,将复杂凌乱的临床诊疗论述精炼成条理清晰的纲要性指南。中医证候学—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是模式思维的突出体现,它完全根植于中医诸多辨证学说,融合汇通临床四诊所见,形成一套完整的诊疗模式体系,使中医思维逻辑更加清晰,极大促进了中医的发展。给模式命名或口诀化,是形成模式思维的一种有效办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武器——中药,在理论方面亦有许多建树,《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中医典籍化繁为简,利用歌诀的形式使数千种中药及复方能被轻易及精确地掌握。这种模式思维同其他学科思维有极大不同,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理论知识,促进了中医理论知识的结构优化,促成传授方式的转变,丰富了中医的内容,为中医的发展和广泛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出解毒法和补肾法治疗疑难皮肤病

访谈者:禤老师,您是如何提出解毒法和补肾法治疗疑难皮肤病的?

禤国维:我在临床上综合运用气运动、脏腑、气血、正邪等四种平衡态模型,依据八纲病理,提出了解毒法和补肾法治疗疑难皮肤病。

访谈者:禤老师,您对“毒”是如何理解的?解毒法治疗疑难皮肤病的核心方药是什么?

禤国维:现代社会中人造的各种污染,包括工业废物、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宠物皮毛,以及噪声、通讯的电磁波、超高频率等,形成了许多过去没有的新的致病因素,均属于“毒”邪的范畴。“毒”邪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毒邪致病往往难以用单一的六淫邪气解释,通常表现为六淫兼夹错杂的临床特征。毒的病理性质在八纲中相对属于邪实。对于“毒”邪所致病症的治疗,一是用针对毒邪的药物直接解除之,包括用清、消、汗、下、吐等方法,使毒邪通过汗液、尿液或通过消化道等排出体外,即祛邪法;二是调节机体自身的抗毒能力,以抵御毒邪对人体的损伤,即扶正法。

我结合岭南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在临床实践中以祛邪法为原则构建了“皮肤解毒汤”,由乌梅、莪术、土茯苓、紫草、苏叶、防风、徐长卿及甘草组成。方取乌梅滋阴解毒,莪术祛瘀解毒,土茯苓利湿解毒,紫草凉血透疹解毒,苏叶解鱼虾毒,防风祛风解毒,徐长卿通络解毒,甘草善解药毒。全方关键在解毒,解除外犯之毒与内蕴之毒,使毒邪随脏腑、经络、血脉中气的运动而趋于体表的孔窍,随汗液、大便、小便排泄而出。随证可根据各种毒邪之轻重加减药物,如知母配乌梅可加强滋阴解毒之力;石上柏、九节茶配莪术可加强活血解毒之力;川萆薢、白鲜皮、绵茵陈配土茯苓可加强利湿解毒之力;生地黄、重楼(蚤休)、半边莲、鱼腥草配紫草可加强清热凉血解毒之力;蒲公英、葛花配苏叶可加强解食积酒毒和鱼虾毒之力;苦参、地肤子、白蒺藜配防风可加强祛风解毒之力;当归、川芎、地龙干、全蝎配徐长卿等可加强活血通络解毒之力,临床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加减即可。“皮肤解毒汤”可广泛适用于难治性皮肤病的治疗。

访谈者:禤老师,您对补肾法是如何理解的?您是如何运用补肾法治疗疑难皮肤病的?

禤国维:补肾法是扶正法的代表之一。所谓久病及肾,肾虚常见于慢性疾病。疑难皮肤病经年不愈,常见肾虚,因此运用补肾法治疗尤为重要。肾是水火之脏,肾虚往往是肾的阴阳两虚,是许多疑难皮肤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方法平调肾阴肾阳,往往可取得满意的疗效。补肾法的优势在于调整阴阳而不破坏人体正常平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只要辨证用药得当,就不会出现温阳而害阴、补阴则损阳之现象,即避免出现要么增强,要么抑制,难以两全的尴尬。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由于不适当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许多接受过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属中医的阴阳失调,可采用“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方法治疗,调和肾中阴阳,阴阳调和则脏腑、经络、血脉中气的运动恢复平衡态,从而能够排出毒邪,往往可奏效。

在健康状态下,肾中的阴阳相互依存,处于“负阴而抱阳”的状态。在水火不济的失衡状态下,肾阴亏虚,肾阳无所依附,出现阴虚火旺;或者肾阳亏损,不依附于肾阴,出现阳虚外越。如临床常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往往表现出面部红斑,口舌生疮,舌质嫩红,尺脉细弱,此时治以滋阴补阳法。临床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视病情需要少佐知母、黄柏或肉桂、附子,使水火相济,阴平阳秘。

我认为对一些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能长期停留在前人的认识上,而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因素有所发挥和发展。我还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环保设施未能及时跟上,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素的大量运用,出现了空气、水源环境等的污染,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的致病微生物的出现,等等,都使现在的病因病机更加复杂或发生新的变化,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走现代化之路。这种病因病机学说的发展为认识当代许多疾病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为临床疗效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我依据岭南的地域、气候特点,时代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建立了特点鲜明的脱发、痤疮、性病、SLE专科,深受患者的欢迎。

如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提出痤疮(粉刺)主要致病机制是肾阴不足,冲任失调,相火妄动,采取滋阴育肾、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法,取得总有效率93%的较好疗效。我主持广东省科委科学基金课题——《中药消痤灵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并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了《中药消痤灵治疗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等数篇论文。又如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风、湿、热、血虚辨治,我在长期临床中发现本病以肾阴虚证多见,皮脂当属中医“精”的范畴,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分泌增多,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根据这个病因病机,采用滋肾阴、清湿热的原则,以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益阴血、安五脏、清湿热,治疗脂溢性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再如我在临床上运用桔梗的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桔梗:“味辛、苦,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现代研究认为该药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我在临床常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收到满意的疗效。

我在皮肤病治疗上强调“平调阴阳、治病之宗”“解毒驱邪,以和为贵”等学术观点,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医皮肤病外治法体系”。同时,我致力于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不断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创新,并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如借助基因组学探讨中医“证”的研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证的临床研究中,我认为“证”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基因组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DNA序列,这种DNA序列的多态性决定了个体的差异,这与中医的证不谋而合,所以研究SLE证可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基因测序,来找出基因的定位,研究基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完善证的研究。

临床重视病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访谈者:禤老师,临床上您是如何运用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的?

禤国维:我注重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推动皮肤病中西医结合学术体系的发展。中医辨证与西医的病理、药理相结合论治,先用现代医学手段和方法明确是什么疾病,然后按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既能掌握疾病的内在规律、严重程度和预后,又能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和方法,两者结合,更为完善。以慢性荨麻疹为例,西医认为过敏是本病的主要问题,但往往难以找到过敏原,抗过敏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而中医采取辨证论治的整体观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在治疗中选用符合辨证需要又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来组方,常常取得明显的疗效。我通过临床实践及对现代药理的研究,总结归纳出某些中药在辨证精当、大法既明之前提下适当配伍运用,组成药对,有减少其副作用而专取所长,又有相互作用而产生特殊的疗效。如麻黄与牡蛎治风寒型慢性荨麻疹,麻黄辛温,具有疏散风寒、宣肺之效,又可疏风止痒,散邪透疹;牡蛎咸寒,质地重坠,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之功用。二药伍用,共奏散风解表、敛阴止痒之效,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现代药物研究显示,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牡蛎为高钙物质,其水煎剂中含Ca²+,而Ca²+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二药同用具有协同效应。我一直积极研究和探索传统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致力于在皮肤病的整体或某个环节、某个侧面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使中医与现代医学交相辉映,不断探索中医现代化之路。

中医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访谈者:禤老师,您认为中医学思维如何与现代科技融合?

禤国维:中医学思维古老而常新。古代中医学在“阴平阳秘”的启发下,通过人体临床试验发现了丰富的医药宝藏,现代医学工作者有责任挖掘和丰富这一宝藏。现代医学将人体的平衡态理解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稳态。站在平衡思维的角度,中医学和西医学并没有不可通融的鸿沟。平衡思维既需要宏观整体定性认识,也需要微观局部量化认识作为其科学基础。古代中医体悟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整体性平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然在临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是中医学传承守正之所在。但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背景的局限,在微观局部量化平衡方面的认识则是空白。现代科技为解决微观局部量化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比如超声波、CT、磁共振、分子生物学技术、介入治疗等各种技术,为发现和治疗病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中医和现代技术之间并没有天然的壁垒,中医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这也是思维服务于实践的题中之义。

现代社会中西文化大交流、大碰撞,必然迎来大融合,整体论、还原论已经酝酿出系统论。现代中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不可能置身于现代思维模式之外,现代思维模式也绝不是凭空而来,它与传统思维模式必将殊途同归。自从产生人类文化以来,文化的交流就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来就没有一种绝对封闭的文化。

我推崇以“和”思辨。中华“和”文化的精髓就是善于吸收、融合各学科的成果为己所用。在历史上,《黄帝内经》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和古代天文、地理、历法、气候、物候的成果,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伤寒论》吸收东汉以前的医学、哲学、易学思想,创造了辨证论治体系。金元四大家从宋代理学的角度发挥《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分别创立火热论、滋阴论、脾胃论、攻下论,各成一家。明清医家对金元各家学说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温补学说、温病学说、瘟疫学说、气虚血瘀学说,虽然这些学说大部分仍然应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说理,却有小部分已经逐渐脱离阴阳五行理论体系,如瘟疫学说就认为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是瘟疫的致病原因。现代医学借助现代科技挖掘中医宝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研制出青蒿素制剂治疗疟疾,三氧化二砷制剂治疗白血病,这些研究应用了现代科技,是中医学取得重大突破的体现。

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关键是人才

访谈者:禤老师,您认为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关键是什么?

禤国维:我认为中医学的传承创新关键是人才。我从医已经近60年,年轻的时候我是在前辈们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起来的。我认为作为学术带头人,应该善于发现人才,乐于培养人才,特别爱护人才。不管你是来自天南地北,最终归于何处,也不管你学成后是否会为广东省中医院服务,只要你对中医有热忱,我都会倾囊相授。至今我们已经培养了大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和学术继承人等各种层次的人才,很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中医药事业的骨干,其中两人还被评为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遴选出来的岐黄学者,全国第一批只有99位,广东省只有7位,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就有2位。我总期望学生们的学术水平能超过我,人人都医术精湛。学生们取得好的成绩,我由衷地感到振奋和自豪。

我们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由于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努力搭建人才成长的学术平台,取得了很好的回报。在科室同志的努力下,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快速发展,拥有8个门诊、2个病区,年门诊量超过40万人次,年住院人次超过2000人次。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等系列科研奖励。我们还正在积极申办中医皮肤病专业杂志,使中医皮肤科的学术进展得到更好的传播。

名医寄语

我在治学方法上对青年同道的寄语是:勤学医源,广采新知。

关于人生道路还有另一条寄语:立志高远、脚踏实地、领悟感恩、学会珍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禤国维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 刘炽、熊述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