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石学敏

石学敏(1938—),男,汉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中国针灸传承贡献奖、天圣铜人奖的获奖者。他致力于针灸学术交流和推广,在国内建立58个针灸临床分中心,先后赴世界100余个国家及地区讲学和诊疗,救治海内外患者数以万计,深受患者信赖、同行及国际友人的赞誉,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鬼手神针”“针灸外交家”,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在世界级医学难题“中风病”治疗领域迈出了一大步。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再结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并用,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至今,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3项(次),国家教委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医纲目》《脑卒中和醒脑开窍》《石学敏针灸学(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等著作50余部。他业医58载,80多岁高龄仍坚持在一线工作,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为广大学生传道授业,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数百名专家学者,学生遍布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国。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带头人,至今从医逾60年。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1990年,因为石学敏教授的贡献突出且巨大,国家授予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1年开始,石学敏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于1999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荣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2014年当选第二届“国医大师”;2016年荣获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传承贡献奖”;2017年荣获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天圣铜人”学术突出贡献奖。

名医之路——刻苦学习、立志从事针灸事业

访谈者:您是怎么走上中医之路的?

石学敏:西青区位于天津市的西南面,是一个水网交织、植被繁茂的鱼米之乡,我出生在西青区大寺镇石各庄村一户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共七人,我排行第二。那时,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老百姓过着受尽欺压的贫苦生活,虽然我的家境贫寒,但兄弟姐妹们非常勤奋,互相谦让,而且都有着自己的事业,我的大哥在酿酒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

我从小就特别好动脑子琢磨事儿,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7岁那年,当地传染病暴发流行起来,死了很多人,当时我被带到了姑妈家“避难”。我想:这个病为什么这样难治,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为乡亲们治病,解除乡亲们的病痛。新中国成立后,我上了高中,我的班主任是一名知识非常渊博的老师,对我选择人生道路起了很大作用。中学毕业时,天津市刚刚出现了中医药的高等教育学府——天津中医学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班主任建议说:“中医纳入正式高等教育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历史上中医都是师傅带徒弟,我不反对这种一代带一代的手工业模式,但这种模式不如高等教育能培养出高级人才。高级人才的培养必须得有复合型的教育,培养新型的现代中医而且也教授西方医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不但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会起作用。”我当时就觉得老师的话非常有道理,知道中医药博大精深,有许多理论方法需要去继承发扬。我听从了班主任的意见,报考了天津中医学院,成为了天津中医学院首届大学生。我没有忘记班主任的嘱托,也没有辜负班主任的希望。出于对这位老师的感谢,以后的每年各种节日,我都会去拜访我的指路恩师。老师的一席话在我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随着年龄增长,青年时代的这些记忆在我脑海中越发清晰、宝贵。在天津中医学院读书时,我每月仅有15元生活费,除了用于基本生活以外,我几乎都用来购买了书籍,有时星期天的一整天都是在古籍书店里度过的。我在学习中如饥似渴,勤于思考,有时为了弄明白医古文中的一个名词,请教老师,查遍资料,不弄明白决不罢休。阅读范围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大量参考书,经常读书到夜里一两点才睡。在大学的第一年我成为全校第一个全优生。我不仅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而且还是篮球校队队长,打篮球不但让我锻炼出了强壮健康的身体,也造就了我无畏无惧、果敢顽强、执着进取的性格。

任何高超的本领都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针灸也一样。我学针灸的时候,回到宿舍,舍友们就互相扎针。要练到什么程度,一把毛边纸叠得很厚,天天拿针扎,从一开始扎都扎不动,一直要练到一针下去直透纸背。用各种针刺手法去扎,练得手都脱层皮,这样练下来,纤细的银针在手里就好像变魔术一样:针进入患者皮下可以提起皮肤,但针不出来,而且针在里面调方向患者也不感觉痛,这样的针术用到患者身上才会出现神奇的效果。

1962年,从天津中医学院毕业后,我来到一附院工作,成为一名中医内科医生。当时,院领导找我谈话,让我去当行政领导,我觉得踏踏实实做住院医师是应该做的工作。两年以后,我被派到北京参加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的全国针灸研修班深造。这是卫生部为加强对外交流而举办的培养针灸高级人才的研修班,当时参加授课的老师都是名医、针灸专家,我能够得到全国中医界前辈名师的指点,受益良多。我钻进针灸学术知识的宝库里汲取着营养,对针灸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最终走上了从事针灸之路。在中医学针灸领域里还有许多空白点,针灸学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大量工作要做,在研修班里我刻苦研修,博采众家之长,造诣渐深,使我立下毕生从事针灸事业的志愿。

学术创新——理论结合临床创立“醒脑针刺法”

访谈者:您是如何创立“醒脑针刺法”的?

石学敏:1972年,我创立了治疗中风病的大法“醒脑开窍”针刺法,随后历经这五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形成了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

对脑府功能的深刻理解:历史上对中风病之病因病机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无“中风”之名,相关记载所论各有不同。汉唐时期,论证多为外因,《金匮要略》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且以外风为因。宋元以来,倡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之内因学说。随着西医的传入,人们对中风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尤推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三张”以脑贫血、脑充血、脑髓空论中风,明确中风的病位在脑,属脑府。纵观历史,中医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但尚不够精准和具体。具体言之:第一,对脑的功能认识不足,虽知“脑为髓之海”“脑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等,但未意识到脑的复杂结构和各种支配功能。既往医家把脑的功能归纳为心的功能之延伸,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而不识脑为人体之最高统帅,主宰五脏六腑。并将“神”的功能局限在思维等精神活动方面,而忽略了“神”在语言、五官、内脏及全身运动等方面的中枢作用。脑与全身各部均有着密切联系。从组织结构上讲,脑“散动觉之气”,通过脊髓联系躯干、四肢和内脏。《彻剩八编·内镜》曰:“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四肢,复得颈节脊膂,因遍及焉……导气于五官,或令之动,或令之觉。”从人身气血运行上讲,脑通过经络与脏腑肢骸相系,气血循经络上行濡养脑,并在脑的支配下,再通过心脏的泵血功能将血液输送至全身;从人体功能上讲,内至脏腑、外至肢节均依赖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例如《灵枢·海论》所言:“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脑总摄全身,并形成了以脑为核心、内脏四肢皮肉为次的整体。我在继承古代各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脑”和“神”的深刻领悟,明确提出了“脑主神明”论。

关于“神”之内涵的论述:如上文所言,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泛指人体一切外在功能活动的表现,是各种功能活动产生的外在征象;狭义的神,专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神,在人而言是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神系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是思维活动,诸如意、志、思、虑、志等。神识正常发挥其作用,则神清思敏,反应如常,记忆清晰。反之,神失运转则出现神志、思维异于往日。临床亦可见失眠、健忘、反应迟钝,甚或神魂颠倒、精神恍惚、意识模糊或丧失而见昏迷、晕厥、不省人事等,正如经文所说:“神伤则恐惧自失”“意伤则悗乱”“魂伤则狂妄不精”“魄伤则狂,狂则意不存人”“志伤则喜忘其前言。”二是五志或七情的变化。中医学认为,情动于外而神舍于内,情志的变化依赖于神的运握。两者互相为用,神当其职则情志皆存,随时而消。在病理上,又互为因果,互相累及,情伤是病变的基因,神伤是病变的归宿。当情志伤郁,化邪内淫,舍及神空时,则神离其位,运筹无度,从而出现哭笑无常,恐惧悲哀,忧思气结,伤人毁物,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神系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能力:人之生命有诸多变化,而所有的精神以及器官乃至个体的活动都是神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脏所藏之神(即神、魂、魄、意、志),虽然属于意识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范畴,但这种功能活动又与人体的四肢、肌肉、骨骼的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神气盛实,则脏腑及气血阴阳调和,精神强劲,活动灵便;若神气羸弱,各功能失和,脏腑不用,功能尽失;若神有所伤,可出现各种精神意识活动方面的改变,如惊恐不安,甚则晕厥卒倒,神迷不治,也会影响到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灵枢·本神》云:“神伤则……破䐃脱肉”“意伤则……四肢不举”“魂伤则……当人阴伤而挛筋,两胁骨不举”“魄伤则……皮革焦”“志伤则……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明确指出神伤不仅可以导致人的神志方面的变化,而且也可以直接影响各器官、肢体、筋肉的功能。一言以蔽之,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及功能活动都由“神”主宰。

提出“窍闭神匿”之病机:在中医学中,普遍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以下四条:①气血上逆,上蒙元神;②阻滞经络,蒙蔽清窍;③气血上逆,心神昏冒;④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素问·调经论》中有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指出了气血上逆是上逆颠顶之意。“上蒙元神”乃脑之“元神”,“心神昏冒”实际上是指脑所主的神昏冒不明。气血不通,阻滞于经络,脑神无所养,则清窍受蒙。从对中风病机的认识来看,中风一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并非是外风,其临床表现亦非外风传变过程中由表及里的阶段证候,临床治疗也鲜有用祛风解表之剂而奏效者,可见外风致病的特点在中风病形成过程中从始至终都未能得以体现,但外风作为一诱因,对中风病病理过程的转运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至于痰湿闭阻经络乃系痹证,当有疼痛,而中风的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可见痰湿闭阻经络也并不是形成中风病的最终病理机制。结合中风病的病位在脑,我们认为“痰湿闭阻经络”,当进一步发展为“痰湿闭阻脑部经络”,致清窍不利,神明受扰而中风。

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我基于中风病的总病机为风夹火、痰、瘀血上扰脑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取得疗效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严谨的针灸处方原则就是获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处方除了穴位的选用,需要重视的还有针刺操作的规范化。临证时主穴具有君主之功用,能醒脑开窍、调神导气,这是“醒脑开窍”针刺法异于传统针刺方法的要点之一。

针刺治疗中风病经验——醒脑开窍

访谈者:您是如何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病的?

石学敏:我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具体经验如下。

1.中风先兆

治法:醒脑开窍,息风防闭。

取穴:上星、百会、印堂、肩髃、曲池、足三里、阳陵泉、完骨、天柱。

加减:眩晕加头维、风池;夜眠不安者,加四神聪、神门;烦躁者加合谷、太冲。

操作:上星,平刺0.5~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印堂,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肩髃,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达肘关节为度;曲池,屈肘取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麻胀感到达食指为度;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达足踝部;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胀感沿小腿外侧至足外踝;风池,直刺0.5~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四神聪、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合谷、太冲,直刺0.5~1寸,施呼吸泻法1分钟。天柱、完骨,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2.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取穴: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

加减:手指握固,加合谷、八邪;上肢不能伸者,加曲池。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分钟;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0.3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1~1.5寸,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施提插补法,至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在原穴下1寸处,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前臂及食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合谷,直刺1~1.5寸,刺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伸直为度;八邪,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以患侧手指抽动为度;曲池,刺法同前;完骨、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3.中脏腑(闭证)

治法:开窍启闭。

取穴:内关、人中、十宣、风府。

操作:内关、人中,刺法同前;十宣,以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每穴出血量1~2mL;风府,低头取穴,直刺1.5~2.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电感到达全头。

4.中脏腑(脱证)

治法: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取穴:内关、人中、气海、关元、神阙、太冲、内庭、气舍。

操作:内关、人中,刺法同前;气海、关元、神阙,用雷火针或隔盐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法,持续时间4~8小时,不以壮数为限;太冲、内庭,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相结合的补法,施术1分钟;气舍,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连续运针持续1~3分钟,待其恢复自主呼吸,而呼吸较弱且有间歇时,继续运针,直至呼吸均匀。

5.中风后遗症

治法:调神醒脑,矫偏和络。

主穴:内关、上星、印堂。

(1)口眼<口呙>斜

配穴:风池、太阳、颊车、迎香、地仓、下关、合谷。刺络拔罐选下关、颊车、四白。

操作:风池,针尖刺向对侧内眼角,进针1.0~1.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太阳,沿颧骨弓内缘进针3~3.5寸,透向颊车;迎香,斜刺0.5~1.5寸,施捻转泻法;下关,进针1.5寸,捻转泻法;地仓,横刺3~3.5寸透向颊车;地仓至颊车,沿阳明经筋部1寸1针,深度0.3~0.5寸,施提插泻法;合谷,捻转泻法。刺络拔罐,是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用闪火法加罐,出血量5~10mL,隔日1次。

(2)失语

配穴:风池、百会、金津、玉液、廉泉、通里。

操作:风池、百会,刺法如前述,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舌面用2寸毫针点刺出血;廉泉,直刺1~1.5寸,施合谷刺法,以胀感到达舌根及喉咽部;通里,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

(3)上肢不遂

配穴:风池、肩髃、极泉、尺泽、曲池、合谷、八邪、外关。

操作:风池、极泉、尺泽,刺法同前;合谷,针刺方向先透向大指,继透向三间处,施提插泻法,以患侧大指、次指抽动3次为度;八邪、曲池、肩髃,刺法同前;外关,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

(4)肩关节痛

配穴:天鼎、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操作:天鼎,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直达肩肘或手指;肩髃、肩内陵、肩外陵、肩贞,直刺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肩中俞、肩外俞,均横刺1~1.5寸,施捻转泻法;痛点刺络拔罐方法同前。

(5)下肢不遂

配穴:环跳、委中、三阴交、阳陵泉、昆仑。

操作:委中、三阴交,针刺方法同前;环跳,直刺2~3寸,以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阳陵泉,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令触电感传至足趾为度;昆仑,直刺0.5寸,捻转泻法。

(6)足内翻

配穴:解溪、丘墟、照海、筑宾、昆仑。

操作:解溪,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丘墟透照海,直刺2.5~3寸,施捻转泻法;筑宾、昆仑,直刺0.5~1.5寸,施提插泻法。

(7)失明

配穴:风池、天柱。

操作:风池,针尖方向与双目系对角相交,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天柱,直刺1~1.5寸,施捻转补法。

(8)便秘

配穴: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

操作:先取双侧丰隆穴,直刺1~1.5寸,施捻转泻法;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水道外开1.5寸)、左外归来(左归来外开1.5寸),均直刺1.5~3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留针2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运针1次。

(9)癃闭

配穴:中极、秩边、水道。

操作:中极,直刺1.5~2寸,施提插泻法,令胀感传至会阴;秩边,直刺2.5~3寸,针尖方向透向水道,施提插泻法,令胀感达前阴。

(10)小便淋沥

配穴:关元、气海、太溪。

操作:关元、气海,直刺1~1.5寸,施呼吸之补法,而后置1寸艾炷于针柄上,施温针灸,每次2~3炷;太溪,直刺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

取穴依据:脑卒中,中医称之为中风。始见于《内经》所言的仆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描述了中风的病因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尽管如此,《内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风病证治理论,对其病因、病机及症状尚无系统的论述。后代医家进一步认识到中风病的发生主要在于年老体衰,阴阳逆乱,直冲犯脑,使中风病的致病机制、证治规律日臻完善。积多年临床与研究认为,中风乃“上实”,即脑窍闭塞,其因皆为肝肾的亏虚,即“下虚”。中风病患者平素多存在下焦肝肾等脏的阴阳失调,又受外界各种诱因的影响,以致积损正衰,气血运行不畅,夹痰浊上扰清窍;或精血不足,阴虚阳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络,上蒙清窍;或外伤跌扑,气血逆乱,上冲颠顶,闭阻清窍,窍闭神匿,则神志愦乱,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神不导气,则筋肉、肢体活动不利,<口呙>僻不遂,日久气血涣散,筋肉失濡,故肢体痿软废用,经脉偏盛偏衰,故挛急僵硬。依据“窍闭神匿”病机,立“醒脑开窍”大法,在治疗上,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在取穴上,以阴经腧穴为主,重在手法取穴上。基于“窍闭神匿”病机和“启闭开窍”针刺法的确立,行针施术以“泻法”为主,经反复实验,创立了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尤著。人中作为醒脑急救之要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故采用雀啄法泻人中可开窍启闭,醒元神,调脏腑。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效。三阴交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其中,人中为君,内关、三阴交为臣,极泉、尺泽、委中为佐使,以调元神,使之达明;顺阴阳,使之平衡;理气血,使之冲和;通经脉,使之畅达。

针刺治疗精神疾患经验——调神启闭

访谈者:请您谈谈针刺治疗精神疾患的经验?

石学敏: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精神疾患发病率越来越高,给社会、家庭及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关于精神类疾患的治疗也使医者倍感棘手。以下谈一谈我通过调神启闭治疗精神疾患的体会。郁证、癔病、不寐,究其病机,气机郁闭、神窍失宣、情迷志乱是为关键。正如朱震亨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治法为开窍启闭、宣发神气、调神定志,可以针对病机,直达病所,使心神复明,神转志移,动则精神饱满,静则志定神宁。“醒脑开窍”针法的变通应用,对诸如神经衰弱、癔病,以及强迫症、抑郁证、焦虑症等各种神经、精神疾患,主治广泛,疗效确切。

1.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其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治疗重点在于调神启闭,疏解肝郁。

治法:疏调气机,醒神开窍,补血安神。

取穴:内关、人中、太冲、心俞、肝俞、脾俞、膈俞、百会、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内关,捻转提插泻法,进针0.5寸;人中,向鼻中隔方向进针0.2~0.3寸,雀啄泻法;太冲,捻转泻法,进针0.5寸;足三里、三阴交,捻转补法,进针1寸;四神聪,进针0.3寸,平补平泻法;心俞、膈俞、肝俞、脾俞,捻转补法,进针0.5~1寸。

取穴依据:中医学认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因此以疏通气机为郁证总的治则。郁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种,也是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的病种之一。尤其在调神方面,收效迅速。但临床上治疗应审其病因,辨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振奋心阳,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穴,为人体阳经之总汇,又为诸阳之首,二穴合用可振奋人体阳气,以达醒神之功;足三里为阳明经下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之可补血安神;百会、四神聪亦可外提阳气、镇静安神;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理气机,心俞、肝俞、脾俞、膈俞为背俞穴,针之亦可养心补血。诸穴相配以达治疗目的。

2.癔病

癔病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所诱发,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繁杂,主要表现为包括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和内脏等功能障碍方面的症状。

治法:醒脑开窍,镇肝息风。

取穴:主穴,取内关、人中、风府;配穴,癔病性发痉取百会、阳陵泉、太冲,癔病性郁证取百会、四神聪,癔病性吞咽不利取天突,癔病性晕厥取合谷、太冲,癔病性呕吐取天突、中脘。

操作:风府,坐位低头取穴,针尖对结喉方向进针1.5~2寸,轻提插泻法,以针感向全身放窜为度,不留针;内关,进针1~1.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针感放射到手指;人中,向鼻中隔斜刺,进针0.2~0.3寸,然后捻转360°,再做雀啄手法,每次约15秒;天突,向下进针,与胸骨柄相平行,针1.5寸深,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合谷、太冲,进针1寸,均施捻转泻法1分钟;中脘,直刺2~3寸,施捻转泻法1~2分钟,不留针。

取穴依据:本病从病机上讲,不外心神失宣,机变不行而致。中医学视神志所伤为其重要内因。各种精神活动都和心神密切相关,同时也都必然会影响躯体的各种功能。因本病症状繁杂,临床辨证类型较多,故历代治疗立法各异。我认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治疗当以醒脑开窍为主则。以人中、内关为主穴,辅以对症选穴,疗效尤佳。应当强调,本病虽常见,但须排除各种相关的器质性疾患,防止误诊。

3.不寐(神经衰弱)

治法:安神、镇静、宁心。

取穴:主穴,取神门、三阴交、安眠。配穴,心肝火旺加刺行间、风池、阳陵泉;脾胃失和加刺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加刺肾俞、太溪;气血两虚加刺脾俞、肾俞、足三里。

操作: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三阴交、安眠,直刺0.8~1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足三里、太溪、脾俞、肾俞,直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风池,向印堂方向刺0.8~1寸,施捻转泻法;行间、阳陵泉,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泻法。以上针刺施术后留针20分钟。

取穴依据:不寐又名“目不瞑”“不得卧”“不能眠”等,是临床常见病种之一,历代医学著作对本病多有论述。《灵枢·大惑论》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劳,阳气劳则阳跷,不得入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针灸甲乙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惊不得卧,善断水气上下五脏,游气也,三阴交主之。不得卧,浮郄主之。”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治疗不寐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调整中缝核5-羟色胺递质系统,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加深,恢复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平衡,从而改善睡眠。不寐系情志内伤,多脏受累所致,病机的关键在于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治疗当以宁心、安神、镇静为主,以神门、三阴交、安眠为主穴。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功可宁神安寐;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可培气血生化之源,育阴除烦,加刺治疗不寐的经验效穴安眠,旨在疏调脏腑、宁心安神。本法主辅相配得当,以交通心脾、心肾为长,故收良效。

回首过往与寄语后学

访谈者:回首过往,您有何感想?

石学敏:1956年,新中国成立了正式中医教育的院校,当时我面临医学与财经两种选择,我的老师根据我的性格鼓励我学习中医。我听取了老师的意见,选择了中医进行学习。中医院校的教育非常全面,对中医与西医两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进行学习。从中国医学史就可以看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健康都由中医维系,从名医大家到乡村医生都值得我们学习。中国有很多大医家,黄帝、岐伯等虽属托名,但确实代表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学术水平。到后来的张仲景、孙思邈等,中医思想逐渐更加贴近临床,他们毫无疑问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访谈者: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石学敏:我个人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尊古不泥古。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比如说望闻问切有其理论基础及参考价值,但并非诊断的唯一手段。

第二,中医不论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都要进入量学研究,不可过于宏观。针刺手法若不加以量化,容易给人以杂乱无章的印象。需进行研究,对其细化、量化,有证据支持。将中医的研究传承给下一代,下一代才能踩着“巨人”的肩膀,对中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传承精华。《针灸大成》是针灸的临床著作,对其的传承也要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也是我们对手法量学进行研究的原因。对手法量学的严格要求可以使针法的疗效可重复、可传承,非标准化的东西难以传承。这相当于对中药的量化研究,中药的剂量也非常重要。要细化,加强实验验证,增加动物实验的相关研究。

第三,立足临床,多做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必须要依托于临床。

第四,对于过去临床及实验中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找出新的规律。

访谈者:您如何看待医生这个职业?

石学敏: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日本将医生称为“鬼手”,中国将医生称为“神手”“圣手”。在临床中,要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很多疾病是功能性的而非器质性的。在现代,全球范围内,医生这个职业是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很多学生选择的第一职业。医患关系是一种简单又复杂的关系。对于患者,我们要尽到医生的责任,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治要尽心尽力。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社会上一些讹诈医生的不良行为,注意保护好自己。

名医寄语

第一句话:每一个学中医的人,不论是什么学历,都应记住:“中医”虽然前面有一个“中”字,但医学本不应有中、西之分。我们应该把中医研究好、应用好,把“中”字去掉,使其成为世界医学。

第二句话:既然学习了中医,就要真正掌握好中医临床的技艺,为世界人民健康做贡献,这是世界的趋势。

(石学敏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 赵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