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料

从周朝开始,古人就很重视颜色,设有管理染色事宜的官职——染草官(在古代植物染色又称作染草),又称为染人。随着朝代的更替,染色的规模逐渐扩大,从秦代的染色司,到唐宋的染院,再到明清的蓝靛所等管理染色事宜的机构,染色工艺逐渐精湛,染制出的颜色也越来越多。古人还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创造了不同的染色工艺。

染色又分为染丝和染帛。染丝是指丝线染色后用于织绣,染帛则是直接对织物染色。染色也分为一次染成和数次染成,织物每浸染一次,就会具有不同的色相。例如,用茜草染色时,随着浸染次数的增多,可得到由浅红到深红的色相。

为了让颜色更丰富以及让染色更牢固,古人还发现了黏合剂和媒染剂,例如高粱、谷米和铁盐等。

染·赤

古人常将红色称为赤色,将橙红色称为红色。古人最初用赤铁矿粉末染赤色,后来用朱砂染色,但其牢固度较差。周朝以后使用茜草来染制红色,汉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茜草。但茜草不是正红色而是暗土红色,后世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了鲜艳的正红色。

染·黄

古代早期的黄色是由栀子染制出的,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南北朝以后,用于染黄色的植物逐渐丰富,有地黄、槐树花、黄檗、姜黄、柘黄等。用柘黄染的黄色织物在光线不同的情况下有微妙的颜色变化,月光下为泛红光的赭黄色,烛光下为赭红色,因此隋代后便用于皇帝黄袍的制作。

染·青

古代的青色主要是从蓝草中提取的,《荀子·劝学篇》记载:“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里面提到的蓝就是蓝草。在古代凡是能提取出青色的植物都叫作蓝草,因此蓝草并不单指一种植物,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蓝五种,皆可为靛”,指菘蓝、蓼蓝、马蓝、木蓝、荠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