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景中国:十六堂经济通识课
- 张兆安
- 20103字
- 2024-07-18 14:46:11
一、改革开放:十个“主题”的追述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四十多年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四十多年来可以并且值得记载和叙述的内容和事情数不胜数。尽管如此,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逐渐推进,还是可以通过以下十个方面的“主题”来进行追叙。
1.第一个主题:全面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谈何容易,关键在于能否拨乱反正。
1976年10月,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但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其中,有三件具有标志性的大事,至关重要。
第一件标志性大事: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场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二件标志性大事:1978年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同时,全会开始系统地进行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总而言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并且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三件标志性大事:1981年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若干历史问题。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全面地评价了党的历史,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新时期创造的新鲜经验。《决议》正确解决了既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决议》还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的十个主要点,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决议》的通过,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第二个主题:改革开放起步
在一系列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拨乱反正取得重大成效的前提下,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不断地迈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步伐。
第一步,1978年农村燃起改革之火开启中国改革大幕。
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农村改革,开始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978年,十八位小岗村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大包干“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让小岗村尝到了久违的丰收味道,创造了“小岗精神”,并且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时代大幕。
第二步,1979年决定设立经济特区拉开城市改革序幕。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同年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到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并且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
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国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经济特区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什么选择这四个地方首先试办经济特区呢?答案也许有很多,其中,有三个因素应该是最为贴切的。一是地域相邻。这四个地方都地处东南沿海,又邻近中国的香港和澳门,无疑具有地理位置上的独特优势。二是人员相亲。这四个地方的人员与很多港澳人士,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华侨沾亲带故,联系密切,有利于开展对外交流。三是权重较小。当时,这四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不大,在广东、福建,乃至全国的权重都比较小,因此,如果试办不成功,都不会对两个省,乃至全国造成很大影响,有利于风险防范。
第三步,1982年确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中国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同时,由于解放了农业劳动力,不仅直接推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而且也为之后各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农业转移劳动力。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直延续至今。
第四步,1984年推出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4月,为进一步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央又决定扩大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从北往南,这些城市分别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同时决定开放的还有海南岛。这一重大措施,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繁荣,而且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正确有效的。
第五步,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带来全国新区崛起。
在邓小平同志的积极推动下,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上海市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由此,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浦东开发开放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使得浦东新区成为全国第一个设立的新区。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会议批准浦东新区为中国大陆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批准撤销上海市南汇区,整体并入浦东新区,使浦东新区面积增加一倍。用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考察,自浦东新区成立之后,全国各地的新区开始纷纷崛起,并且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已经有19个国家级新区。
3.第三个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农村改革的逐渐展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应该说,整个改革历史演变进程的主线,是从原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982年9月,明确“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原则。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管理原则,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
可见,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管理原则出现了转变,再加上市场主体开始形成,市场机制逐渐发生作用,使得市场开始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补充手段。
1984年10月,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命题。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可以看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实际上是在1982年中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础上,又往前走了一大步,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1987年10月,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应该说,党的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1989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形成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会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2)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当时已正式告别中央领导岗位的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凭着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深切期待,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也被称为“南方谈话”。3月26日,《深圳特区报》率先发表了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重大社论报道,并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要点内容。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正确的政治路线;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邓小平南方谈话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总之,邓小平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为当时即将召开党的十四大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和推进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跨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动力。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此次全会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可以说,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同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在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自此以后,中国正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大幕,并且在实践进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
4.第四个主题:各项改革全面铺开
在中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同时,在全国上下,各个条线、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各项改革,开始逐渐地铺了开来,并且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效。
1985年3月,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还规定了当时的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到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开始得到不断的重视。
1985年5月,裁军百万推进军队体制改革。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讨论贯彻我国政府关于军队减少员额一百万的战略决策,研究制定落实这一决策的措施和步骤。会议还确定,搞好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是当时军队今后两年的中心任务。
1986年12月,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这个《规定》的出台,是全国开始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对于进一步简政放权,改善企业外部条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0年11月和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成立。
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并于同年12月19日开业;同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布成立。这两大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开业,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并且成为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93年12月,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4年,开始进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5年,开始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2002年,又进行了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这一系列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改革和创新,并且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
1993年12月,提出金融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主要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因此,通过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开始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
1994年7月,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该《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在改革进程中,我国稳步推进了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1995年5月,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应该充分认识到,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总结历史经验,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标志着中国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
1996年12月,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这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为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促进外汇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准备。
199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推动政府“瘦身”。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继1982—1983年改革、1987—1988年改革、1993—1996年改革之后进行的第四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是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要调整和撤销那些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管部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与此同时,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而中央各部门和其他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也陆续展开。
之后,国务院还分别在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又分别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改革。
5.第五个主题:重大区划调整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过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国的行政区划也开始进行了一些重大的调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海南建省、重庆直辖,以及设立了地级三沙市。
1988年4月,海南建省。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设立海南省的议案,批准设立海南省,撤销原属于广东的海南行政区,海南省人民政府驻海口市。海南建省之后,除了香港、澳门、台湾之外,全国共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1997年3月,重庆直辖。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决定将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设立中央直辖市,共43个区市县,面积82402.95平方千米,人口3002万人。重庆直辖之后,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第四个直辖市,除了香港、澳门、台湾之外,全国共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2012年12月,设立地级三沙市。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发布国务院批准三沙设市的公告,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总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不含吹填新增陆地),其中西沙群岛约10平方公里,南沙群岛约3平方公里,中沙群岛没有陆地。
6.第六个主题,重大国际赛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开始承办一些十分重大的国际赛事,不仅很好地彰显了国家的整体实力,而且大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全球影响力。
1990年9月至10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也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这届运动会遵照“团结、友谊、进步”的宗旨,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代表团数和运动员数都超过了前十届。中国台北在时隔12年后,作为中国一个地区的代表队重返亚运大家庭。
在这之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成功举行。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
2008年8月,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08年8月8日至24日,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届惊艳全世界的奥运会,更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隆重的“成人礼”。204个参赛国家及地区的60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设302项(28种)运动,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有87个国家和地区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位,成为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接下来,2014年8月16日至28日,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19年10月18日至27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成功举行。
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和第13届冬残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联合举行,也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之后举办的第三届奥运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共设7个大项、15个分项、109个小项,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刷新了2项世界纪录和17项冬奥会纪录。应该说,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历史,为奥运留下了一套全新的标准,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的新篇章。
2022年3月4日至13日,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和河北省张家口联合举行,简称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共设6个大项、78个小项,48个国家和地区的73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北京赛区承办所有冰上项目,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承办所有的雪上项目。
7.第七个主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和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香港和澳门的主权收回之后,开始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应该说,这种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战略构想,也是中外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葡萄牙共和国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至此,中葡两国政府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澳门回归祖国。
8.第八个主题:重大区域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率先发展。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陆续推出各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而在全国逐步形成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大格局。
1999年3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以及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拓宽我国经济增长空间等,都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西部地区涵盖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锡林郭勒、阿拉善盟、鄂尔多斯)、重庆市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截至2018年底,西部地区土地面积为678.15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0.6%;人口为3.79558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7.2%。西部地区疆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外,绝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发的地区。
2003年10月,推出东北振兴战略。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式启动。同年12月2日,国务院作出成立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的决定,并确定下设办公室,具体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004年4月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三定”方案,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正式成立。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三省一直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曾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至2020年底,辽宁省常住人口有4259.14万人,吉林省常住人口有2407.35万人,黑龙江省常住人口有3185.01万人,三省常住人口接近1亿人。
2006年4月,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样,中部崛起成为继东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约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10.7%,常住人口约3.68亿人,生产总值约17.94万亿元。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9.第九个主题:跨入新世纪
2000年,当人类社会开始跨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月14日,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进一步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必须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2001年9月13日,中国全部完成了与世界贸易组织(WTO,以下简称“世贸组织”)138个成员中向中国提出谈判要求的36个成员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揽子法律文件。12月11日起,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也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准备物质和精神条件。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2003年3月,抗击非典。
严重呼吸道综合征(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是一种病原不清、极易被集体传染的病症。2003年初,广东省发现此类症状的患者。3月初,非典疫情扩散到北京,北京成为重灾区。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治措施,包括设立防治基金、支持非典防治科技攻关、建设各地预防控制中心、免费治疗患者等。 4月20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非典疫情,卫生部决定每天公布一次非典疫情情况,将非典列入中国法定传染病。4月20日之后,国务院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5月1日,北京市第一家专门治疗非典的临时性传染病医院小汤山医院开始接收病人。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时将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中排除。至此,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工作基本取得胜利。
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3年4月10日至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时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10月11日至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明确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至此,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已经形成,并且在2007年10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在2012年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2004年1月,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颁布,这是自1992年12月17日国务院68号文件下发以来,作为中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国务院首次就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指导思想和任务进行全面明确的阐述。在这之后,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以此为核心和出发点,因此,“国九条”成为名副其实的证券市场的纲领性文件。
2005年10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2006年1月,全面取消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的取消,终结了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分5编19章247条,内容非常丰富。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基本法律,关系着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9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
2009年3月5日至13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9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由于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2009年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2010年5月,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中外参观者达7308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新纪录。
201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10.第十个主题:进入新时代
在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向着纵深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同志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大会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过去10年的基本经验,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4)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实施面积28.78平方公里;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准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120.72平方公里;2019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其由核心承载区、战略协同区两部分组成,核心承载区面积为386平方公里(包含先行启动区),战略协同区面积约为456平方公里,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
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之后,全国各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开始纷纷破土而出,成为中国持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样板。
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广东、天津、福建3个自贸区;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成立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个自贸区;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海南自贸区;2019年8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自贸区;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北京、湖南、安徽3个自贸区,并扩展浙江自贸区。
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时表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大体制改革要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实践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并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出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2014年1月,开始推动“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精准扶贫理念,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重要指示;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由此,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开始吹响,并且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019年10月,为加强对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小组;2020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2020脱贫攻坚督查工作。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2013年12月,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城镇化发展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管理的六大重点任务。
2014年10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法治中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进而成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南针和路线图。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启动。
2014年11月17日,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正式启动。“沪港通”丰富了交易品种,优化了市场结构,为境内外投资者投资A股和港股提供了便利和机会,有利于投资者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两地资本市场的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整体实力;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
2016年12月5日,深圳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深港通”也正式启动。
2015年10月,谋划“十三五”规划。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这是时隔37年中国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会议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
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此时,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的占比将达到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加入SDR之后,人民币将更加稳健,在全世界的信用将更高。同时,“入篮”后,人民币将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货币,在全世界各地旅游、上学、购物等将更加方便,跨境投资也会更加便利。
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
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号角,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意愿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关于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8年2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同意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分内容按照法定程序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2018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报告;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审议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使国务院机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更有效率;选举和决定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使结构更加优化、活力更为增强;审议通过了监察法,为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2018年11月,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习近平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在全球博览会中是以进口为主题的唯一的国家级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主动对世界开放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截至2022年,已有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2019年10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深刻回答了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必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0年,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湖北大地并蔓延波及全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应该说,这次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0年5月,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该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翔实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权等,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因此,该法典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2020年10月,谋划“十四五”规划及远景目标。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2021年11月,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2021年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召开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先后在1945年制定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81年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这两份重要决议都曾经对推进党的事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