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莲:爱书成癖的经济学家

生平简介

周叔莲1929年7月出生于江苏溧阳。1953年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0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经济学学科规划组成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经济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被推选为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7月周叔莲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理论/贡献

周叔莲在学术研究中思想解放、实事求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对经济问题进行历史性研究,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要研究领域涵盖农业经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城乡关系、技术进步、企业改革和管理等。他曾先后参与或主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国产业政策、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等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周叔莲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提出过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参与论证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经济改革理论。在中国经济学界,他较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国有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实行自负盈亏。他最早提出了中国应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经济学家的故事

周叔莲曾说如果要回答他治学有什么经验的话,那么经验只有“勤奋”两个字。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周叔莲出生在江苏省溧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便好学用功。尽管战乱年代家庭条件不好,他的父母还是坚信教育能改变命运,因此一直鼓励他求学读书。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周叔莲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书籍成为他最亲密的朋友。

初中毕业后,他离开家乡进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就读。在这所学校里,他接触到了进步的思想。这也激发了他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从那时起,每个周末就是他读书学习的最好时间。高中时期,他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那些进步作者的作品。高中毕业后他考入同济大学新生院,他把家中寄给他买衣服的钱都拿来买了郭沫若、翦伯赞、艾思奇等进步人士的书来学习。1949年,家乡解放后,周叔莲进入一所小学任教。尽管工作繁忙,他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埋头苦读。当时,三联书店出版了王亚南、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三卷本,周叔莲立刻将其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料,买来仔细研读。此后,他又考入复旦大学,白天上课,晚上只要图书馆开门,他都会在图书馆看书。到经济所工作以后,他依然保留着读书、工作的习惯,即使在节假日,他也会抽出时间来阅读和写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人失去了读书的积极性,但周叔莲始终相信中国需要经济研究工作,在困难时期他依然坚持学习,坚持阅读,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周叔莲的一生充满着一个学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事业的无私奉献。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勤奋努力、锲而不舍地奋斗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不学习,将来如何承担起国家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启迪青少年

周叔莲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他从未放弃追求知识和真理,即使在工作繁忙和困难时期他也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他的成功正是源于这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对未知的勇敢探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着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更应该以周叔莲先生为榜样,去探索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