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求贤若渴

(以后出现的古人只称名,不称字)

杨学东有些心不在焉地回到城内的一处小宅,已经有一年多没回来过这里了。

好不容易才打开已经生出铜绿的锁,推门而入,满是灰尘,门窗上天花板上布满了蜘蛛网,

这是他做主薄时在城内购置的房产,自从传来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再看郑家势力在信州府的所作所为,便心灰意冷,辞去了推官官职,回老家居住去了。

杨学东辞官后一直赋闲在老家,不久前他听说了信州城的郑家军队被赶走了,现在信州城新的主人是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兴复军。

兴复军进城后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了原郑家军制定的苛政恶政,实行了轻税赋的政策,使信州城面目焕然一新。

特别是几日前兴复军在信州城外主动出击,以少胜多全歼了郑家五千精兵,这都深深地震撼着杨学东。

在家赋闲已久的杨学东,官瘾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这次重新回到信州府城,杨学东亲眼见到了信州府城久违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更加坚定了他求官的决心。

杨学东很有自知之明,他只是个举人,而不是进士,所以只能做个推官,在致仕之前能做到知县就算祖坟冒青烟了。

得知兴复军还没有读书人来投靠,所以就赶紧屁颠屁颠地跑过来求官了。

在各家势力中,兴复军根基最浅实力最弱,想要投靠的话,这是缺点同时也是优点。

缺点是,你实力弱说不定哪天你就没了。

优点是,你在实力弱小时我投靠了你,等你实力强大后你不得重用我?

杨学东虽然是个官迷,但也是有节操的,他不愿意选择降清,特别是得知仕清后必须要剃发易服,就更不愿意选择降清了。

江西的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已经降清,所以不能投靠江西的势力。

福建隆武朝廷被郑家把控着,郑家对待百姓差对读书人更差,杨学东在信州已经被恶心过一次了,不想再被恶心第二次。

投李自成张献忠就更不可能了,一是距离太远,二是他看不上农民军。

所以投兴复军是杨学东唯一的选择。

但杨学东怎么也没想到,一见面李承明就给了他这么大的“惊喜”,要他去清丈土地,推行比“一条鞭法”还要激进无数倍的士农工商一体纳税!

这不是要杨学东自己革自己的命吗?要知道杨学东自己在老家也有不少山林田地的,如果真的不给他们读书人减免政策的话,按照实际田亩缴税会使他的收益直接减少五成以上。

而且由杨学东去推行士农工商一体纳税的话,会被无数读书人指着脊梁骨唾骂的。

杨学东坐在脏乱的宅院里,内心挣扎,想一走了之,但又不愿意就这样放弃机会,如果真的放弃了这次机会,他感觉这辈子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个收租的小地主!

另一边,李承明向江右商帮黄掌柜采购的物资也已经全部运到。

五千石粮食,通过信江运输过来,整整运了八条船,其他的铜铁、硫磺硝石、食盐药材也不计其数。

这一次交易,买卖双方都很满意。

黄掌柜得知李承明在信州城下全歼郑家的五千精兵,也道贺道:“李将军的兴复军军容之盛,不下于当年的戚家军啊。信州有兴复军在,定然固若金汤!”

李承明笑了笑,伸出手对黄掌柜道:“这一次的买卖我们双方都很满意,合作愉快!”

黄掌柜看着对李承明伸出的手,一脸茫然,但看到李承明的伸出的手没有收回去,也学着李承明伸出了手。

李承明握住了黄掌柜伸出来的手轻轻晃了两下,然后松开。

李承明解释道:“这是我们兴复军表示友好的礼节,在握手的时候,双方是平等的!”

有些生活习惯,并不一定要李承明去迁就这个时代的人,突击队员们也希望自己带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影响这个时代。

比如在兴复军中李承明就废除了跪拜礼,任何人都不允许跪拜,改用躬身和拱手礼替代。

改变这个世界,先从改变身边的人开始。

采购的物资全部卸货搬进了库房后,李承明给黄掌柜列了一张清单,主要是继续采购硝石和棉花,硝石不仅可以用来制黑火药,还可以用来制取硝酸,棉花用来制作硝化棉,作为子弹发射药或炸药使用。

除了采购物资外,李承明还让赵掌柜帮忙物色会识字和会算账的人才,每介绍一个人都有好处费,前提是对方得心甘情原。

没办法,兴复军这里实在太缺少可用人才了。

到处都要会识字的人去参与和开展工作。

至于信州城,不知道是读书人实在太少还是读书人都还不信任兴复军。

昨天的招贤令贴出去后,竟然只来了三个童生。

这里的童生不是指年龄,而是指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的读书人。

好歹是能读会写的人,经过简单的面试后也聘用了。

送别黄掌柜后,李承明叫来陈七两道:“叫你出去打听关于杨学东的事,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陈七两道:“那个杨学东很多人都认识他,我随便找了几家店铺的掌柜,他们给的答案都差不多:杨学东确实是信州府人,举人出身,后来参加了几次会试都没考上贡士,直到辞官前都还在考呢。”

李承明点点头:“你有没有打听他为人怎么样?”

陈七两道:“那些掌柜说他为人不错,也没有很大的官架子,基本上给钱他就能帮忙。”

李承明有些无语,道:“这不一贪官吗?怎么为人还会不错的?”

陈七两道:“我也不知道,所以就多问了几句,那些掌柜说,求其他的官员办事要送的钱更多,还不一定能成,但杨推官就不同了,如果你有理,你只需要给很少的钱他也会帮你,帮不了你还会退钱给你。”

这么说李承明明白了,和光同尘,但又没有完全同流合污。

这杨学东倒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于是随口问道:“你有什么办法让杨学东心甘情愿的投靠我们不?”

李承明也是随口问问,不指望陈七两能回答这个问题。

陈七两挠挠后脑勺,吞吞吐吐道:“这个我也不知道,但他想来做官嘛,听说做官的人都很在意自己的前途的...”

“前途?”李承明眼前一亮,要这么说的话,那就有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