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

黄某,男,50岁,2016年7月5日初诊。

主诉:反复便血1周余。

现病史:患者既往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近1周便血鲜红,大便日7~8次、不成形、量少、夹血及黏液,无腹痛、脘腹胀,纳少,嗳气,怕冷,不耐寒食,神疲乏力,懒言,四肢清冷,口干。舌淡胖、尖红,苔黄白腻少津,脉偏弦软。

中医诊断:便血(脾虚湿热,浊毒阻滞)。

治法:温脾清热利湿,敛疮生肌。

处方一: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0g,炮姜10g,黄芩5g,黄连3g,党参10g,槐花10g,地榆炭30g,鸡冠花10g,三七3g,防风10g,木香10g,炙甘草6g,枳壳10g,苎麻根15g。7剂,水煎,日1剂,分两次服。

处方二:青黛15g,马勃15g,煅牡蛎30g,儿茶30g,赤石脂30g。7剂。水煎,保留灌肠,日1次。

7月13日二诊:服上药后,便血已止数日,昨日再见少许便血,大便日4~5次、不成形、黏滞、黏液少,纳仍少,少许嗳气,腹胀。舌胖偏红,苔少许黄,脉弦。

上方去鸡冠花、苎麻根、防风,加黄芪15g,槟榔10g,制乳香10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鸡内金10g,败酱草15g;黄连改6g,黄芩6g,三七6g,槐花15g。7剂,水煎,日1剂,分两次服。

按语

中医古籍里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记载,但很早就有其相关描述。本病属中医学“痢疾”“便血”“泄泻”“肠澼”“脏毒”等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盖脾虚健运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则生泄泻。湿浊内蕴,郁而化热,又复感湿热毒邪,气血与湿毒热邪搏结于肠之脂膜,腐败化为脓血,则成湿热痢。

此患者以便鲜血为主症,伴大便不成形、腹胀、纳少、胃寒为次症,其关键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八字。脾虚脏寒,运化不及,湿浊不化,下注大肠,阻滞肠腑气机,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肠腑,灼伤血络。治疗上温脾清肠,寒热并用。本案首诊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清利湿热,配伍地榆炭、鸡冠花、槐花、苎麻根收湿敛疮,凉血止血;木香、防风疏气化滞;败酱草清热化湿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三七活血化瘀又止血。因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以左半结肠、直肠居多,故局部保留灌肠治疗,可使药物直达病所,与肠黏膜接触更充分,就近驱邪,敛疮生肌,清除肠间毒素,修复大肠黏膜,因此可提高疗效。保留灌肠既可将局部治疗作用发挥到极致,又不损伤全身气血,故具有一定优势。采用自拟“灌肠方”可清热解毒,敛疮生肌。该方以青黛、马勃为主。方中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马勃清热解毒止血,二药合用,清解肠道湿热毒邪。其均呈粉末状,敷撒于疮面以敛疮。煅牡蛎涩肠止泻,可软坚散结,对病灶黏膜粗糙、假息肉的消散有一定作用。儿茶、赤石脂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全方融敛疮生肌、止血固涩、解毒祛湿、活血化瘀为一体。

(陈燕珠 江水玉 张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