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整体思维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人类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可持续、整合、集成、组织……等概念方兴未艾,大到世界政治经济、国家管理,小到企业组织运作、医学保健,对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总是解决问题的焦点。中医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中医学在其起源至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以整体思维认识人体,认为人与天地万物,自身形体与内神,内在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和七情等之间,均存在细微紧密的联系与沟通。整体观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古代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预防养生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中医学自始至终将人体置身于天地宇宙之间,人与自然相互统一,《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人为社会中人,人体的变化同样与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中医学主张“中知人事”“治病亦不失人情”,《黄帝内经》中讲“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即是体现,亦如李中梓于《医宗必读》中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这一宏观一体的思维决定了中医学独特的诊病治病的思路。中医学重视宏观机体表现于外的异常征象,运用望闻问切合参构思,把分散的表征与病机组合成具有整体联系的综合证候,从宏观认识上,总体把握病情,进而系统指导治疗。对于养生,古代医家顺应自然,兼顾形神一体,五脏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整体养生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作为中医思维的首要思维,整体观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建构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在西方医学中,随着显微镜的出现,人们开始逐渐把视野深入到更微观的结构中去,生物及细胞之间的个性差异特征愈来愈被放大,各个病种及病理之间的细微差别逐渐被探明,这些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及其他各科学的进步。中医学领域也慢慢开始探究中医治疗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依据及中药的分子结构、代谢过程和复方的机体内在作用原理,亦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中医学的“微观”研究为其适应现代临床发展提供了切入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进展,进而获得多方面的支持和持久的发展需求;但另一方面,过于把研究精力放在“微观”上,忽视中医“整体思维”的理论支撑,将使中医的发展丧失精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