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牧马人》来了
- 1979文艺时代从高考开始
- 三十二编
- 3496字
- 2024-08-16 21:25:54
回到山城,杨红梅看到燕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又是一阵激动。
一家人知道,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张旭会留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回不来了。
此后,张旭在家休息了几天。
这几天,杨红梅不糊火柴盒了,每天在家属楼中到处串门。
很快,家属楼乃至周边,都知道她儿子考上燕京大学,以后是国家干部了!
有次去公厕回来,张旭在楼下碰见钟柏香。
被她拦住,“张旭啊,怎么回来了也不见你来找晓曼玩呢。”
钟柏香笑的脸上肥肉乱颤,张旭看的心里莫名心慌。
“这不是怕晓曼上班忙嘛。”
张旭没准备和她聊什么,随口应付着侧着身子从钟柏香身边走过。
“等晓曼下班了来玩啊!”
钟柏香在张旭身后喊着。
这期间,张旭专门去了趟洪岩编辑部。
听说他考进了华夏最高学府之一,编辑部众人也为他高兴。
他机会到大学里接受名师授业解惑,几个编辑非常羡慕。
聊了一阵后,主编马荣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张旭,“送给你作个纪念,这是第四期杂志的样刊。”
张旭很意外,没想到上大学之前能看到样刊。
看来这段时间,编辑部肯定加了不少班,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好样刊。
翻开杂志,内页留白处,有编辑部每一位编辑手写的贺词和签名。
张旭看了看在场的众人,感动道:“谢谢各位老师!”
众人大笑,道:“我们还要感谢你把稿子放在我们杂志发表呢!”
......
1979年8月25日,张旭与来送别的家人和杨小凡一一告别,踏上了北上列车。
火车缓缓起步,家人们也跟着火车往前走,隔着车窗一直朝张旭挥手,直到跟不上火车的速度。
张旭买的是双人坐这边,对面坐着两个男青年,他旁边也是位男青年,穿着一身洗的有些发白的军装。
张旭没有自来熟的和他们说话聊天。
从行李中翻出一本《洪岩》杂志开始翻看。
“同志,你是去燕京上学?”
对面靠窗的那青年,对着张旭开口问道。
他说话的不是川省口音,而是一口的普通话,听着有点像燕京一带的口音。
张旭点点头。
“我们也是去燕京上学。我叫钟和平,他叫张天航。”
钟和平笑着介绍道。
张旭对面的张天航笑着说了声你好。
“你好,我叫张旭。听口音你们不是川省人?”
钟和平摇摇头,“我们是从燕京来的知青,今年考上的大学。”
“真是有缘,我也是知青,不过是川省本地人。”
“那还真是巧啊。”
张天航也笑着说道。
都是下乡知青,又都考上了大学,大家很有共同语言。
三人聊的火热,张旭旁边穿旧军装的年轻人一直没开口,只是眼神忧郁的坐在座位上沉思。
聊了一会天,最开始兴奋的劲头过去,张旭在座位上昏昏沉沉的睡着了。
再醒来时,是被边上的男青年捅咕醒的。
“醒醒,有小偷。”
张旭一下惊醒过来。
此时对面的张天航和钟和平也被,男青年在桌下用脚踢醒。
“有小偷。”
张旭轻声提醒两人。
这时车窗外一片漆黑,张旭看了看手表,凌晨三点。
车厢里大多数乘客都在睡觉,只有少部分人醒着。
“前面第四排,那个穿蓝色外套的人就是。”
张旭旁边的年青人轻声告诉他。
张旭注意看去,果然见到那个蓝色外套的中年人,藉着手上行李的掩护,另一只手在旁边寻摸着,
就这样,等他连续摸了两三个乘客之后。
张旭旁边的青年从座位上坐起,径直走了过去,一把抓住那个中年人,随后从腰间摸出一双手铐将他拷住。
他们两人的动作顿时惊醒旁边睡觉的乘客。
一时间,车厢里到处都是抓小偷的惊呼声。
张旭一看,原来是帽子叔叔啊,难怪上车后一直沉默不语,这是乔装乘客抓小偷呢。
抓到小偷,男青年没再回到座位上来,而是直接扭着那个中年人走了。
有了抓小偷的插曲,钟和平和张天航又有了精神,拉着张旭聊起来插队时候的趣事。
直到车窗外天蒙蒙亮了。
最初坐在张旭身边的男青年,穿着一身警服走了过来。
“不好意思,刚才打扰你们了,认识一下,我叫王海涛。”
“你好,我叫张旭。”
“你好,钟和平。”
“张天航。”
王海涛笑着和张旭他们握了握手,又坐在张旭身边。
“这列车上小偷很多,尤其是下半夜,经常有旅客被偷,所以我们就想了这么个办法,假装乘客。”
王海涛笑着介绍了一下原因。
大家平时很少接触公安这个行业。
印象中,只有犯了罪才要和公安打交道。
现在王海涛换了一身警服回来。
钟和平、王天航多少有些不自在。
张旭倒是没感觉什么。
王海涛和张旭他们聊一会,就告辞离开了。
等他走了,钟和平和王天航暗暗松了一口气。
......
当绿皮车驶入燕京站时。
张旭已经在火车上坐了近两天两夜。
后世别说高铁,就是普通特快,山城到燕京最多二十几个小时。
可这时候,同样是特快,足足要行驶四十几个小时。
在拥挤、闷热、混合了各种古怪气味的车厢里,呆四十几个小时,张旭感到自己已经腌入味。
伴着上午九点“东方红”整点报时钟声,张旭背着行李穿过出站口。
在站外广场醒目的位置,有一堆大学的接站点。
钟和平、王天航一个农业大学,一个人民大学。
“再见!”
“再见!”
广场上,三个刚认识的朋友握手告别。
张旭在接站点学长的带领下,爬上燕大校车,一路来到燕京大学校区。
燕大南校门,人流熙熙攘攘。
这里张旭前世来过很多次,对燕大并不陌生。
那时候他是游客或者客户的身份。
现在则是半个主人的身份,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
前世他根本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生很是仰慕妒忌,尤其是燕大、清大的学生,他更是幻想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可辛苦的一辈子,到头来也混了个一般大学的水MBA,连燕大的边都没摸到。
人生长恨水长东,没想到自己重来回,竟然成了燕大的学生,真是造化弄人。
顺着人流方向,张旭很快找到报名处。
打头的两颗行道树挂着红底白字的横幅,印着“迊新站”三个宋体字。
一排学生模样的人正在负责登记,分配宿舍。
不时有人背着行李上前。
张旭找到中文系报名点,“同学你好,我来报到。”
“你是川省的张旭?”
负责报到的学生抬起头,他国字脸,嘴唇宽厚,看起来一副相貌堂堂忠厚老实的样子。
“你认识我?”
张旭一愣。
“早就在等你了,中文系文学专业的新生就剩你没来。等你报到结束,我就可以回去了。”
国字脸在桌子上一张表格的空白处点了点,“把户口准迁证明、粮食关系、录取通知书给我,我帮你办手续!”
他倒是一点不啰嗦,看来是想快点办完收工。
“都在这呢。”
张旭把准备好的报名材料递过去,趁这个机会打量起四周报名点。
九月的燕京昼夜温差较大。
夜间的寒气没完全消去,此刻微微有些寒意。
周边正在报名的新生,穿衣打扮基本以灰黑绿色为主,少有颜色鲜艳的衣着。
经过77、78两年高考录取大批老三届学生,79年高考限制年龄和婚姻状况后,报名处这边很少看见有大龄新生报到。
“张旭同学,办好了。”
国字脸同学的声音打断了张旭的胡思乱想。
“走吧,我带你去宿舍。”
国字脸同学把桌上的报名材料装进挎包,绕过桌子,拿起一件张旭的行李便在前面带路。
“太麻烦你了,我自己拿吧。”
“客气啥,又没多远。”
说是没多远,可绕来绕去还是走了十几分钟。
路上,张旭了解到,国字脸同学叫童武,来自甘省陇南,是中文系78级师兄。
“这个塔叫博雅塔。”
“那边的湖就是未名湖。”
“再加上图书馆,简称一塔湖图。”
童武一边走一边兴致勃勃给张旭介绍校园情况。
两世为人,却是第一次在燕大校内无拘无束的闲逛,童武的介绍,也让张旭对燕大有了进一步了解。
中文系的宿舍安排在32号宿舍楼,童武把张旭送到302寝室,把他介绍给室友后,就离开了。
302寝室一共六个人,张旭是最后一个到。
他下铺的同学叫舒刚,燕京本地人,十八岁。
其他四位室友,分别是来自甘省的邓兴旺,龙江省的刘明文,河西省的林建华以及河东省的耿海。
年纪最小的邓兴旺居然十六岁不到,让张旭见识到在燕大校园里,天才几乎到处都是。
就在张旭进入燕大,开始他在中文系的求学生涯。
远在二千多公里外的山城,一股名为《牧马人》的文学飓风正在慢慢形成。
9月1日,1979年第四期《洪岩》杂志,在山城各处新华书店,开始售卖。
作为山城文联创办的省级期刊,《洪岩》在山城拥有深厚的读者群体。
1979年初,《洪岩》杂志复刊后的第一期发表了中篇小说《一双绣花鞋》),印数达13万册,在山城社会和文坛上激起一阵不小的涟漪。
第二期发表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印数更是达到18万册。
这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发行量了。
9月1日这天,第四期《洪岩》杂志刚一摆出来,早早等候的读者就开始排队购买。
有性子急的,杂志一拿到手,出了新华书店,便在路边找个阴凉处开始阅读。
“同志,这期杂志好看吗?”
“实在太精彩了,尤其是《牧马人》这篇小说,让我感同身受......。”
想起自己刚刚摘掉的“老右”帽子,以及这些年来的遭遇,这位头发花白的读者情难自禁,泪水从脸颊慢慢滑落。
随着时间推移,虽然越来越多的读者买到杂志。
可新华书店排队的人流却在肉眼可见的增加。
一名新华书店工作人员看排队的人,开始有点水泄不通的局面,不免有些慌张,迅速跑到办公室向经理汇报:“经理,排队买《洪岩》杂志的人越来越多,安排几个人维持秩序吧!”
胖经理正拿着一份报纸,看的正高兴,被来人打断,顿时有些不悦,呵斥道:“慌慌张张的像什么样子,有好多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