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测谎师刘一,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通过行为分析学将形形色色的案件呈现在大家面前,以引起大家的警惕,远离犯罪。同时,将罪犯特征具体化,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读心术”和“识人术”,及早预知危险,远离伤害。
但在写作过程中,我渐渐又给文章赋予了其他的意义。善良就应该被歌颂,邪恶就应该受到惩罚。生命至上不只是原则,更应该是信仰。
我在书中的队友都有真实原型。
刘队是我师哥,我们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他做过十年缉毒警察,当过十六年刑警,后被任命为刑侦一组组长,我们都叫他“刘队”。据内部可靠消息,刘队获得过“八一勋章”。公安部为了保护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所有表彰均不对外公布。他经常被我们调侃为“隐秘而伟大”的存在。对于缉毒的经历,他总是三缄其口。我只知道刘队身上有四处枪伤,一处距离心脏不足两厘米。我曾经试探着问过他一次,遇到“麻烦”时第一时间在想什么。我把“死亡”弱化成了“麻烦”,希望将“过往”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
刘队点了一支烟,左手大拇指戳在太阳穴上。这个动作代表纠结,他应该是担心我不相信他要说的答案。沉默了片刻,他说:“什么也没想,当时我听到了国歌,真的,从脑袋深处传出来的。”
郑爷大名郑鹤天,做了一辈子痕迹勘验工作。他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从本职工作到斗虫遛鸟,再到火星遗迹无所不知。又因为他是满族人,我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郑爷”。他累积的“微观痕迹”经验,可以从足迹判断出对应的嫌疑人,以及嫌疑人在近十年内的身体状况和体重变化。
李时是刑事技术科主检法医,刑侦一组成员之一。他在医学院做助教的时候,曾经用自制的炭火炉在上面煮头骨标本,下面烤地瓜。这绝对不是传言,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他没有“洁癖”之类的职业病,冷不丁会蹲在街边的一滴血迹旁,一本正经地告诉我:“有人在流鼻血。”
我曾经问过他:“你到底怕不怕鬼?”李时腼腆地一笑,说:“怕。可是你怕的鬼也许正是别人朝思暮想也见不到的人。”
其实作为一名警察,我也有职业困惑。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罪犯?
在完成这本书之后,我似乎有了一点儿释然。
比如一个酒鬼,在酒精的麻醉下,可能会大哭大笑、胡言乱语、胡作非为。可是,这种“酒劲”只能让他暂时忘记困境,脱离烦恼。清醒之后,他想要摆脱的东西还在,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丝毫改变,需要付出的代价反而更大。
刚当上警察的时候,我认为让人作出错误决定的是情绪。做警察的年头多了,经手的案件多了,我才终于意识到:让人作出错误决定的,不是情绪,而是认知。
所以,当你遇到了不公正的事,试着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抗争;当抗争无效,你可以换个环境,换个活法,进行自我升级。当你真正站起来,再回望当初的自己,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走过万水千山,你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鲁莽的自己,这就叫“拉开犯罪距离”。认知提升了,距离拉开了,犯罪的可能性也就变小了。
最后要声明一下,为了保护文中当事人和有关单位的隐私,本书中的相关人物名、地名和单位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