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红色信仰照亮青春之路: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挑战杯“红色专项”作品集(全2册)
- 田秋生 李雁主编
- 7364字
- 2024-06-28 13:50:38
相机和麦克风的使命
——走近“战地”记者陈朝荣和黄嘉莉
摘要:本调研报告讲述了两代新闻记者的真实故事,一位是曾获得“塔山之星”荣誉称号的“战地”记者陈朝荣,另一位是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时逆行武汉的战“疫”记者黄嘉莉。两位记者虽然身处不同的时空,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但是他们却有着相同的理想信念。“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陈朝荣与黄嘉莉始终坚持不变的信仰,正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不断鼓舞下,他们在各自的“战场”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人民群众传达了来自一线的声音。纵使时代变迁,但新闻记者的理想与职业担当却永远不会改变,报告通过深度访谈详细记录了陈朝荣与黄嘉莉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期通过他们的事迹鼓励新一代新闻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断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关键词:记者;传承;使命
“攻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的脑袋!”这是1948年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给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的一通电话。
塔山阻击战是国共两党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关乎整个辽沈战役的发展乃至结局,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解放战争的进程。这场战役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平原,打了整整6天,最终人民解放军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大获全胜。
塔山英雄的精神从此代表着一种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军人精神。第四纵队第12师第34团被称为“塔山英雄团”,这是一支骁勇善战的英雄部队,不怕牺牲、敢打敢拼、浴血奋战、载誉归来。
1969年9月,123师政治部领导把一台120双镜头相机交给了陈朝荣,需要他用相机报道宣传这支英雄部队。从此他和“塔山英雄团”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3月,陈朝荣被第42集团军授予“塔山之星”荣誉勋章,成为五位“塔山老英雄”之一。
图1 “塔山之星”称号授荣大会现场(右一陈朝荣)
(来源:陈朝荣)
塔山之下星光熠熠,因为有共产党老战士们的精神将它照耀。
时代更迭变换,祖国另一方土地也一样迸发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就是“火神山”。在这个充满奇迹的抗疫最前线,80后记者黄嘉莉以塔山英雄般勇敢坚强的精神,为百姓记录中国速度、讲述中国故事。
她,是广东广播电视台的一名出镜记者,永远奔跑在报道的第一线。
或许有过害怕和恐惧,但黄嘉莉不曾退缩,火神山医院这个抗疫的最前线,一次次传来她的声音。近几年来,广东省各类突发、灾害新闻的第一现场也都常有她的身影。
图2 黄嘉莉(右一)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工地采访
(来源:黄嘉莉)
无论时代如何更替,有一种精神和态度,传承了几代从未改变。这就是来自记者的职业担当和新闻理想,是一种记者的使命。
一、把军人的魂注入相机
1962年6月,来自广东揭西的陈朝荣,高中尚未读完就选择了参军入伍。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军队记者。1965年,陈朝荣还在连队接受训练,当时他已经是警卫连的下士副班长。一天,他给广州军区的《战士报》投了三篇稿子,不久后被连续两期刊登,这种录用率比师政治部的新闻干事还要高,马上引起了师政治部领导们的注意。“那时我还是个兵,是个战士,自然就轰动一时了,后来我被调到机关开始当报道员。”几天后,师政治部派来调令,安排他任师政治部报道员。几个月后,他成为新闻干事,军营记者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一开始是写作,1969年摄影职工(马上)就要离开部队了,就叫我来接管相机。”1969年,当一台120双镜头相机被交到他手上时,陈朝荣开启了摄影生涯——白天下部队采访,夜晚除了冲洗胶卷、放大照片、撰写图片说明和做发稿前的准备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研究用光、构图以及报道内容的创新。
20世纪70年代,在记者行业里,相机相当匮乏。当陈朝荣接到第一台相机时,没有人能教他如何使用,也没有人能告诉他怎么拍摄和报道。正是凭着钻研精神,他把上级交给他的相机研究通透,同时自学拍摄知识。他知道,自己随时要带着这个“武器”冲上战场。也正是因为接受过军队的训练、担任过班长,所以他有一股敢为人先的精神。这让他在拿起相机奔赴前线记录军队作战情况、报道战争新闻的时候,更添了一份无畏炮火的从容和担当。
在塔山英雄团的军队里,陈朝荣经常和侦察连的官兵一起吃饭,一起训练,观察战士们的训练细节。1976年,记录塔山英雄团士兵们训练时的英姿的摄影作品《飞渡》,入选全国影视艺术作品展览,入选总政治部编印、作为向解放军建军50周年献礼的大型历史画册《中国人民解放军摄影作品选集》,底片被收录为军史资料。短短几年,陈朝荣的数百幅新闻图片被报道和采用,“塔山英雄团”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贡献为全国人民所传颂。
图3 陈朝荣摄影作品之《飞渡》和《乘胜前进》
(来源:陈朝荣)
1978年,正当陈朝荣准备离开部队进入广州一个省直属单位工作时,部队突然接到了通报,边境进入一级戒备状态,准备打仗了。“领导就觉得没有我不行,一定要我留下来搞摄影,抢拍这些历史资料。”陈朝荣回忆到。他表示当时自己作为一个正在服役的战地记者,觉得能够亲上前线是一个历练自己的绝好机会。于是,他没有半分犹豫,立即推掉了省直属单位的工作,开始积极做好作战前的准备,以相机为武器,时刻整装待发。
“陈干事!太危险了!别靠得太近!”战场上,旁边专门被派来保护他的警卫战士大声呼喊。120双镜头相机配备的标准镜头对焦距离有限,这就要求他离目标非常近才能拍出清晰的画面。从200米到100米到50米再到最后距离目标20米,他为了完成战地一线的拍摄任务几近执着和疯狂。忽然,不远处的汽油桶爆炸,漫天汽油,烈焰四处散落,他终于意识到了危险并立刻退回到50米处的巨石旁掩护自己。正当他为拍到满意的照片松口气准备离开时,突然脚下一软。“天呐,距离右脚15公分的土里,居然埋着两颗地雷!”他心头一紧,恐惧油然而生。陈朝荣躲过了枪林弹雨,却差点因为这15公分再次陷入险境。幸运的是,他以军人过硬的心理素质克服了恐惧,谨慎地离开了地雷圈,又以过人的拍照技术收获了许多满意的战地照片。
战场上,相机是他的武器,胶卷是他的弹药,一卷120胶卷能拍12张,他只带了30多个。拍过的胶卷在战场上无法冲洗,他只能用一个装防毒面具的小外套包装着,紧紧绑在腰上,连夜晚睡觉都不取下,生怕丢失。
陈朝荣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其胆识和能力多次受到认可和赞赏。作为一名军人,战场上要保护好自己;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要在前线讲好军队的故事,宣扬军队威风和国家士气。这两个任务,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卷。“自己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拍这些照片,为我们的国家积累这么多资料,我感到非常自豪。”陈朝荣在采访时说道。
记者,就是要有勇有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陈朝荣不但拍出了许多构图、角度、光线、景深精美的照片,也创作了很多报道军队光荣事迹的优秀新闻稿,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战地记者。军人,就是要坚忍不拔,在不太平的时代里,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跟随部队捣毁敌窝、夺取高地、保疆卫土,是当之无愧的拥有“塔山英雄团”精神的战士。
二、共产党人善于谋略,敢于担当
“舆论实在是太重要了。”老前辈记者陈朝荣用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作为123师政治部的一员,他深知,无论是在战争舆论上,还是在国家的新闻工作中,记者、媒体作为党的喉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人要善于研究,不可以贪玩,搞摄影要搞出点名堂来,一定要专心研究业务。”由于意识到舆论和报道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潜心开展业务研究,克服了很多当时技术上的困难,努力成为一名能力出众的记者。“例如怎么用土办法上彩色、没碘怎么洗照片、特殊的照片怎么洗……”
一步步地,陈朝荣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做好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一步步地,他践行着共产党人不怕困难的精神,克服时代的条件限制、引导舆论,履行党员和记者的职责。
陈朝荣的不少业务研究和发现被《解放军画报·通讯》刊载,给全国的记者同行许多业务上的启发,这也是一个党员的先锋作用所在。
“当兵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党,这是一个人精神上的追求。对于我来说,业务上的追求就是写文章、拍摄和洗照片,党是我的精神追求。作为记者就要写好文章,做摄影就要搞出点名堂来。很多人都觉得我的人生十分传奇,中国共产党对我影响很大,要报答党。”他说道。
三、传承:党员记者冲锋前线
“时势造英雄”,这是一句由来已久的谚语。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生活在和平年代里,那些毫无征兆却一触即发的危险,才最容易让人惊醒,让人猝不及防。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一次掀起了全国的紧张气氛。无独有偶,战争年代的陈朝荣,因为能有亲赴战场的机会而感到光荣;到了战“疫”时期,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黄嘉莉因为可以前往武汉疫区最前线进行报道而倍感兴奋。这是作为媒体人的一种新闻理想和初心,也是作为党员的一种先锋意识和果敢态度。
“大年三十那天在台里接到任务,回家的路上很纠结,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人开口。”虽然黄嘉莉知道,吃完这顿团圆饭,马上就要出发了,可是为了让家里人安心吃好年夜饭,她等到大家都吃完后,放下筷子,才公布了这则消息。“整个饭桌上静悄悄的,没人说话,我当时心里面真的很害怕,因为不知道家人会是什么反应。”黄嘉莉说道。
任务容不得半点迟缓。几个小时前,她还在和家人团圆的饭桌前,第二天天亮,她已经跟随广东省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伍出征。从接到电视台的通告到抵达武汉,整个过程不足一天。
实际上,这么短的时间里,黄嘉莉还没完全做好心理建设,比如没有意识到疫情的严峻、防护物资的极度紧缺、医疗床位的不足和医院人手紧缺……甚至出发时仅仅塞了两个口罩在行李箱,拿起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就匆匆离家。
重重困难依然不能阻碍黄嘉莉的前线报道工作。坚持了两个月,她见到过太多这样的场面:随时有可能呼吸不畅按铃急救的新冠肺炎病人、忙到崩溃和不幸感染的医护人员、焦头烂额计算着物资的护士……这对她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考验。黄嘉莉克服了恐惧和焦虑,保持每日高强度采访和写稿、报道,做到了一个记者被派遣抗疫前线的最初使命。把采集和记录到的前方信息报道给全国人民,这既是本职工作也是战斗。保护好自己的同时,黄嘉莉不畏险阻,孜孜不倦地书写着那段历史。在武汉参加抗疫工作报道期间,黄嘉莉发回的电视新闻稿、记者Vlog手记、新媒体视频过百条,其中多条内容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采用,疫情防控宣传报道工作表现突出。
图4 黄嘉莉在武汉方舱医院、汉口医院隔离病区进行报道
(来源:黄嘉莉)
黄嘉莉是在抗疫前线火速入党的,这一点,像极了当年入伍的陈朝荣老先生。或许就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他们体会到作为党员的担当——一种临危受命的凛然。“这次执行的任务,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最重要的不是够不够格做,而是愿不愿意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像其他党员一样永远承担最重最危险的任务,那么你就够格了;如果连承担这个任务的第一步都无法迈出,那我觉得其他的事情就没法谈论了。所以我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希望自己更有担当,能够像党员前辈一样担起这个责任。不只是在武汉的报道上,而且希望在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像他们一样,以一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好我的工作。”黄嘉莉说。
四、一场关于麦克风的相遇
从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后,黄嘉莉前往香港传媒院校攻读硕士学位一年,便进入了广东广播电视台当记者。近几十年过去了,现今的她已经成为电视新闻中心的出镜记者、广东珠江频道《珠江新闻眼》节目主编。
在近十年的记者职业生涯里,黄嘉莉曾几番动过换工作的念头,但又无法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份工作的喜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媒体工作有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我自己的性格就是喜欢挑战,事事都很好奇,媒体工作总是能给我惊喜。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可以在这个行业里面学到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挑战。”
或许,不能用“一年跑烂三双运动鞋”来衡量她作为记者的付出,但是,持麦上班的光鲜亮丽背后却正是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次考验。比如,每年台风天的跟进报道里,天气实时信息的跟进和现场播报都是一场顽强的体力战;两会期间高强度、快节奏、长时间的现场报道极其考验逻辑思维和耐力;许多突发自然灾害的报道甚至有可能需要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完成。
今天的黄嘉莉已经是一位能担当突发、调查、专访任务的出镜记者。在这些年的记者生涯中锻炼到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让她在面对今后的新闻事件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把握。
出镜记者这支麦克风,她拿起来了,便不想再放下。“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哪一项工作是‘蜻蜓点水’就可以完成的,坚持对任何一项工作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虽然黄嘉莉也想过拥有坐在办公室的安稳优雅的日常和固定的上班时间,但她舍不得手上那支麦克风,因为她总认为,她还能把记者这个职业做得更好,还能有更多的提升空间,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促使她坚持了下来。“在广州当记者的过程中,我接触到的人和事情依然会震撼我,我的眼光还是太狭隘了,应该多听多看,多去了解。因为许多人经历的故事也许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当你深入思考的时候,还是会产生很多有关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可能就是这些故事在不断地鼓励着我,让我一直留在这个行业,直到今天。”
五、追光者在播种太阳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有一支63人的非医护队伍,他们是随广东医疗队出征湖北的“新闻粤军”。这批记者里面,80后、90后各占了四成,最年轻的只有22岁,分别代表报纸、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的记者前去采访报道。其中前往武汉地区的有40人,武汉以外地区的有23人,涉及包括《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佛山日报》、《珠江时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广播电视台、深圳新闻网、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在内的众多媒体。他们前往的地方覆盖从武汉街头到各医院隔离病区和重症病房,再到华南海鲜市场;他们运用直播、图片、H5、文字稿件、短视频从现场发回信息,打造了一张高效的疫情信息传播网,为引导舆论、稳定民心、传播疫情知识、控制疫情扩散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5 “新闻粤军”年龄分布
(来源:南方日报)
图6 “新闻粤军”不同媒体类型人员分布
[来源:王聪。一线战场:新闻粤军记录生死之疫[N].南方日报,2020-03-13(A10).]
记者们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换来公众对世界每个角落的知情权。截至2016年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全国223 925名记者发放了新闻记者证,其中包括报纸、期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和新闻网站的记者。郑一晗、徐德智、杨臻、王薇薇、焦翔,这些过去和现在一直坚守在世界各地战争前线的中国战地记者们,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英雄。
追光者在播种太阳。记者心中的职业担当和新闻理想促使他们向着那个有真相、有光明的地方去,用亲身经历为大众带来光和温暖。就像黄嘉莉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这句话:“没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记者是追光者,记者也是凡人,只不过,他们始终热爱赶路。
致谢
感谢国家一级艺术家、“塔山之星”勋章荣获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陈朝荣和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黄嘉莉对本调研报告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实践团队提供了翔实的视频、图片资料,并配合团队参与访谈,给予了青年学子向他们学习的机会。这是一次令团队成员受益终身的实践经历,同时我们也希冀通过调研报告让更多人了解记者的使命与担当。
在红色基因传承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歇。我们会带着像陈朝荣、黄嘉莉等前辈传媒人的信仰与精神,收拾好行囊,再度出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指导老师:李雁,广州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期刊中心主任、高级政工师;张爱凤,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丽芬,广州大学发展规划处教师)
点评
传媒人党魂的代际传承与弘扬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对联最早出自明代谏臣杨继盛的名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后来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将“辣”字改为“妙”字,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力求唤醒广大民众,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救亡图存。时过境迁,百年后的新中国已经焕然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仍然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传承于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镌刻在每一位传媒人的内心。
本调研报告聚焦两位处在不同时代的“战地”新闻记者——陈朝荣与黄嘉莉,通过对他们的深度访谈,讲述不同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使命与担当。陈朝荣在塔山阻击战经历过枪林弹雨、刀光剑影,是一名真正的战地记者;而黄嘉莉则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逆行武汉,在抗疫战场上为人民群众带来一线的声音,是一名战“疫”记者。战场虽不相同,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在新老两代记者的身上都得到了体现。报告详细记录了陈朝荣、黄嘉莉两位“战地”记者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对新闻记者职业的理解与诠释,使读者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更替,新闻记者的职业担当和新闻理想从未改变。
本调研报告的一大特点是具有时代性。陈朝荣是20世纪70年代真正上过前线,记录过战场刀光剑影的战地记者,然而对于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而言,战争的记忆似乎逐渐淡去,战地记者似乎与我们也非常遥远,难以想象。对于新时代的记者黄嘉莉而言,她的战场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这个战场虽没有硝烟,但无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却会无声无息地夺走人的生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老两代“战地”记者代表了两个时空。他们的任务该如何开展?“战场”上的新闻工作会陷入什么样的困境,又会有怎样的收获?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疑问的解答都会在本报告中一一展现,使得读者可以短暂“穿越时空”,沉浸式领略两代“战地”记者的工作与使命担当。
传承与接续是本调研报告的主题与意义所在。无论是陈朝荣还是黄嘉莉都是优秀的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勇于担当,哪里的人民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这种始终把人民与国家放在第一位的精神体现在陈朝荣与黄嘉莉的身上,也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心里。通过调研报告的创作,这种使命与担当也深深镌刻在了主创团队的心里,团队成员希望借此作品,号召更多的青年学子、传媒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内化于心,将一个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点评人: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