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平衡中医理论对脾胃的认识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有如人体的枢机,因此非常重视调脾胃。平衡中医理论也非常重视脾胃的作用,但考虑得更加全面,如燥湿平衡、升降平衡,同时也把枢机的上下、左右等也考虑进去。

脾失健运之后,必然痰湿内蓄(最重要的表现是口干或还未口干,小便短少,大便黏腻或干燥,舌体胖大),升降失常(腹胀,食欲差,舌苔厚腻)。在健脾祛湿的同时,不管是否伤津(口干或还未口干),会适当佐以润燥的中药,比如天花粉、麦冬、石斛等,目的在于可以起到生津的作用(口干)或者预防因利湿而产生的伤津(口未干),所谓料敌于先。

脾失健运之后,除了健脾祛湿润燥之法,还要兼顾升降问题(腹胀,胃口差,呃逆等),因此必须用竹茹、枳实、陈皮、法半夏、厚朴、山楂、麦芽、神曲等沉降助消化之类的中药。而脾失健运、升降失常的患者,心火与肾水没有互为交通,常常心火炎于上(表现为上热),肾水寒于下(表现为腰酸、腿寒),或者肝经郁滞(容易焦虑)等,因此,上下、左右的问题不容忽视。

平衡中医理念以平衡的视角通过症状看到疾病阴阳失调的本质,即燥湿、升降、上下、左右、寒热、虚实、表里等,并以平衡点为指导用药的方向,并非用药上的撒大网,而是力求“和其阴阳”,中医治病的本质和最高境界就是在调和阴阳。而传统的补土派思想或者说中医的任何流派思想,在平衡中医理念面前,只是平衡中医理念里必须考虑的一个平衡环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