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针灸治疗神志病的主要学术流派

第一节 靳三针治疗神志病

“靳三针”是靳瑞教授集历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精华,经过反复、系统总结国内外针灸临床经验与实验研究而创造出来的现代研究成果。靳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三针”的出现被针灸界誉为“岭南针灸新学派”。

一、理论特色

“靳三针”疗法的主要理论特色,首先体现在“三针”的含义上。《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针灸治疗疾病的精髓也蕴涵于此。“选穴精、疗效佳”是针灸临证遵循的基本法则,靳瑞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很多疾病常常用三针便能解决。华佗曾说“针灸不过数处”,这个数,靳瑞教授便将其定为三。靳瑞教授认为这个“三针”有其特殊的含义:不仅寓意事物生气勃发、生生不息,可达穴简效捷之目的,同时也寓意着“靳三针”疗法能够源远流长,后人可据此发扬下去。

靳三针疗法同时还继承了古典针灸心法和手法,将其临证要诀总结为:治神得气,辨证补泻;三针取穴,直指病所。靳瑞教授十分重视针刺治疗过程的心理因素,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言:“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靳瑞教授认为人的核心调控功能是具有灵性的,诊治过程中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疾病,也是面对活生生的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云:“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这就强调治疗疾病首先要治神。《类经·针刺类》曰:“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且强调治神而后方能得气,如《黄帝内经》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这就是针灸治神的微妙之处,医者须深入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这是任何仪器所不及的,也正是中医针灸的精粹所在。兹总结为治神“九字诀”:定、察、安、聚、人、合、和、实、养,综合概括提炼“生”一字总诀。

二、应用特点

“靳三针”是靳瑞教授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总结出的精华,也是传统针灸精华与现代医学思路的一种结合。靳瑞教授认为辨证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临床运用中,三针只是基本处方,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辨证以及配合多种疗法共同治疗,特别需要持针者专心致志,守神治神。治疗神志病其基本组穴为: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等。“靳三针”对神志病的治疗应用归纳如下。

1.经脉辨证取穴为先 心、脑、肾是神志障碍的主要病位脏腑,其中心藏神,智力是神的重要部分,在调理神志疾病时主要选取心经与心包经上的穴位,所以“手智针”处方选取的是内关、神门、劳宫。《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此外,《灵枢·经脉》云:“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所以在治疗神志类疾病中还选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脉上的穴,如“四神针”由前顶、后顶及双侧络脉组成,“定神针”“晕痛针”均取印堂穴。此外,“足智针”选取涌泉为主穴,脑为髓海,肾藏志,主骨生髓,故选取的涌泉穴为肾经之根本,上病下取即为此意。

2.按现代解剖学理论分部取穴 主要体现在“益智头四项”,分别包括“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与“智三针”。“四神针”按照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部的投影区进行选穴,“四神针”与古代医家的四神聪相比,其投影区域更为宽阔,临床治疗效果更好。“颞三针”主要包括颞Ⅰ针、颞Ⅱ针、颞Ⅲ针,分别分布在头两侧,主要为颞叶皮质投影区域,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因此针刺“颞三针”具有提高智力、改善运动功能等作用。“脑三针”主要包括脑户与左右脑空,主要分布在脑后部,相当于小脑的投影区,因此“脑三针”可起到调节运动失衡的作用。“智三针”主要包括神庭和左右本神,位于额部,与神志密切相关,因此“智三针”可明显提高智力。

3.根据腧穴协同功能取穴 神志类疾病主要归属为疑难杂症类,为提高疗效常选用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穴位,例如由神庭和两侧本神组成的“智三针”。古人对经穴的命名都有着深刻的内涵,“神”是智慧情感的源泉,三穴均含有“神”字,穴名就能体现出其主治神志障碍类疾病。此外,“足智针”主要包括涌泉、泉中、泉中内,其穴名中均含“泉”字,意为脑髓之源泉,有补肾益脑之功效。又如脑户与左右脑空组成的“脑三针”,均位于后头部和含有“脑”字,这说明三穴合用可治疗脑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