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静观其变/主动出击
- 家父朱由检,重建大航海时代
- 回忆破天
- 2011字
- 2024-08-12 09:00:06
一个月又一个月的拖延,让朝堂上沉不住气、急于求成的崇祯皇帝,总算再再再再再再次开始犯浑,催战的圣旨,送到秦军孙传庭手里。
却又自认为朱慈烺都是新兵,战力不足,加上朱慈烺毕竟身为太子,还有那排在最后的父子之情,总之,就是催了秦军孙传庭,却没有催朱慈烺的六万五千气势如虹的新锐之师。
或许崇祯眼里,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军事上的配合,什么东西夹击、互为犄角等等,通通都不知道,只知道十几万打二十几万,但明军官兵一个个以一敌三,因此优势在我。
崇祯十六年十月初,算算时间,朝廷催战的圣旨,已经到了西安孙传庭手中,推迟了两个月孙传庭出潼关之战,已经是不可避免。
朱慈烺也没有了留在北京城外霞云岭的意思,而是移师保定府,休整了两日之后,还拉上了保定的一个名叫邵宗元的州同知,入东宫体系的詹事府,一同继续南下,步入河南,接管了河南位于黄河以北的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以及开封府的黄河以北的封丘、阳武、原武等州县。
并将抚军太子的大营就定在,已经跟闯贼的地盘隔黄河相望的封丘。
此时,史可法也领着三万南军赶到了封丘,生怕夜长梦多的郑鸿逵,也紧急动用了郑家所有的海船,走海路调来了两万旧部,并在山东大手笔的挥洒银子,以时下数倍的安家费,并以入伍即可预支一年的军饷为代价,又拉来了一万新卒,还是自备军械粮草的那种。
而天津总兵曹友义也集结了上万人马前来支援。
如此,黄河北岸的竟惊人的聚集了十万大军,其中周遇吉、黄得功的两支人马更是名声在外,还是抚军太子领军。
封丘县衙,文臣武将挤满了整个大堂,可谓是人才济济,且兵多将广,朱慈烺都不由感叹,还是太子好呀。
抚军太子,本就是国之储君,可谓是天生的王者,后世小说你虎躯一震、王霸之气一露、忠诚良将纳头就拜的场景,在自己身上发生,就像是理所当然一般。
自然是忠臣,又怎么会拒绝一个没有任何污点、且有惩办奸臣的亮点、相比较朝堂龙椅上的那位,天然上就是忠臣们心中的希望与寄托,如此多条件相加,又会有哪个忠臣会拒绝朱慈烺呢?
这不,一群文武齐聚一堂,也没什么文武缔界,就这么为下一步作战计划,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了起来,甚至上百年没有了的,武将跟文官叫板的现象,都时常会在争论的最激烈的时候发声。
这一切,惊的骆养性、王之心,目瞪狗呆,只听有黄闯子之称的黄得功,正急红了脸的跟持有不同意见的李邦华争论着:
“李监军,如今闯贼刚在湖广襄阳称伪王,手下精锐都集中在了湖广北部,河南流寇实力空虚。
太子殿下既然说孙督师得了朝廷的命令后,必然会出潼关主动出击,那我等何不抓紧时间,挥军南下,与孙督师一西一东,先收复了河南全境,再合力对付李自成!”
争论也好一会儿了,从一开始就没有文官跟他讲架子、讲文武尊卑,让这位常年在战场上厮杀、充当救火队长的黄闯子,都忽略了当初见个县令也要自称学生的经历。
而诡异的是,红着脸,跟位极人臣一品文官大员李邦华争执,李邦华竟然没有生气,在场的文官包括吴甡、凌义渠、杨廷麟、邵宗元都没有谁去计较。
而作为宦官的方正化、高时明、李凤翔、褚宪章、张国元,本应该会和文官武将格格不入,可商议商议着,也参与进了争执。
连新来的南京勋贵之首,贵为南京兵部尚书的史可法,也不时参与进去,争上几句。
在场的王之心、骆养性,觉得真不可思议,正因为他俩的这份不可思议,让他俩在朱慈烺麾下,显得格格不入。
“黄将军,我等虽有十万大军,但要么是新募之兵,要么是像你一般刚赶来驰援,相互间也从未有过合作的经历,甚至因为南北各地方的差异,连下达军令的方式都各不相同。
如此临时拼凑的军队,又有太子殿下随军出征,如若急着进攻,万一被李自成盯上,集结所有主力前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老夫看来,不如以不变应万变,先驻军封丘,让我等麾下诸将士相互熟悉一下,让新卒们,多操练一些时日,再根据孙督师的战况,选择性的响应。
如此,既可以牵制流寇的部分大军,给孙督师减轻压力,又可抓紧时间磨合我们的军队,提升战力?
又何乐而不为?”
李邦华对于黄得功竟然敢持不同意见,不仅不生气,还很有耐心的想说服对方,而不是像时下常态的搬出自己文官的身份。
“李自成,远在襄阳,哪有那么快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李自成的大军回援,而我们还窝在黄河之北,再想收复失地,将困难重重了!”
黄闯子依旧不服。
一旁一直在思索的方正化,又提出了不同意见:
“我们为何不与孙督师汇合呢?两军合为一处,力从一处使,先收复洛阳及整个河南府,如此,东据虎牢关,南有轩辕关、龙门关,进可攻,退可守!
又不会贻误战机。”
如此方略,竟然被一个太监想出来了,而且这太监竟然还跟文官、勋官、武官,一同在共讨军议。
“好!方公公好计策!太子殿下!”
刚刚还跟李邦华争红了脸的黄闯子,竟然转头开始支持一个太监的提议。
这一切的一切,让王之心、骆养性,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简直不敢想象,说出去,可能没有谁会相信!
小小武将总兵官敢跟一品文官争执,最后一个太监竟然参与了其中,之后武将总兵官,支持了太监的提议。
这要说出去,不得震惊整个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