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文学史

附录 拜占庭文学史研究简况

近代研究拜占庭文学史以英国约瑟夫·伯润通(Rev. Joseph Berington,1743—1827年)的《中世纪文学史》(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为较早,但只是简介式的一章而已。到19世纪末,德国学者卡尔·克鲁姆巴赫尔的《拜占庭文学史》(Geschichte der Byzantinischen Litteratur)堪称最早的、系统的拜占庭文学史,一直为研究拜占庭文学史的人奉为圭臬。但此书起讫年代为公元527—1453年,对拜占庭4、5世纪的文学有所忽略。另外,此书体例以文体分类为纲,与文学史之时代顺序为纲似有龃龉,重点作家及作品论融于文体论之中。若以几何术语喻之,则线与面之阐述详尽,而点上研究尚有空间。俄国学者后来居上,俄裔美籍学者A.卡日丹(A. Каждан)的两种《拜占庭文学史》(A History of Byzantine Literature, 650–850, 850–1000)博大精深,惜乎4—6世纪以及11—15世纪约8个世纪的拜占庭文学未得到检视,应是学术史上的遗憾。卡日丹的体例也不同于克鲁姆巴赫尔,以作家作品论为主,点上的研究堪称精湛,线面研究相对简略。此外,俄国学者阿维林采夫(С. С. Аверинцев)、叶兰斯卡娅(А. И. Еланская)在俄国的《世界文学史》中有专章论述拜占庭文学史,系统全面,简洁流畅。可惜限于篇幅,作家作品论暂付阙如。此外,德国学者格·拜克(H.-G. Beck)的《拜占庭教会与神学文学研究》(Kirche und theologische Literatur im Byzantinischen Reich)内容偏于宗教。罗森齐(Jan Olof Rosenqvist)的《论拜占庭文学》(Die Byzantinische Literatur)第6卷,以时间为序,论述了拜占庭文学各个时期的重大问题,堪称大观,其水平超过一般文学史。但527年以前的拜占庭文学,亦未入围。且文如其名,仍属专论性质,距文学史尚有一步之遥。哈佛大学格莱高利·纳吉主编的9卷皇皇巨著《希腊文学》的第9卷也是拜占庭文学研究,但此书只是其他学者关于拜占庭文学的专论选辑。此外,与拜占庭文学相关专论亦不少,但都不能进入文学史的范围。

鉴于以上研究的得失,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亦有所前进。相较于其他拜占庭文学史,我们的工作有以下特点:一、总体内容完整,囊括了拜占庭1123年的文学史实。二、体例较合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以时间线索为经,重点作家、作品研究为纬,对拜占庭文学史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梳理,比较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拜占庭文学发展的历史。纵向研究阐明特定历史阶段文学发展的方向和主要脉络,横向研究探讨重点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独特贡献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样,便于读者既了解拜占庭文学史发展的脉络,也得到对拜占庭文学特点的具体体验。三、第一次明确阐述了拜占庭文学的历史性质及规律,指出拜占庭文学属于农耕文化时代大一统专制政治体制下以宗教思想为皈依的文学体系,遵循着与政治变化呈正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发展规律,探讨了拜占庭文学承先启后的作用。四、视野开阔,方法论有所扩展。我们始终把拜占庭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的背景中进行研究,并适当引入了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以及宗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拜占庭文学的参考坐标,领会人类文学在相同发展阶段的共同特点与规律,了解拜占庭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五、独到的艺术研究,意必己出。外国学者的文学史中,涉及具体作家、作品时,除了思想内容的研究,多半侧重于传统修辞学与诗律学的研究;我们则更侧重于文学的艺术精神、艺术思想、艺术流派、艺术主题乃至艺术方法的探讨。针对中国读者首次接触拜占庭文学这种实际状况,再加多年教学体会,外国文学史与作品选分开讲,多有重复,且各自偏枯,不如讲授文学史的同时,适当融入作品选讲,效果更好,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加强了对具体作品的具体研究。尤其在具体的艺术特色研究中,力求发人之所未发,道人之所未道。这是其他文学史所缺欠的,而为我们的研究所特有。这样,在拜占庭文学史的研究领域中,我们既有继承,也有前进;既能融入国际拜占庭文学史研究的共同道路,也有我们自己所走的轨迹。


1 罗马国家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前27年,屋大维削平群雄,建立“帝国”,获尊号“奥古斯都(第一公民)”。此帝国于公元476年为日耳曼人所灭,史称“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晚期实行四帝共治制度,公元330年,共治帝之一的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亦称其统治的国家为罗马帝国,史称“东罗马帝国”。

2 共治帝有两种含义:一是共同治理罗马帝国的皇帝之一。如君士坦丁大帝曾与塞维鲁斯(Flavius Severus)、马克西米安(Maximian)、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李锡尼(转下页)(接上页)(Licinius)几人共同为罗马帝国共治帝,每人分管一片地区。君士坦丁大帝(272—337年),306—324年曾为罗马帝国共治帝;324—337年则为全罗马帝国皇帝。二是拜占庭帝国的共治帝,又称“恺撒”,相当于王储,在皇帝的子嗣中选任。

3 忒奥克利特,古希腊田园诗人,逝于前260年以后。

4 “异教徒”指基督教产生前各种巫术信徒,包括多神教信徒。因其生活于基督教产生前,未能信奉基督教,不算罪过,故称为异教徒。但丁《地狱篇》候判所中的荷马、维吉尔等人便是。基督教产生后仍不肯皈依,而坚信其他者,则称为“邪教徒”。基督教中亦分派系,得势者即正统,失势者则被称为“异端”。

5 费龙(前20—50年),亚历山大城犹太哲学家。

6 普罗提努斯(204/205—270年),新柏拉图学派代表。珀弗利奥斯(234—305年),罗马哲学家,普罗提努斯的学生,曾编辑普罗提努斯的作品,他本人在逻辑学方面颇有建树。

7 欧利根(184/185—253/254年),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圣经哲学奠基人。

8 阿桑那修斯见第一章第一节专节介绍。阿雷奥斯(250/256—336年),基督教阿雷奥斯派创始人,谓耶稣基督亦属造物,神性低于圣父,因而被视为异端。

9 约安尼斯·赫吕索斯托莫斯(约347—407年),早期教父代表人物之一,口才极好,人称“金口”。

10 大马士革人约安尼斯,见第二章第五节专节介绍。

11 普罗阔皮奥斯与阿噶希亚斯分别见第一章第六节与第九节专节介绍。

12 尤瑟比奥斯(260/265—339/340年),因与其师潘菲罗斯(Πάμφιλος)关系紧密,故又称潘菲罗的尤瑟比奥斯(Εὐσέβιος τοῦ Παμϕίλου);又因任恺撒利亚主教,故亦称恺撒利亚的尤瑟比奥斯(Εὐσέβιος τῆς Καισαρείας)。

13 普瑟罗斯、安娜·孔穆宁娜、君士坦丁七世以及约安尼斯六世,分别见第三章第五节、第七节、第四节以及第四章第二节专节介绍。

14 曼努埃尔二世(1350—1425年),帕莱奥罗果斯王朝皇帝。

15 妙音罗曼诺斯和卡西雅娜,分别见第一章第五节和第二章第六节专节介绍。苏蒙(949—1022年),宗教官员,神职人员、作家、诗人。

16 帕拉马斯(约1296—1357/1359年),拜占庭晚期著名神学家。

17 瑟奥多罗斯·普罗卓莫斯,参见第三章第六节专节介绍。

18 哈佛大学格莱高利·纳吉(Gregory Nagy)主编的9卷本《希腊文学》(Greek Literature)第9卷就是拜占庭文学(论文集)。

19 Διονύσιος ὁ Ἀρεοπαγίτης, Περί Θείων Ονομάτων, Keφ. Δ' §7, PG. T. III, col. 701. L. C–D.参见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MI: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2005, p.27。

20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页。

21 Διονύσιος ὁ Ἀρεοπαγίτης, Περί τής ούρανίας Ιεραρχίας, Κεφ. Ζ’ §2, PG. T. III, col. 208. R. B; Κεφ. Γ §1, PG. T. III, col.164.R. D.

22 Διονύσιος ὁ Ἀρεοπαγίτης, Περί Θείων Ονομάτων, Keφ. Δ' §7, PG. T. III, col. 701. L. C–D. 参见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27。

23 Walter Pater, The Renaissance Study In Art And Poetry,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Limited, 1922, pp.251–252.

24 参见Ἰωάννης ὁ Δαμασκηνός, Orationes pro sacris imaginibus (III); PG. T. XCIV, col.1365.L. A–D。

25 Διονύσιος ὁ Ἀρεοπαγίτης, Περί Θείων Ονομάτων, Keφ. Δ' §7, PG. T. III, col. 701. L. C–D; 参见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27。

26 Μακάριος ὁ Αιγύπτιος, Homil. spirit. XV 20, PG. T. XXXIV, col.588.R. D–589.L. A–B.

27 Ἀθανάσιος Ἀλεξανδρείας, De incarn. Dei Verbi 15, PG. T. XXV, col.1009.L. B.

28 Διονύσιος ὁ Ἀρεοπαγίτης, Περί Θείων Ονομάτων, Keφ. Δ'§7, PG. T. III, col.701.L. C–D. 参见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27。

29 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67.

30 Διονύσιος ὁ Ἀρεοπαγίτης, Περί μυστικής Θεολογίας, Κεφ. Ε’, PG. T. III, col.1042.L. B–1043.R. A–B; 参见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Works (1897), trans. Rev. John Parker, M. A. Grand Rapids, p.71。本书中的译文如无特殊说明,均由主编和参编者自译。

31 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龙藏》第十六册,第六○六页。

32 莪默·伽亚谟著,郭沫若译:《鲁拜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83页。

33 Νικηφόρος ὁ Βλεμμύδης, Περὶ ἀρετῆς ϰαὶ ἀσϰήσεως, ἔϰδ τοῦ Ἰωαννίτου...Χατζῆ Νίϰου, Ἐν Λειψία τῆς Σαξονίας, 1874, pp.134–135.

34 《老子》章第一、第七、第四十五等,参见杨树达:《老子古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55页。

35 大巴西雷奥斯(329/330—379年),神学家、哲学家,卡帕多基亚三杰之首。努塞斯的格列高利奥斯(约335—约395年),神学家、哲学家,大巴西雷奥斯的弟弟。纳齐安泽诺斯的格列高利奥斯见第一章第三节专节介绍。

36 缶提奥斯,参见第三章第二节专节介绍。

37 琉善(约125—180年),叙利亚裔罗马讽刺作家,名作有《诸神对话》等。赫利奥窦罗斯,3—4世纪希腊语言情作家,名著有《埃塞俄比卡》(Αἰθιοπικά)。

38 关于麦赫麦迪二世及克利托波罗斯,参见第四章第五节专节介绍。

39 瑟克斯图斯·尤利乌斯·阿非利卡努斯(Ἰούλιος Αφρικανός,约160—约240年),利比亚裔旅行家与史家,主要著作有五卷《春秋》世界史,从创世一直写到221年。

40 瑟奥凡尼斯见第二章第四节专节介绍。邹纳拉斯生活于12世纪,曾任阿莱克修斯一世秘书,晚年隐居。

41 Polybius, The Historie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W. R. Paton, V.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ep.1998, p. ⅹⅱ .

42 参见Whitby, M., “Greek Historical Writings after Prokopius: Variety and Vitality”, in The Byzantine and Early Islamic Near East, NJ: Prinston, 1992, 66f。

43 《劳萨纪》见第一章第四节专节介绍。

44 库利罗斯(525—559年),巴勒斯坦僧侣及宗教史家,主要著作为《圣尤菲米欧评传》(Περί του Μεγάλου Ευφήμιου Συνγραφή)。

45 苏蒙·麦塔弗拉忒斯,10世纪后半期政治家、作家。

46 见第二章第三节专节介绍。

47 阿契琉斯·塔提奥斯,2世纪希腊作家,以《琉基佩和克勒托丰》(Τα κατά Λευκίππην και Κλειτοφώντα)名世。

48 阿斯克勒皮阿德斯(前350—约前270年),希腊诗人。珀瑟狄珀斯(约前310—约前240年),古希腊铭体诗人。龙格,2世纪诗人,以《达弗尼斯与赫萝埃》(Δάφνις καὶ Χλόη)名世。伊索克拉忒斯(前436—前338年),古希腊演说家。

49 鲍罗斯·希冷提阿利奥斯,见第一章第八节专节介绍。

50 霍罗波罗斯(1245—1310/1314年),演说家、僧侣,反对与西欧教廷联合。尤斯塔修斯(1115—1195/1196年),诗人、学者,以注释荷马著名。

51 卡西雅娜,见第二章第六节专节介绍。

52 妙音罗曼诺斯,见第一章第五节专节介绍。

53 Karl Krumbacher, Geschichte der Byzantinischen Litteratur, München: Oskar Beck, 1891, s.319.

54 关于乞讨诗的作者,究竟是著名诗人瑟奥多罗斯·普罗卓莫斯,或是另有其人,或者两人同名,至今仍是拜占庭文学史的一桩公案。

55 参见D. C. Park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Manuscripts and Their Tex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50。

56 哈利彤·阿芙洛狄塞乌斯,约1世纪末2世纪初作家,有《卡丽尔藿伊》(Callirhoe)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