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4章 李靖为总管,燕王为先锋

“玄龄,你觉得如何?”

李世民又一次询问。

“陛下,微臣认为燕王所言极是,吐谷浑屡次对大唐西北各州发动攻击,现在又扣押我大唐使节,岂有此理。”

“虽然现在是冬天,兵马调动不方便,但俗话说,先下手为强,才是最好的选择。”

李世民本来就已经有这个想法,现在听到众人的建议,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吐谷浑灭了。

既然伏允想死,那便成全他!

“儿臣愿为先锋,即刻出发!”

李想一看李世民的样子,立刻站了起来。

“戴爱卿,户部已经准备好了粮草,所有人都下去准备,今天就到这里吧!”

李世民并没有回答李想的问题,因为他还需要考虑一下出兵的人选,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决定的。

不过,该做的还是要做的,没过几天,一封圣旨就传了下来。

李靖任西海道行军总管,统辖各地行军。

而李想,经过几次进宫骚扰李世民之后,终于如愿以偿的被任命为先锋,除了龙虎卫,还带了三千精兵。

在李想的强烈要求下,苏仿被任命为左武候中郎,担任李想的副手。

苏仿乃是李靖的爱将,只是后来,由于李靖功高震主,朝中不时有御史弹劾其图谋不轨,身为亲信的苏仿却是丝毫不避嫌,这一等就是十余年,直到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高句丽,这才让他重获重用。

若非李想执意要用苏仿,这次出征,李靖身边连个亲兵都没有。

比如侯君集,与李靖非但不是一路人,甚至还有些私人恩怨。

李道宗又是皇族后裔,与李靖更无瓜葛。

李世民之所以让李靖带兵,一来是因为他相信李靖并无造反之心,二来也是朝廷之中,除了李靖之外,还真找不出比他更合适的统帅。

毕竟,不管是侯君集还是李道宗,对李靖有没有好感,但也会服气。

可是,若是由侯君集领军,那其他几位总管是否服他,却是难说的事情。

这一点,李世民心知肚明。

“总管,兵不厌诈,三天之后,我会带着先锋营出发。”

李想领命而去,第一时间就去找李靖。

这是他的顶头上司,大唐的军神,他必须要尊重。

虽然有现代人的优势,想要在兵法上超过李靖,那是不可能的。

“燕王,请恕我直言,大军的前锋并不是一个合适的位置,我有些想不通,为什么陛下一定要让你来做先锋?”

李靖对这个安排并不满意,倒不是对李想有什么意见,而是觉得万一出现什么状况,自己担当不起。

“定襄乃是本王的封地,那里都是本王的子民,本王又岂能不做先锋?”

“好吧,既然王爷有这样的魄力,那我就先认你当先锋。不过现在是冬天,三天后再出发,路上肯定会很辛苦,不如等到开春再走?”

李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但还是想试探一下李想。

“兵者,诡道也,吐谷浑地处西北高原,每年九月至次年三月,正是隆冬时节,大雪纷飞之时,伏允绝不会想到我们会在此时攻打吐谷浑。”

“我们反其道而行,既可以避开段将军今年遇到的问题,又可以给吐谷浑一个迎头痛击,争取在明年上半年,让吐谷浑灭亡。”

李靖闻言,微微一笑,道:“妙!”

能不能成功,只有在战场上才能知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冬天行军,粮食和衣服的需求量会更大,你可都准备好了?”

大家都是明白人。

李想知道,李靖已经答应了他的要求。

“大总管,这一次出征,我已经命人准备好了羊毛衣等御寒衣物,还有行军所需的干粮,而且,我在定襄也有些产业,不愁吃不饱。”

李想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吐谷浑给灭了,哪怕付出一些金钱和粮食,也在所不惜。

原本一万名龙虎卫,分布在倭国,在登州,在定襄,在长安,后来又扩充了一些人手,此次出征,还有三千先锋营的骑兵,就算全部由燕王府负责,花费也不会太多。

尤其是羊毛衣和鲸肉干,都是燕王府自己的作坊出产的,所以成本并不高。

“行军的时候,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苏仿请教。每日都有斥候向中军回报,我也会在十天后出发。”

最终,李靖还是答应了李想的要求,毕竟,速度是他的强项。

李靖府的校场上,老韩正跟苏仿聊着天。

苏仿身为李靖嫡系,这次出征,自然要询问一番。

“苏将军,老韩我劝你一句,这一次出征,千万不要与燕王起冲突,否则,你这辈子都别想再带兵了。”

老韩跟了李靖这么多年,对李靖这几位嫡系大将的脾性再清楚不过了。

苏仿,怎么会被藏在暗处这么多年?

自然是因为脾气臭了。

“老韩,你真的不想跟我一起去?”

“将军现在的处境,你应该很清楚,他为什么不亲自挑人?陛下说带谁,他就带谁,原本将军对你能成为前锋营副将也很惊讶,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燕王殿下点名让你去前锋营。”

老韩也是一脸疑惑,据他所知,苏仿与李想并无交集,长安城中有很多武将愿意追随李想,为什么偏偏选了苏仿?

“他让我跟他一起去?”苏仿一脸的疑惑。

“是啊,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错过了,还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你的年纪也不小了,又有多少时间?”

苏仿这些年过得怎么样,老韩是知道的,就是混吃等死。

“放心吧,老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苏仿还是知道的。”

朝廷再一次出征吐谷浑,长安城里的喜庆气氛顿时消失不见。

各衙门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家里有孩子上战场的,也都在磨着刀,穿着盔甲,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