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失业6年3天找到好工作的经典案例,和牛津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的尴尬故事

讲个故事先:

据各国媒体报道:德国有一位流浪汉名叫恩里克·弗兰克,他失业6年,是一个无人知晓的街头混混。然而,与一名政治人物的街头偶遇改变了恩里克的命运,如今他俨然成为德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流浪汉。 37岁的恩里克·弗兰克 2006年12月12日在德国西部城市威斯巴登的圣诞购物市场上闲逛时,无意中碰到莱茵兰-普法茨州州长、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库尔特·贝克。

曾是建筑工人,现在已失业6年的恩里克,当即把贝克当成发泄心头怒火的靶子。恩里克大声斥责贝克,把自己和周围人的失业归咎于政府经济改革失败,认为改革没有带来就业率提升,没有给像他这样的人带来更好的生活。

当时,恩里克一身“朋克”装扮,头发乱糟糟,一半还漂成白色,挂着一对鼻环,耳朵上挂着一串耳环,身着脏兮兮的外套。

听到恩里克的指责,贝克很生气,他略带讥讽地对恩里克说: “你只要洗洗脸、刮刮胡子,就能获得一份工作。”

听到这番话,恩里克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但回过神来以后,他心中有了一个计划,他决定洗心革面,一试贝克这句话的真假。

3天以后,恩里克把脸洗干净,理了发,刮掉乱糟糟的胡子,取下鼻环,换上干净衣服,形象焕然一新地出现在他本人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他告诉参加发布会的记者们,他现在靠领取失业办公室的救济金生存。他已经“做好准备改变形象”,按照贝克的话说,他现在应该可以得到“任何工作”。

因为和流浪汉争吵而倍受媒体批评的州长贝克注意到了恩里克的新闻发布会,他认为改善形象做些事情的机会已经到来。他邀请恩里克参观自己在美因茨的办公室,并为他推荐了5家公司的工作机会,包括建筑公司、粉刷和清洁公司。

贝克的发言人沃尔特·舒马赫说,5家公司均表态说,可以正式雇用恩里克·弗兰克。

在年末经济不景气的阴影笼罩下的德国,失业6年的恩里克·弗兰克找到了工作的消息给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尤其是对于我们即将要讨论的题目而言,这个故事具有示范意义。

对于这个故事背后隐含的意思,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解释,但是大致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我们暂且在此总结几条。

那就是:

1.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

“好运气随时有,问题是你能不能抓住。”

这句话是我在一本名为《好运:抓住好运气的7个故事》的书的封面上看到的,我把这本书在办公室和家里各放一本,偶尔看上几页。书中讲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几乎都是关于成功人士在各自的各种境遇中,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做的相同的事:伸出手来抓住好运气!

我们故事中的这位流浪汉恩里克在适当的时候出手,而且只不过是一时性起,用大声吆喝的方式抓住了自己的运气,要知道,他可是在街上乱逛了6年呀!

2.改善自己比抱怨别人有效。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在生活中和事业上遇到了自己认为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遇到了一时间的挫折,就很容易抱怨别人。比如,抱怨同事、老板,甚至家人。这样的情况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见到的。这些抱怨当然不可能没有任何道理,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抱怨,不是在于你抱怨的内容对或者不对,而是在于你是要抱怨呢,还是把抱怨放在一边,改为做些别的事情来改善自身的境遇。

有时候我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只能改变自己。

3.遇到合适的人。

他遇到了一位愿意做些事的州长。

我想他以前或许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或者他没有采取行动,或者别人没有理会他,总之,他在6年的失业流浪生活之后仍然可以在一时间有如神助般大喝一声,这也许真是命中注定。

4.把希望变成可能。

和他开始时采取的鲁莽行动不同,在得到了州长先生也许并不经意却较为尖锐甚至有些刻薄的反讥之后,流浪汉并不如那些讨大众好感的新闻媒体一样,也一个劲儿地说州长的坏话,而是认认真真地反省自己,采取了卓有成效的行动:他这第二步行动显而易见是深谋远虑的结果。

正是这一步成就了这位街头大哥成了拿薪金的人,他可以高高兴兴、踏踏实实地过圣诞节了。

好了,现在来看看本书题目:什么人能找到好工作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得出结论是,在困难的时候应该从如下4个方面着手:

1.采取行动。

2.改变自己。

3.遇到知音。

4.促成可能。

无独有偶,再看另外一个经典而又真实的案例:

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露西 ·凯拉韦 (Lucy Kellaway) 于2007年1 月25日发表了一篇题为 《没人愿意雇用我的聪明女儿》的文章。在文章中她说道:

我女儿是牛津毕业的,有一个商学学位,而且通晓英语和法语。她目前在一家小公司做市场营销,但正在找更好的工作。她申请了 20个职位,面试了很多次,但通通被拒。她曾问过原因。一家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告诉她,它们“没有义务提供反馈”。 ( 没错,寻求反馈是没有用的。大多数面试官无法或不愿解释他们的决定,而且他们也没有义务解释。他们不是职业咨询服务机构,讲出原因只会在日后招致官司缠身。) 一家公关公司表示,她“非常聪明”,但不会“真正专心从事公关业”。询问原因有用吗?她怎么才能找到一份工作呢?

这篇文章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发表见解:

我把这些见解也列出来请大家欣赏:

A 无论如何,你女儿已经知道了自己需要知道的信息。她没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她没有表现出自己很想从事公关事业的样子。毫无疑问,原因就在于她确实也没有很想从事这样的事业。她是一个聪明姑娘,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喜欢公关工作,原因就是她没尝试过。

这种矛盾心理也许是理性的,但找工作跟理性没什么关系,而是要让你看上去比实际上的心情热切1000 倍。在她下次接受面试之前,她应该尽可能地查找关于这个职位和这个公司的信息。这会使她远远领先于大多数应聘者——那些人甚至懒得上网查找信息。

她也可以找一个可信赖的朋友来一场模拟面试,对她的表现提一些逆耳忠言。如果她能做到这一点,光明的未来就在前面等着她。我自己倒不打算做这种暴露自己缺点的事,毕竟我的年龄比她大一倍。

B 你女儿真正的问题是,她有一个很要强的妈妈,甚至替她写信提出这个问题。不过我认为,你未必是很要强:看着自己的孩子失败是一件可怕的事,孩子年龄越大就越糟糕,因为你也无能为力。

我猜,你之所以写信,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你看我们的报纸,她却不看。如果是这样,那就也给她订一份吧。就算她实际并不看,但从她的包里探出一卷粉红色的报纸,也是个不错的时尚装饰。

C 别提法语这茬儿了

首先,把法语这茬儿给忘了吧——自从19世纪以来,会法语就不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优势了。其次,20份求职申请算不了什么。你指望有什么样的命中率呢?最后,你替你女儿写信,说明她缺乏公关工作所要求的外向性格。(基金经理,男, 40多岁)

D 要强的妈妈

她为什么不想待在目前的岗位上了?她为什么要找更好的工作?是不是父母的压力所致? (央行职员,男, 36岁)

E “牛剑式”(OXBRIDGE,牛津剑桥的合称)自大

作为一名雇主,我遇到过许多这样的求职者。他们很聪明,但给我的感觉是,如果出现更好的机会,他们就会离开。如果有人私下认为我们的工作很一般,任何一个顶尖大学毕业的人都能做好两份这样的工作,那我决不会把这个工作机会交给他。(企业家,男, 37岁)

F 别再到处找工作了

我在23年前毕业于剑桥(Cambridge)。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牛津剑桥并不会让你适合大多数组织机构中的工作。学校课程不是为了培养合适的人才,而我们还让其他人感到紧张。你女儿应该停止应聘。她应该做一名独立的自由职业者或顾问。那种工作关系更惬意,而且报酬更高。 (顾问,男, 44岁)

G 同道中人

这听起来很耳熟。我也会两种语言:俄语和英语,目前从事会计工作,毕业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SadBusinessSchool )。我有一个理学硕士学位和一个MBA学位。我花了3年时间应聘在伦敦、莫斯科和纽约的各家投行,可还是一无所获。 (职员,女, 29岁)

H 她到底想做什么?

20次申请……搜索引擎公司……公关公司:我想,她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工作。以我的经验判断(有的经历比较痛苦),那些公司一眼就能看出这个问题。她需要对自己的期望进行一些深入分析,并听听职业服务机构的建议。这令我受益匪浅。(牛津大学毕业生,女, 24岁)

I 工作邀请

我有一家小型风险投资公司,正在招聘一个职位。听起来她似乎很适合。有意向吗? (企业家,男, 53岁)

J 如何才能在面试时表现得不那么“聪明”而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你对工作的“渴求”,不是每一个商学院毕业生都能表现得那么到位。我自己也是商学院毕业的,工作3年多,想换工作。我也有投一份简历就获得面试机会的时候,可是过五关、斩六将后,还是没成功,关键在于他们以所谓的“overqualified ”理由拒绝了我。我不懂为什么企业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觉得聪明的人就会不安分呢!什么逻辑思维。在中国,这样的问题更突出,一位清华毕业的硕士以上的女生会让人们有更多偏见和要求。找工作难,因为这个世界不缺人,也不缺人才。求职者的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规则之间的距离只能靠前者自我调整,还有机遇的不定因素影响。

现在人才济济,想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和职位并不容易。我历时半年多,发出了100多封求职信,参加了50多次面试,才刚刚找到一份能发挥一技之长的工作。不要气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A nonymity)

K 做好定位,否则没人愿意雇用一个三心二意的人。 (ehu1838)

L 她的兴趣到底是什么?估计她自己都不知道。被拒绝就变成了理所当然。 (yangjia1980cq)

网友们的评论可谓句句是真理,总结如下:

第一,你面试的方式、方法不对,和别人比较,你认为自己显而易见有优势,比如你妈妈说的:牛津毕业、会法语、十分聪明,但这些你可能没有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来或者根本就没有表现,这使你本来可能的优势变得无足轻重,或者面试人认为你根本就不在乎你要不要这份工作。

第二,太依赖家长。

第三,求职是很复杂的事,不可能发20份申请、参加两次面试就找到可心的工作。

第四,关键在于你是否想好了你到底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

怎么样?这个故事比上一个更有趣吧?如果你不把两个故事对比着看,从而得到一些启发的话,那我这本书就真的白写了。

故事的含义是:

——让我们模仿伟大的伊索——

1.好学位不一定找到好工作。

为什么?因为世界如此之大,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你为什么就一定是那位幸运的人呢?

2.聪明美女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为什么?因为世界如此之大,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你为什么就一定是那位幸运的美女呢?

3. 有的老板真的不放心把工作交给这样看起来像是三心二意、不断想跳槽的人。

为什么?因为那些三心二意、不断想跳槽的人怎么也干不好最基本、最简单的工作,至少他们的老板是这么认为的,而公司的事情就是老板说了算。

4.找工作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读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而这本书就是想让你在读完后觉得好些,做起来容易些。

5. 找工作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需要很好的心态和很多技巧,尤其是要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

不言自明!

重要提示:现在请你再看看本章,尤其是那些黑体字!在心里面把自己找工作的经历和这里所写的对照一下,看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接下来,本书将围绕这些主题较为充分地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