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旋翼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延伸
- 徐茂等编著
- 1515字
- 2024-05-17 18:19:06
第一章 市场之需
马克思提出,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古到今,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实践都紧紧围绕着人类需求而展开。面对十几亿人的温饱需求,袁隆平院士培育了杂交水稻;面对偌大国家的安全防卫需求,科学家钱学森主持研制了火箭与导弹;面对互联网社交联系需求,张小龙开发了移动应用程序微信。
很明显,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需求牵引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现实生活中,创新科技在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同时,很有可能又会刺激衍生出人类新的需求。基于人类的自我实现需求,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而商用客机的成功研制,又创造了人类的交通运输需求。总之,需求与科技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图1-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模型
(素材来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是指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需要与需求的含义互通,只不过需要侧重主观,而需求偏向客观。从心理学的角度,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呈金字塔状排列,从低到高按层级依次递升,当低层次需要被充分满足后,更高层次需要才能发挥激励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欲望和能力。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市场是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其整体外在需求背后源于每个个体的内在心理需要。一般认为,低层次需要共性特征量大,形成的市场规模大;而高层次需要差异化特征多,蕴藏的经济价值高。
面对浩瀚的苍穹,人类除了本能的抬头仰望,还拥有无穷无尽的好奇。有人说好奇心害死猫,但有时候好奇心也改变世界。从历史来看,这些由内在好奇心而驱动的自我实现需求,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世间好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想象进入天空的文化作品,有如《嫦娥奔月》神话、《敦煌飞天》壁画、《流浪地球》电影等。其二,替代进入天空的飞行物品,比如风筝、气球、多旋翼无人机等。其三,载人进入天空的装备产品,如航天飞船、商用客机、通用运输直升机等。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不断地突破对天空的想象,创造出大量的新奇事物。量变产生质变,而质变又撬动新的人类需求,如此循环往复。
多旋翼飞行器,最初它并非大自然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它算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一个馈赠。据文献记载,早在1907年9月29日,法国Breguet(布雷盖)兄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多旋翼飞行器,成功地实现了离地飞行。当时,它只是一个单纯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飞天梦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百余年来,这种构型依然延续着强大的生命力。滚滚红尘中,它早已忘了自己换了多少新装,美了几次容颜。或携带相机,变成航拍多旋翼飞行器;或挂载农药,变成植保多旋翼飞行器;或运送包裹,变成物流多旋翼飞行器。
诚然多旋翼构型飞行器最初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层次需求非常有力地向低层次降维转变,使它又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当前,多旋翼构型是市场上存量最多、受众最广、研究最热的飞行器之一。虽然它深受广大爱好者的追捧,被广泛应用于航拍、巡检、植保、安防、物流等领域,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想要打造一款商业成功的产品,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商品是大众化产品,它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共性,而远非简单地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不可否认,追求自我实现是科研人员的必然使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于内在自我实现的科技创新是离散的、非连续性的,在短期内是难以创造出商业价值的,而在市场中找到产品的真正需求才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不妨现在,重新审视多旋翼飞行器的发展历程,看其历史阶段需求如何演变;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现状,看其行业技术发展如何变迁;大胆探索其未来应用及发展空间,寻找新的需求增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