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系统的结构承载
结构是要素的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产业载体。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结构承载,具体可从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性的内在一致性进行分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协同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化+可持续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绿色低碳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开放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开放融合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包容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人本内蕴要求。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协同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协同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顺应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协同性,是指产业体系中的各类产业技术水平处于创新、前沿状态,且产业体系之间协同发展。推动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和协同性,唯有科技创新,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要求所在。我国产业体系门类齐全且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但一些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以及产业体系之间存在结构失调、时空失调等问题,部分领域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等受制于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具有技术外溢性强、产业关联性广、引擎作用强劲等特质,是科技创新活动最活跃、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科技创新应用最集中、科技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产业,是科技创新主战场。在“强起来”的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面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前瞻部署攻关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以新型工业化的全面深入推进辐射带动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等,并推动产业体系之间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先进性水平和协同化程度,加快建成制造强国、农业强国、质量强国等。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化+可持续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绿色化+可持续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绿色低碳要求。产业体系的绿色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往往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阶段和质量。面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的日趋收紧,传统产业体系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绿色为底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发展模式,追求实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承载和体现的是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的内在要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降碳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而降碳的重点在产业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研究表明,我国工业碳排放约占碳总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国家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是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出现压缩式发展等因素决定的。[2]当然,无论是碳达峰还是碳中和,其主旨都不是要抑制产业发展,相反,能源供应端、能源消费端、人为固碳端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均离不开先进技术水平及先进生产制造能力的支撑。为此,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绿色转型,应聚焦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研发和应用新技术,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等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全方位、全流程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目标,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与作用。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开放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开放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开放融合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格局应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安全性是我国在强国建设中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要求,也是推进高水平开放的应有之义。在参与全球开放与国际竞争中,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等至关重要,而这些都需要国内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全面系统有序地推进及融合发展,以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发展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这也是新质生产力开放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沟通全球经贸往来、促进世界开放发展的纽带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今天,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中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然而这种地位的基础仍需不断夯实。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挑起的贸易战、实施脱钩断链、建设“小院高墙”等,我们既深刻体会到开放过程中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深刻认识到只有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真正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此,在高水平开放中,我们应将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前置,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制度型开放,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能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能力的持续增强来深化高水平开放,进而在全球场域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包容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包容性”承载和体现着新质生产力的人本内蕴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语境下的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观在产业层面的具体体现,[5]必然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人本内蕴要求所在。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产业体系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规模巨大、体系完备、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优势与快速转换能力,对保障国家安全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必然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体现人本导向的包容性。伴随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与现代数字技术的深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领域应用的广度、深度将不断拓展,在带来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区域发展、就业和收入分配的“极化”效应,即先行发达地区虹吸资源要素带来的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超级明星企业”占有绝大部分利润、数据和市场份额。由于数据等数字化资本要素深度参与利润分配对劳动收入产生“挤出效应”,数字技术替代操作性技能劳动者引发收入分配极化趋势。[6]为此,作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战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道路既要满足人口规模巨大这个条件约束,又要满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函数,这就要求在推进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应把握好体系的完整性、过程的包容性、结果的共享性,使得更多人群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进程,减少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极化”现象,进而助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1]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1).
[2] 丁仲礼.碳中和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1):16-23.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N].人民日报,2023-02-02(01).
[4] 黄群慧,倪红福.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提升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5):11-21.
[5] 李娅,侯建翔.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政策概念到理论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23(5):83-90.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新征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与政策[J].经济研究,2023(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