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 孔子

太公望封于齐(1)。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2):“此人齐之高士(3),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4);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5),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注释】

(1) 太公望:吕尚。吕氏,姜姓,名尚,字牙。《史记索隐》说:“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助周武王灭商,封于齐,为齐国始祖。齐:周朝诸侯国,其地主要在今山东境内。

(2) 周公:姬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弟,曾辅佐周成王。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3) 高士:品行高尚的在野之士。

(4) 弃民:不可驯服而被社会摒弃的人。

(5) 旌:表扬。教首:榜样。

【译文】

太公望被分封在齐国。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认为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于诸侯是正当的事,人们称赞他贤明。太公三次派人召见他,他都不去,于是太公下令诛杀他。周公问:“这个人是齐国品行高尚的在野之士,为什么要诛杀他呢?”太公说:“他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我还能使他臣服与他结交吗?我不能使之臣服与之结交的人,就是不可驯服而应被摒弃的人;三次召见他而不来,是叛逆不顺的人。人们赞扬他以他为榜样,假使一国之人都效仿他,那么我还能做谁的君主呢?”

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1)

【注释】

(1) 韩非《五蠹》:韩非,战国末年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五蠹》为《韩非子》中的名篇,其中说道:“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

【译文】

齐国因此没有怠惰的百姓,也始终没有沦为弱国。韩非子《五蠹》篇的观点就是本于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1)。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2)。孔子为大司寇(3),戮之于两观之下(4)。子贡进曰(5):“夫少正卯,鲁之闻人(6)。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7),二曰行僻而坚(8),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9),五曰顺非而泽(10)边批:尽画奸雄隐腹。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注释】

(1) 少正卯:春秋末期鲁国大夫,曾聚徒讲学,与孔子对立。少正,或为复姓或为官名。孔子诛杀少正卯事见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始诛》《史记·孔子世家》等采用。钱穆等以为少正卯之诛为战国时人所造,以倡“诛士”。

(2) 三盈三虚:孔子几次聚集门徒都被少正卯的讲学吸引去了。三,多次。

(3) 大司寇:官名。主管刑法狱讼。

(4) 两观:宫门前两边的望楼,此处特指鲁阙。

(5)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弟子。

(6) 闻人:有名望的人。

(7) 心达:心思通达。险:阴险,邪恶。

(8) 僻:乖僻。坚:固执,顽固。

(9) 丑:怪异之事。

(10) 泽:光润,润泽。此指对言辞加以润泽。

【译文】

少正卯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几次聚集门徒都被少正卯的讲学吸引去了。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就在宫门之前杀了少正卯。子贡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有名望的人。您杀了他,是不是有过失呢?”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盗窃不在这之列。一是心思通达而凶险,二是行为怪僻而固执,三是言辞虚伪而雄辩,四是记取怪异而广博,五是顺从非义而加以润饰。边批:完全描画出奸雄隐秘的心思。人若是这五条中占一条,就难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兼而有之,这是小人里的奸雄,不能不杀!”

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边批:大是通论。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1)

【注释】

(1) 防:范例。

【译文】

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那么就不足以祸乱国家。但假使小人有才能,而肯接受君子的管理,那么对国家未尝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一定不会将他们一概抛弃。边批:大是通达之论。少正卯能够煽动蛊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掩盖孔子而超过他,可以和他同立朝堂共事吗?孔子下狠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因口才雄辩而扰乱政局的现象,也为后世诛杀以学术乱国的人树立了典范。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大有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1),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边批:不知其当诛,鲜有不受其蔽。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2)。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3)。”此等作用(4),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5),谄道者即为道士(6),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7)

【注释】

(1) 壬人:巧言谄媚的人。佥(xiān)士:邪恶谄媚的人。佥,通“”。

(2) 投匦(guǐ):臣民向皇帝上书。匦,匣子。唐垂拱二年(686),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的人,可投书于匦。

(3) 度:佛教语。使人出家,意谓引其离俗出生死。后亦用以道教。

(4) 作用:作为。

(5) 佞佛:沉溺佛教。

(6) 谄道:谄信道教。

(7) 攻乎异端:攻击与儒家学说不同的学说。此特指佛教、道教。

【译文】

华士有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看似有大用,而实际上不可用。邪恶谄媚的人,凡是贤明的君主都会诛杀他们。名人或品行高尚的隐士,除非是大圣人否则不知道他们应当被诛杀。边批:不知道他们应当被诛杀,很少有人不受他们蒙蔽。唐朝的萧瑶喜好尊奉佛教,唐太宗下令让他出家。唐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府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向皇帝上书献诗。玄宗下诏:“察看诗中的文辞义理,是在推崇道教,不切合于当世治理需要。应当遵从他们的喜好,罢免官职出家去做道士。”这样的作为,正与圣人的行为相契合。如果命令让沉溺佛教的人都出家,谄信道教的人都做道士,那么攻击佛教、道教的士大夫们就可以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