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七卷)
- 朱耀辉
- 4148字
- 2024-05-07 18:42:23
傀儡皇帝
奶妈帮见杨震的一系列提议没得到天子的支持,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他们假传圣旨,以天子名义征调各种资源大兴土木,给自家建宅邸园林,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
有一次,洛阳发生地震,杨震借着这事儿再次上书:
臣蒙圣恩得以供职于台府,却不能宣扬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初四,京师发生地震,那一天是戊辰日,地与戊、辰三者都属土,而地震的位置在皇后居住的中宫,这是宦官幸臣掌权用事的征兆。臣每每想到,陛下由于边境尚未安宁,对自己十分俭省,皇宫的墙垣殿堂倾斜,只用支柱撑住而已。土木不兴,想使远近都知道政化清廉,京师庄严雄伟,不在乎崇楼高阁。而那些宠臣却不能与陛下同心,骄奢越法,滥用民力,大修房屋,作威作福,大家耳闻目睹。地震恐怕就是为此而发。
还有,去冬无积雪,今春未下雨,百官内心焦虑而修建不止,这是发生旱灾的征兆。臣盼望陛下奋阳刚之德,弃骄奢之臣,掩妖言之口,奉承皇天之戒,莫令威福久移在下,大权旁落。
刘祜整天在宫中装鸵鸟,对宫外发生的一切充耳不闻,皇帝如此无耻,忧心国事的杨震上书言辞也越来越激烈。樊丰等人恨不得将碍眼的杨震除之而后快,但由于杨震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声望很高,奶妈帮也不好公然对他下手。
恰在此时,河间国(今河北献县)男子赵腾上书,批评朝政得失。刘祜大怒,将赵腾逮捕,送到诏狱审问,最后以诽谤罪结案。
杨震知道后,立即上书营救赵腾,他说:
“臣闻尧舜之世,君主受到小人的指责会自我反省,检讨过失,修养品德。如今赵腾只不过言辞比较激烈罢了,没有犯下持刀杀人的大罪,我请求为赵腾减刑,留他一条性命,以劝诱草野民众为国进言。”
可惜,刘祜没给他这个面子,赵腾被当街处死示众。
此时的大汉帝国国库空虚、朝政纷乱,但刘祜自我感觉非常好。为了宣扬大汉国威,他开始巡游天下,还厚着脸皮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趁天子东巡,樊丰等人假传圣旨,继续利用国库钱粮修建宅第,结果被杨震抓到了把柄。他看完樊丰等伪造的诏书,写了一封详细的调查报告,等皇帝回京后上奏。
奶妈帮得到消息,顿时慌了,一伙人以杨震在赵腾死后始终心怀怨恨为由,赶在杨震上书前跑去见刘祜,请求罢免杨震。
刘祜虽然知道杨震正直,但有事没事就被这老头数落一顿,心里也是极度不爽,索性借此事将其罢免。
杨震被收了太尉印绶,紧闭门户不见宾客。樊丰等人还是不肯放过,诬陷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刘祜于是下令将杨震遣回老家。
杨震五十出仕,在朝中与这帮宦官小人们争斗十数年,如今却为宵小所害,被皇帝罢免,怎能咽下这口气?
之后,杨震饮鸩而死,时年七十余岁。
听说杨震死了,樊丰等人落井下石,专门派人在陕县截住杨震的丧车,露棺道旁,并罚杨震的儿子们代替邮差往来传递文书,作为对他的报复。
路人见此情景,无不落泪。
直到第二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伏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至朝廷申诉杨震的冤情,朝廷才为杨震沉冤昭雪,下诏任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赠钱百万,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
杨震葬前十几天,有大鸟飞到杨震灵柩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直到下葬,鸟才飞去。
郡里将这一情况上报,当时灾异连连,顺帝也感知到了杨震的冤屈,下诏道:“已故太尉杨震,正直为怀,俾匡时政,而小人颠倒黑白,谗害忠良,上天降威,灾害屡作,求神问卜,都说是杨震枉死之故。朕之不德,加重了这种罪过,山岳崩塌,栋梁折断,何其危哉!今使太守丞以中牢祭祀,如果您的灵魂显灵的话,请来享受这些祭品吧!”
在这场士大夫与外戚宦官集团的斗争中,由于皇帝的包庇纵容,一代大儒、贤良之臣杨震黯然离场,这表明外戚和宦官的势力正在急速膨胀,成为主导帝国政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当时的外戚领袖大将军耿宝也已主动投靠奶妈帮,成为他们手下的一条走狗。
外戚和宦官的炽热权势,让朝中百官噤若寒蝉。来歙的曾孙来历见奶妈帮跋扈如此,对担任侍御史的虞诩说道:“耿宝身为天子元舅,荣宠过厚,不思报国恩,反而和宦官等奸佞勾结,诬奏杨公,陷害忠良,其祸不远了。”
翟酺也因为先前上书,劝谏安帝亲贤人、远奸佞,得罪了奶妈帮,被发配到酒泉当太守。奶妈帮的本意是希望借叛羌之手除去翟酺,却不料翟酺到任之后,有千余骑叛羌到敦煌抢掠,翟酺主动出击,斩首九百余级,威名大震,后来因功升任京兆尹。
杨震自尽,翟酺被发配边疆,奶妈帮主掌了朝政大权,放眼望去,朝中再无对手。
然而,危险还是无处不在。
刚刚击败了“关西孔子”,奶妈帮就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威胁:太子。
刘祜的太子叫刘保,说起他的身世,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阎皇后虽然是后宫之主,但和之前的几任皇后一样,无论刘祜如何辛勤耕耘,就是生不出儿子(马皇后、窦皇后、邓皇后都不能生育)。反倒是偶然临幸的宫人李氏怀上了,十个月后生下了刘保。
阎皇后醋意萌生,找了个机会,用一杯毒酒终结了李氏的性命。
由于刘祜没有其他皇子,六岁的刘保被立为太子。
当了太子,地位就能稳固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奶妈帮一直看不上这位出身低微的太子,帮主王圣纠集帮中几位主要成员,诬陷刘保最信任的乳母王男和厨监邴吉,导致二人被杀,亲属被流放到帝国最南边的蛮荒边陲,让刘保彻底成了“孤家寡人”。
为了防止太子刘保秋后算账,王圣一伙一不做二不休,又打起了他的主意。奶妈帮凭空捏造证据,罗织罪名陷害太子和东宫官属,老爹刘祜在此过程中再一次智商掉线,丝毫不信任自己的亲生儿子,召集三公九卿,讨论废黜太子一事。
大将军耿宝等人态度强硬,在朝堂上叫嚣着应当废黜太子。
奶妈帮嚣张跋扈如此,不少人看不下去了,纷纷投了反对票。太仆来历、太常桓焉、廷尉张皓等人站出来说道:“经书上说,年未满十五,过恶不在其身。太子年仅九岁,即便是东宫官属真的有人心存险恶,也不应由太子负责。况且王男、邴吉的奸谋,太子或许并不知晓,妥当的解决办法是挑选忠良之臣,用礼义对太子进行教育。废黜太子之事重大,这实在是圣恩所应该包容的!”
遗憾的是,刘祜已经被奶妈帮彻底忽悠瘸了,一点也听不进去。
太常桓焉是齐桓公的后代,祖上两代皆为帝师,他并不甘心就此认输,又上书皇帝:“昔日奸臣江充捏造证据,对戾太子刘据进行诬陷,使其遇祸,武帝很久以后才觉悟过来,尽管追补从前的过失,但悔之何及!如今皇太子年方十岁,还没有熟悉保姆的教导,怎能骤然责备他?”
刘祜对他的意见视而不见,执意将唯一的儿子太子刘保废黜,贬为济阴王,幽禁在德阳殿西侧的钟楼下。
太仆来历不服,串联光禄勋祋(duì)讽、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等十余位高官,一同到鸿都门谏诤,称太子没有过失,废黜无理。
刘祜颇感不安,传诏让中常侍威胁群臣:“父子一体本是天性,朕以大义割断亲情,是为了天下苍生。来历、祋讽等不识大体,与一众小人鼓噪喧哗,表面看是忠诚直正,实际上完全是为了谋取今后的好处(意为刘保上台后会得到重用)。掩饰邪念,违背正道,这难道是侍奉君王之礼吗?朝廷广开言路,姑且全部宽恕,倘若执迷不返,当问罪论刑!”
皇帝铁了心要废太子,大伙儿没办法,只得退场,薛皓首先了:“臣等自然服从诏命。”
来历火了,责问薛皓:“刚才大家一道进谏时说的什么话?你现在要反悔吗?大臣乘坐朝廷之车,处理国家大事,可以这样首鼠两端吗?”
来历的怒斥没法阻止薛皓等人的认,在薛皓的带领下,进谏的官员们纷纷离去,仅剩来历一人。
来历独自一人守在鸿都门下,坚决不走。
刘祜暴跳如雷,指示尚书令陈忠等人上书弹劾来历。随后,刘祜免去来历兄弟官职,削减其封国赋税,并拒绝来历老娘亲武安公主刘惠(明帝刘庄的女儿,刘祜的姑祖母)入宫晋见。
做完这一切,刘祜仍觉得不解气,离京南巡,想出去散散心。
结果,这次出门,他就再没回来。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二月十七日,三十二岁的刘祜南巡光武龙兴之地——“帝乡”章陵(原舂陵,刘秀称帝后改为章陵),一行人浩浩荡荡,结果三月初三走到宛城,刘祜就病了,一病不起。
阎皇后很慌,立即找来御医诊治,可病情仍不见好转。
情况危急,大队人马急忙往回赶。
三月初八,皇帝的车辇刚到叶县,刘祜便一命呜呼,年仅三十二岁。
刘祜最终也没能逃脱东汉皇帝短命的魔咒。
刘祜的死亡太突然了,帝国的权力瞬间真空,阎皇后等人毫无准备,怎么办?
权力交接阶段往往是最敏感的时刻,好在无数伟大的前辈们已经为处理这种突发状况提供了宝贵经验,当年秦始皇也是半路去世,赵高利用这次危机,成功说服李斯,顺利让胡亥取代扶苏,成了秦二世。
在经过短暂的慌乱后,阎皇后立即组织阎氏兄弟及宦官江京、樊丰等人召开秘密会议。众人一致认为,皇帝在巡游途中驾崩,若立即发丧,皇帝的死讯传到洛阳,朝中大臣会立即拥立废太子济阴王刘保即位。一旦刘保上了位,奶妈帮必然会被一锅端,到时候哭都没地儿。
唯一的办法,就是隐瞒皇帝的死讯,马不停蹄赶回洛阳,等到了宫中再作打算。
众人达成一致意见,伪称皇帝病重,不见任何官员,每天起居饮食如故,一行人立即向洛阳进发。
五天之后的三月十三日,皇帝的车辇终于抵达洛阳。
为了不被人看出纰漏,三月十四日早晨,阎皇后装模作样地派司徒刘熹以天子病重为由,到郊外太庙、社稷祷告天地。一直拖到晚上,宫内才传出天子驾崩的消息,连夜发丧,尊阎皇后为皇太后,临朝主政,阎显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君权和军权,同时被阎氏家族把控。
刘祜驾崩之后,谥称孝安皇帝,庙号恭宗。
刘祜的一生是被人操控的一生,他前半生活在邓太后的阴影下,却没有学到邓太后的半点本事;后半生好不容易雄起一把,推翻了邓氏外戚,却又没有任何作为,整日被王圣这位没什么文化的中年大妈洗脑,眼睁睁看着宦官弄权,忠良之臣枉死,却无动于衷。
再说一下庙号,庙号顾名思义,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的尊称,比如我们熟知的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拥有庙号。
想想西汉时期庙号之严格,唯有高帝(汉太祖)、文帝(汉太宗)、武帝(汉世宗)、宣帝(汉中宗)四人能有庙号,王莽篡汉后滥封庙号,汉成帝这样的昏君甚至都有了庙号(汉统宗,后被废除)。当然,光武帝庙号汉世祖、汉明帝庙号汉显宗、汉章帝庙号汉肃宗还算实至名归,毕竟有“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打底,可到了后面的几任皇帝,庙号就已经十分勉强了,就连汉安帝居然也有了庙号。
好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有司奏请,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无功德,不宜称宗,请撤除庙号。
汉献帝只批了一个字:可。
汉安帝刘祜,彻彻底底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