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第七卷)
- 朱耀辉
- 3216字
- 2024-05-07 18:42:22
第一章 妖孽横行
奶妈帮崛起
当我们回顾东汉的历史,会发现一个问题,东汉的皇宫上空似乎飘荡着不散的咒语,命运之神似乎有意捉弄高高在上的皇室,其结果就是皇帝多短命。自章帝以降,继任者都是年幼即位,和帝十岁,安帝十三岁,顺帝十一岁,冲帝两岁,质帝八岁,桓帝十五岁,灵帝十二岁,献帝九岁。
因为皇帝年幼,故多女主临朝。女主临朝,只能依靠娘家人——外戚。
强大如西汉都亡于外戚王莽,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亡于外戚的教训,有意打压外戚,比如开国名将马援,因为女儿嫁给了后来的汉明帝做了皇后,被踢出了云台二十八将之列。
遗憾的是,刘秀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
从汉和帝开始,外戚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从配角一步步成为主角。和帝即位时只有十岁,自然没有能力治国理政,只能由窦太后临朝。她任命自己的哥哥窦宪为侍中,弟弟窦笃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瑰为中常侍。窦氏由此飞黄腾达,随着窦宪平定北匈奴,窦氏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然而,窦氏权倾朝野的表象下,已然暗流涌动。
和帝逐渐长大,对窦氏专权日渐不满。
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帝与宦官郑众等人谋划,一举铲除了窦氏家族的势力。
窦氏专权前后五年有余,至此下台。
窦氏只是东汉外戚政治的开始,自此之后,一个又一个外戚家族强势崛起,他们一个个登上巅峰,又一个个坠入万丈深渊。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和帝驾崩,出生一百多天的刘隆为帝,是为汉殇帝。邓太后临朝,开始了邓家掌权的局面。
八个月后,刘隆驾崩,邓太后早有准备,迎立清河孝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
安帝即位时只有十三岁,国家大事自然是插不上手的,只能由邓太后说了算。兄随妹贵,邓氏家族迅速跃升为帝国的顶级豪门,邓太后的兄弟子侄们纷纷加官晋爵,长兄邓骘封车骑将军,邓悝为虎贲中郎将,后迁城门校尉,邓弘、邓阊为侍中,后邓弘迁为虎贲中郎将。
一时间,邓家的权势更胜于当初的窦氏,邓家的门口排起了长队,朝中趋炎附势者竞往投靠。
好在邓太后从小知书达礼,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她吸取窦氏的教训,执政时期厉行节俭,严厉约束邓氏家族中人,还要求地方官遇到邓家人犯法的情况一定要秉公处理,不得徇私枉法。
和当初飞扬跋扈的窦家相比,邓家的家教明显要比窦家好,邓氏子弟都比较守法。即便如此,邓氏家族长期执掌帝国大权,邓太后一直没有还政于天子的打算,这让朝中一些耿直的大臣很是不满。
邓太后的堂弟邓康见邓太后摄政已久,担心家族盛极而衰,三番五次苦劝邓太后归政于皇帝。邓太后不听,将邓康罢官,遣回封国。
郎官杜根也站出来,说皇帝已经长大了,可以亲自处理政务了,要求邓太后还政,结果惹恼了邓太后,将其装进麻袋里差点打死。
整天面对这么一只嚣张跋扈的母老虎,天子刘祜的境遇可想而知。
刘祜出身藩王,他虽然进京成了天子,但在宫中毫无根基,专权国政的邓太后又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刘祜名为天子,实为邓太后手里的提线木偶,只要邓太后还在一天,他就没机会亲政。如果邓太后哪天看他不顺眼了,废掉他重新找个傀儡也不是没有可能。
刘祜很孤独,很凄凉,他急需被认可,被人关注,这就给了他的奶妈王圣机会。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天启年间,天子朱由校有个奶妈叫客氏,政治野心可不小,曾一度与魏忠贤联手成为朝堂上最大的一股政治势力,作威作福、肆虐天下。王圣就是东汉版的客氏,她经常给刘祜洗脑,说邓太后迟迟不归政,还对天子存有意见,明显是想行废立之事。
刘祜内心本就缺乏安全感,被她这么一忽悠,心中更是六神无主,只能无条件信任王圣。他把王圣视为真心为自己谋利的人,由此生出对邓太后及邓氏一门深深的怨恨。
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被压抑了许久的刘祜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冷静,必须要冷静!
刘祜压抑着内心的激动,他不能表现得太过着急。邓太后去世后,他故作姿态重申邓太后先前发布的命令,将邓骘封为上蔡侯,位居特进,尊邓太后为和熹皇后,与和帝合葬。
紧接着,刘祜祭拜高庙,派人去清河郡给自己的父亲刘庆追尊为孝德皇,生母左氏追尊为孝德后,嫡母耿姬被尊为甘陵大贵人,祖母宋贵人为敬隐后。
由于刘祜的亲戚实在太多,所以当时的外戚包含三家:耿氏、宋氏、阎氏。我们一个个来看。
耿氏源自刘祜的嫡母耿贵人,哥哥牟平侯耿宝混了个羽林左军车骑总监,后任大鸿胪。
宋氏源自刘祜的祖母宋贵人,刘祜封敬隐后的父亲宋杨为当阳侯,宋杨的四个儿子全部封侯,宋氏家族中担任卿、校、侍中、大夫、谒者、郎官的有十余人。
阎氏源自刘祜的皇后,阎皇后的兄弟阎显、阎景、阎耀、阎晏皆担任卿、校,统御皇家禁军。
外戚靠着裙带关系鸡犬升天,可宫中权势最盛的还不是他们,而是奶妈王圣及宦官集团,我们暂且称为奶妈帮。
自己人都领到了福利,下面就该清除异己了。
理所当然地,邓氏家族成了头号打击目标,朝中一些与邓氏有过节儿的官员眼看风向变了,跃跃欲试,准备趁机报复。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尚书陈忠,他有个很有名的老爹陈宠,曾任司空一职。当初邓绥被立为皇后,太尉张禹、司徒徐防打算拉着司空陈宠一同奏请追封邓皇后的父亲邓训,但陈宠三观很正,他认为前代没有这种先例,坚决不肯掺和,还与他们一连争辩数日。
后来和帝为邓训追加封号和谥号,张禹、徐防又想拉着陈宠向虎贲中郎将邓骘送礼祝贺,结果陈宠还是不给面子。
这下子,陈宠算是把老邓家得罪惨了,只要邓氏还当政,陈宠只能靠边站。
好在天道好轮回,邓家失势之后,陈忠屡次上书弹劾邓氏兄弟,补完一刀又一刀,还趁机推荐了杜根、成翊世等被邓氏迫害的官员。
王圣见机会来了,一不做,二不休,与宦官李闰、江京等人勾结在一起,诬告邓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阊曾向尚书邓访索取废黜皇帝的历史档案,密谋改立平原王刘翼。
刘祜一听自然勃然大怒,他回想起了自己之前日夜惶恐的不堪岁月,下定决心要铲除邓氏余孽,命令有关部门弹劾邓氏兄弟。
在皇帝的雷霆震怒下,邓氏一门除邓骘外全部被贬为平民、赶出朝廷,几个重要人物在地方官员的“特殊照顾”下,不堪凌辱迫害选择自杀。
邓氏家族的掌门人邓骘受到的处罚较轻,只是被改封为罗侯,遣回封国。但邓骘是个有气节的人,回到自己的封国后与儿子邓凤绝食而死。
唯一侥幸逃过一劫的是邓骘的堂弟乐安侯邓康,他因为先前多次上书劝谏邓太后归政,被皇帝任命为太仆。
邓家专权十六年,至此轰然倒塌。
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为此感到愤愤不平。在邓绥的严厉约束下,邓氏一族严于律己,勤勤恳恳,虽然不可避免地专权,但整体而言还是为汉帝国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在朝中赢得了不少赞誉。相较于两汉历史上那些飞扬跋扈的外戚家族,邓氏简直是一股清流。
而如今,随着邓太后去世,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设计下,邓氏一族被栽赃陷害、连根拔除,几遭灭门惨祸,天子恩情浇薄,实在是让人寒心。
有人看不下去了,时任大司农朱宠为邓氏遭祸打抱不平,他脱光上衣,抬着棺材,上书为邓骘鸣冤:
臣认为和熹皇后(邓绥)有圣善之德,是汉朝的文母。其兄弟忠孝,同心忧国,宗庙有主,受到皇室的倚重;迎立陛下后功成身退,拒受封国,辞去高位,历代外戚皆不能与之相比。他们应当享积善履谦之祐,却横遭宫人片面之词的诬陷。口舌锋利,危言耸听,扰乱国家,没有确凿的证据,判案也没有经过审讯,结果竟使邓骘等人遭受这样的惨祸,一家七口死于非命,尸骨分散各地,冤魂不能返乡,违背天意而震动人心,全国各地一片颓丧。陛下应当准许他们的尸骨还葬祖坟,优待保护留下的孤儿,让邓氏的宗祠有人祭祀,以告慰亡灵。
朱宠也知道自己犯了新天子的大忌,递交奏折后,主动到廷尉投案,不少庶民百姓也纷纷为邓氏声援。
群议汹汹,刘祜看到这么多人为邓氏抱不平,心中多少也有所触动,下诏将迫害邓氏家族的地方官员严厉批评了一顿,准许邓骘等人的尸骨运回北邙山安葬,邓骘其他叔伯兄弟可以返回京师。
打倒邓氏,这无疑是奶妈和宦官们在政治上的一大胜利,也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这帮人生活奢侈、贪污腐败、干预政事,将朝廷内外搞得乌烟瘴气。
大臣们看在眼里,认为继续放任这帮宦官胡作非为不是个事儿,纷纷上书弹劾,为首的正是位列三公之一的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