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一卷中,我们来到了后刘邦时代。

这一时期,吕后的戏份占据了一大半,儿子做了大汉帝国的新皇帝,自己好不容易从苦难挫折中熬了过来,让她在这权力场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考虑到刘盈只有十六岁,大汉这片锦绣江山,从此由吕后说了算。

要知道,刘邦去世时留下的并非是天下太平的稳固江山,相反只是个勉强压住的火药桶。外面的匈奴正闹得欢,时不时过来打个劫,国内在经历了秦末战争的洗礼后,中原大地几乎是一穷二白。刘邦身为皇帝,居然连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凑不出来,萧何和曹参居然要坐牛车上朝,可想而知民间有多么苦。

这一切,都落到了吕后身上。

历史上对吕后的评价都不高,很多人只知道她手段残忍,却忽视了她的功绩。是她,在刘邦死后,淡定接过了烂摊子,带领着风雨飘摇的汉朝,熬过了开国后最艰难的岁月。

对内,她休养生息,带头倡导节俭风气;对外,她忍辱负重,为汉朝换来数十年和平。作为一位女性政治家,她不输于历史上的任何人!

在这一过程中,吕后不可避免地引入了自己的娘家人,吕氏外戚由此崛起。让人无语的是,这些后辈们能力太差劲,不足以胜任这种高智商费脑筋的工作,也不被刘氏宗亲和功臣集团认可。而大伙儿之所以捏着鼻子勉强承认吕氏集团,不过是在吕后高压之下的暂时妥协而已。

吕后一死,权力的天平再次失衡,功臣集团在经过反复权衡与博弈后,最终选择了毫无根基的代王刘恒。

由此,帝国进入了第二阶段:文景之治。

匈奴人在北方依然闹得很欢,很遗憾,此时的汉帝国依然没有与匈奴一较高下的实力,只能驻守在长城边上,看着匈奴骑兵来去如风,带走汉朝的财富和美女。

景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杀到了甘泉宫,长安城一度危在旦夕。

面对匈奴人的挑衅,汉帝国只能继续忍辱负重。文景两代皇帝,日子过得抠抠缩缩,没有一点帝王气象。

如此一边忍让,一边聚精会神搞建设,到景帝末期,帝国逐渐恢复了元气。仓库里的钱多到数不清,粮仓也堆积满满,甚至有的腐烂不能食用。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终于,在经过文景二帝四十一年的治理后,汉帝国迎来了第一波太平盛世。

在这种韬光养晦中,文景两代皇帝也对帝国的官僚架构进行了调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相权的下移。

汉兴以来,帝国的丞相都是萧何、曹参、陈平之类的能人,文帝继位后,历任丞相要么是质朴少文的军吏,要么是老实人。譬如,申屠嘉这样的“老资格”丞相,在面对汉景帝的宠臣晁错时,竟然毫无办法,在朝政话语权上也完全比不了晁错。

很多人只对武帝时代的金戈铁马、丰功伟绩感兴趣,至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故事,总觉得太过乏味,不够热血,因而选择了忽视。

其实这是不对的。

历史发展有因才有果,若没有文景之治的韬光养晦,哪有武帝的征伐四方?

那些财富、粮食、战马,无不是两代先帝一点一滴攒下来的。

他们是帝国伟业的幕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