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上朝(2)
- 大唐:重生之我在当不良人
- 星家班水门吖
- 1187字
- 2024-04-22 16:42:39
魏征旁边的正是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一说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房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掌管书记。为秦王网罗人才,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其各尽死力。武德九年(626年),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诸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房玄龄为中书令,后封梁国公,又进位司空。贞观十七年(643年),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二十三位功臣图形于凌烟阁。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房玄龄留守京师,总理庶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笃弥留,毅然抗表上谏,言征伐高句丽之得失,哀百姓兵卒之多艰。不久病亡,谥号文昭,追赠太尉,陪葬昭陵。
房玄龄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明显宽松,律条完备;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以及《唐律疏议》奠定了基础;监修国史,主编二十四史之《晋书》;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房玄龄善于用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虽居高官多年,却恪守职责,从不居功自傲。后世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良相的典范,因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故史称“房谋杜断”。李世民曾称赞其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房玄龄旁边的,正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之兄。[63][64][65]
自幼丧父,得到舅父高士廉的抚养,交好李世民。晋阳起兵后,前往投奔李渊,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比部郎中,册封上党县公,成为天策府的重要成员。武德九年(626年),策划和组织“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拜左武候大将军,历任吏部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司空,封赵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贞观十一年(637年),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措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临终时,接受遗命辅佐朝政。唐高宗即位后,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主持修定《唐律疏议》。永徽四年(653年),主审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六年(655年),反对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年),被诬谋反,流放于黔州,自缢而亡,享年六十三岁,安葬于乌江畔令旗山下(今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乌江村)。上元元年(674年),得到平反昭雪,陪葬于昭陵
长孙无忌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不居功自傲,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长孙无忌在唐代法制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受诏与房玄龄颁行的《贞观律》奠定了集中国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律学的一大杰作。其著有《新曲二首》《灞桥待李将军》等。
PS:我先把上朝的大臣,介绍一遍,后面还会有很多人物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