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生生生

不管是学科还是专研铁路的,在如今的大明都离不开蒸汽机。

这一问,刘守谦也没藏着掖着,如今的大明学术界对铁路与蒸汽机的认知可不是什么奇淫巧技,这是国之重器,是一百八十多年前老祖宗传下来的。

读书人可以不参与铁路相关的工作,但不了解这极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可不行。

他一下子把大明目前从事铁路与蒸汽机研究的有名学者,还有一些相关的存世著作的书名讲了出来。

朱康燮不管是要找人还是要看书,都有了路子。

正好来都来了,干脆顺势再听一节历史课。

“请先生继续讲下一节,是我大明当年与英国,啊,从红毛夷手中解救印度的历史对吧。”

而刘守谦闻言只点点头。

作为专职的皇家教师,他之前对这位鲁王的了解也不多,大明下海之前就有百万宗室,下海之后宗室人口初期大规模衰减,这两百年又补了回来。

大明诸藩宗室有资格受封爵位的子弟在十六之后都会被朝廷要求来京师就学,就学三年后才真正有继承或受封爵位的资格。

诸多宗室学子,鲁王在其中并不出彩,诸讲官学子只旁听得他性子有些跳脱。

这些天下来,刘守谦也没搞清楚为啥建武帝特意命他专门跑过来为鲁王讲解历史。

但也只需讲课就好了。

大明与印度之间的纠葛嘛......就是很简单的侵略殖民,只是过程中有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国,荷兰下场与大明在海陆撕咬。

毕竟大明在杀入印度洋之前将这些国度在东方世界的殖民地都啃了下来,眼见大明与当时还算强势的莫卧儿帝国碰上,他们自然得扶持莫卧儿对抗大明。

结果就是大明天神下凡杀入莫卧儿帝国首都拉合尔城,‘救’出了当时的莫卧儿皇帝‘世界征服者·奥朗则布’。

只是在这段历史的开始,有一小段插曲格外吸引人。

1672年,大明策反了吴三桂,73年吴三桂率部起义。

即便已经知道有这么一段,听刘老头一说,朱康燮还是不免眼角一抽,但也不免疑惑,毕竟在他看到的历史文献中,这宰种被那代·福临多方针对打压下提前造反然后闹了一年就被扑灭了。

讲他干啥呢?

“元狩十四年,三桂屡战屡败,不得不率部南逃,世祖派近千船只接引后对其好言宽慰,封其为宿务郡侯,元狩十五年,命三桂往印度平定莫卧儿土军与西夷兵马......”

吴三桂还真就乖乖听话去了印度,然后带领从关宁铁骑变身八旗,再变回关宁铁骑的兵马将印度打穿了。

只是他的履历不好看且实际并不受世祖与大明世俗所喜,所以传的不广,只在官方历史中详细记载。

“受教了。”

朱康燮听完大受震撼。

回去在房里和老婆造娃的时候都差点分心。

鲁王府的头等大事可不能马虎。

慧玉当时就察觉出不对,等结束时俩人汗津津的身子依偎在一起就发问:“老爷可是在想那,那两位的事?您无需忧心,您抓了她们家中父兄只为让他们戒了大烟,是好事,我已去找过她们说明了......”

夫妻一体,丈夫在外做事,藏着掖着的那些她不去碰,但明里疏漏了的,她就有义务去帮衬。

朱康燮闻言即便是不在意那两名女子,看着怀里人儿的小脸,也不免升起丝丝感动。

随即又想到他正忙里忙外,如今做的事规模还小,之后做大了肯定需要更多的亲信,更多与他绑定一体的人四处奔走。

老婆一看也是个能抗事的。

可惜......

朱康燮转眼想到肚子和孩子,完了苦恼的拍拍脑袋。

这王府里的氛围确实令人头疼,怪不得原主要偷跑,早起要熏香,吃饭要吃点利于生育的,睡前喝汤药,回来这些天定期针灸按摩推拿,枕头下床下压着玉啊符纸什么的。

这就算了,床帘中央吊着个小十字架圣像,穿明制皇后袍的圣母像左边搂个耶稣,右边搂的是大明世祖天老二。

老婆也是被生子这俩字给绑住了。

所以。

朱康燮需要更多的亲信。

这也跟生子有关系!

朱康燮算是明白了,生不出娃的家族干不成大事,别说经商读书当兵造反了,就连种地都种不好。

子嗣不丰,依附者不会多也不会太安心,身处高点时传承不稳,没有姻亲拥护,身处低点时没人起家,没有从者助力。

鲁王府嘛......府内仆役亲信随从属官还有门客还是有的。

但在朱康燮看来也就现在勉强够用。

“府内可靠的仆役再抽出十名来,送去军工厂先学习如何组装针发枪,等熟悉制造后就先参与纸包定装弹的生产,老带新知道吧,之后再往厂子里塞人就先让这十人负责培训......这样......诶!养济院!进去看看。”

第二天起来,朱康燮就开始为亲信人力苦恼,脑袋瓜一转,道德底线再降一降,正好又路过养济院,奔着就去了。

之前还为老福找童工来做高危工作而亏心,现在一想,童工好啊,大英帝国用了都说好,孤儿院找来的就更好了。

易控制可塑性强,现在拉去当工人,能从小用到大。

稍微对这些孤儿好一点,这不得对王府感恩戴德。

朱康燮想着摸一把心口,没摸出什么异常,安心的踏进了养济院,对着里面指指点点:“这地方不是很行啊,你看这些孩子......孩子呢?”

管事的赶紧解释,实在是这位主子来的太突然了,之前还有人来提前报信让他们提前安排:“院内居住的老小如今正做杂活,快!快去叫人出来!”

养济院不可能把老弱病残就单纯养着,只要能动的,就给安排个活计,有一只手做一只手的活,就算只有脚,也能挂着篮子在胸口去做个索唤,也就是送外卖。

这养济院里才六岁的孩子也在做工,编制些竹木小玩具或是在旁边帮手,挣几个钱能从院里管事的这里换些糖,攒久一点能买新鞋新衣服之类。

看着这些小娃娃涌出来乖巧列队的样子,朱康燮打算先做点好事:“以后每月多给院里拨一百钱,再把边上的院子也买下腾出来划入养济院,这边专供老病残,孤儿孩童就住到新院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