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陈浩与陈志朋到养殖基地视察工程,甘子健问:“干爷,有没有时间喝酒?”
陈浩说:“天气炎热,可以喝两杯啤酒。”
“好,我准备去。”甘子健高兴地说。
基地工房里,安雅红围着围裙切羊肉,甘子健在生炭火准备烤肉串,躺在摇篮里的甘雨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甘子健把堂哥甘子华叫来陪陈浩他们喝酒,甘子华说:“不喝点白的不过瘾。”
安雅红说:“哥,这里有干爷给的‘玉洞梁’酒,让甘子健拿给你们喝。”
甘子健拿出酒后,陈浩说:“这酒是我在吴村一个山洞酿造的,属于‘内供酒’暂不对外销售,配以古法工艺酿制,酒质卓越,秉承古法工艺酿制,独创白酒桑拿醇化老熟法,赋予了玉洞梁酒难醉易醒的将抗品质,酱香突出,口感饱满、细腻、诸味协调,回味悠长。”
甘子华尝后说:“陈总,这酒比我们的‘红高粱’好喝。”
陈浩说:“好喝就多喝,这酒在山洞存了几十万斤。”
陈浩他们边烤串边喝酒,不觉一坛酒见底,陈浩看着空空的烟盒笑着说:“没有军火了。”
甘子健不好意思地拿出自己平时抽的烟,尴尬地说:“干爷,抽这个吧。”
陈志朋勉强抽了两口后说:“让无人机送烟来。”
“行。”陈浩说。
不久送来两条烟,甘子健问陈浩:“干爷,eVTOL和无人机有什么区别?”
陈浩说:“eVTOL和无人机各有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eVTOL更侧重于载人飞行和城市空中交通领域,而无人机则在广泛的行业应用中展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
首先,eVTOL和无人机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载人。
eVTOL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主要是为了载人设计的,尽管有些企业提出了先载物再载人的发展路线,但载人仍然是其核心用途。相比之下,无人机主要是为了执行各种任务而设计的,包括但不限于航拍、农业、植保、快递运输、灾难救援等,这些应用场景使得无人机在特定领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次,eVTOL和无人机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
eVTOL采用电力驱动,具有垂直起降的能力,无需跑道,这使得它在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而无人机则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进行操作,其技术成熟度已经较高,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等。
此外,eVTOL和无人机在技术挑战和市场定位上也有所不同。
eVTOL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全面商业化方面仍需解决安全性、噪音管理、空域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挑战。而无人机技术较为成熟,已有多个市场验证的用例和商业模型,且相关法规和标准也在逐步建立。”
“陈总,无人机如何成为救援行动中的超级英雄?”甘子华问陈浩。
陈浩说:“无人机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紧急救援领域,无人机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救援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们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还极大地扩展了救援的覆盖范围和可能性,为无数生命带来了希望之光。
无人机可以迅速部署,对受灾区域进行快速侦察,为救援团队提供第一手的灾情信息。与传统的救援手段相比,无人机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偏远或难以到达的地区,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利用热成像或红外摄像头,无人机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内搜索失踪人员,尤其是在森林火灾、地震等灾难中,无人机的搜索能力可以大大提高生存者的发现率。
对于一些难以到达或极端恶劣的救援环境,如高山、峡谷、洪水灾区等,传统救援手段往往难以施展。而无人机则能够轻松飞越这些障碍,将物资、药品等急需品直接送达被困人员手中,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援助。
在某些情况下,无人机可以携带小型救生设备或医疗物资,直接投送到受灾者手中。这种点对点的物资投送方式,可以为偏远地区的受灾者提供及时的援助。在一些高风险的救援环境中,如地震后的废墟、火灾现场等,救援人员面临极大的生命威胁。而无人机则可以在这些环境中代替人力进行勘查和搜救工作,有效降低了救援人员的安全风险。”
“为什么科技越发达,我们反而越累?”甘子华又问陈浩。
陈浩说:“我们摆脱了低效,却迎来了更为忙碌的生活。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我们再也看不到秤匠、接线员、放映员和公交车售票员等人员。但当我们再也不用受困于那些繁琐、低效的基础工作,在各种高楼大厦里穿梭的我们,却变成了新时代的‘工蚁。
比如,互联网发明之前,整理一份纸质文档可能需要整整一天,现在整理电子文档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快捷操作。但多余的时间,要用来完成更多别的工作。以前的白领只需要学会使用打字机,现在的白领最起码要学会做PPT、表格、写文档,还需要掌握各种快捷操作。
我们并没有因为学会了使用电脑、几十几百倍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变得轻松。科技让所有事情的门槛都变得更低,完成速度变得更快,但一个人需要完成的事情却变多了。因为,人疲惫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科技,而是科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竞争。也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的人们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竞争。
以前大家的竞争对手只存在于现实的课堂、职场和交友圈,现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同龄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个人,而是存在于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行各业都充满了不同形式的竞争。
社会竞争的逻辑,就是必须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源,以维持竞争力。也许本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付出两倍的努力,但是为了和别人竞争,你必须投入三倍甚至四倍的努力,来维持竞争力。
现如今社会的范式转变速度每十年翻一番,就是说20年后社会变化的速度将是现在的4倍,我们每个人都得付出4倍以上的努力,才能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1935年,世界前500强企业的寿命有90年,但是2010年,前五百强企业的寿命只剩下14年,几乎缩短了7倍。
人这一生,永远都在赛跑。和既定的生长轨迹赛跑,和同龄人赛跑,和机器赛跑,再到和整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赛跑。决定这种加速和内卷的,真的是科技吗?真正选择了倍速、选择了内卷的,其实是人。
前段时间,勤劳的中国人工作时长统计数据出炉,每周工作时长达49个小时。
大多数人并不想这么卷,但每个人都只是社会上的一个齿轮,在机器的裹挟下,人们只能转得越来越快。也许是时候缓一缓了。在最近的高层会议上,已经明确提出了,各行各业要反内卷,防止恶性竞争。当每个人都少卷一点,整个社会,才能重归‘正常’。”
“但是我们只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智能养殖场工地上的工人们,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他们这是无奈、也是奉献。”陈志朋说。
“陈经理,什么是智能养殖场?”甘子健问陈志朋。
陈志朋说:“现在的‘智能养殖场’是利用先进技术和数据分析来改善养殖业的场所,它整合了传感器、物联网设备和数据处理系统,用于监测和管理养殖环境,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动物健康。这种技术运用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产量,同时减少环境影响和资源浪费。智能养殖场通常采用自动化系统来控制饲料投放、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并通过数据分析提供预测性的指导,帮助农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智能养殖场中,各种传感器被广泛应用,如温度传感器监测动物舒适度,水质传感器用于监测饮用水质量,空气质量传感器保证动物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这些传感器通过物联网连接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智能投喂系统根据动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自动投放精确的饲料量,减少过度投喂和浪费。同时环境控制与优化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因素的调节。
传感器和其他设备收集的大量数据,包括动物的活动模式、饮食习惯、疾病迹象以及养殖环境的变化,经过处理和分析后,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帮助农民做出精准的决策。
如基于射频识别R标签或面部识别的系统,帮助农民识别和追踪每个动物个体,监测其生长情况与健康状况及个体行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和产品溯源,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关键信息,确保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
通过这些科学技术的应用,智能养殖场能够实现数字化、规范化的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养殖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养殖管理作业上,大大减少了人力在养殖管理中的作用,将环境监测、环境调节、喂料喂水等具有一定重复性的操作,交给智慧养殖管理系统来进行。人工只需在接收到系统推送的报警信息之后,进行人工介入排除异常,快速响应,解决通风机、喂料机等故障,保障养殖管理工作的顺畅。”
“咱们的大楼能够养多少猪?”有自己又问陈志朋。
陈志朋说:“我们的立体养殖场的生猪容量,每层可以达到2万头,是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现代化养殖企业。养殖场从选育、饲养、屠宰、加工到销售等环节都实现了全链条管理,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采用的是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包括自动化喂养系统、智能化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立体养殖场还注重环保,采用了生物有机肥料和循环利用的水处理系统,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楼房养猪的利与弊是什么?”甘子健再问陈志朋。
陈志朋说:“楼房养猪作为一种现代养殖模式,其优势和不足都需要我们客观分析。
通过多层建筑的设计,楼房养猪可以有效减少对土地的占用,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这种模式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楼房养猪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减少外界生物入侵,易于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如人员进出管控、物资消毒等,从而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
楼房养猪便于安装现代化的环境控制设备,如通风、温度湿度控制系统,能够为猪只提供更舒适的生长环境。楼房养猪易于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自动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力。
相较于传统平层养猪,楼房养猪在建设初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包括加固建筑结构、安装专用设施等。楼房养猪对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更高,特别是生物安全防控、环境控制等方面,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维护管理。
由于楼房养猪相对较新颖,相关的硬件配套设施仍在不断摸索和完善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而在一些地区,楼房养猪可能受到城市规划、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限制。
总的来说,楼房养猪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在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生物安全防控能力等方面,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如高成本、技术要求高、法律法规限制等。因此,是否采取楼房养猪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大楼养猪配套什么?”养殖问陈志朋。
陈志朋说:“大楼‘立体养猪’配套设施包括畜禽粪便、污水与雨水分流设施、畜禽粪便、污水的贮存设施、粪污厌氧消化和堆沤、有机肥加工、制取沼气、沼渣沼液分离和输送、污水处理、畜禽尸体处理等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
这些设施的配备旨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确保养殖场的环保要求得到满足。此外,大楼养猪还配备了中央控制室、监控系统、智能饲喂系统、自动清洗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臭氧除臭系统、运动场、音乐系统等,实现了养猪的全程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养殖效率,减少了饲料浪费,提升了猪的健康水平,增加了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陈浩说:“楼房养猪或将成为‘新宠’,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节约土地,符合环保要求,使用高度自动机械可以极大降低饲养人工成本。
建一个万头规模猪场,即24头基本公猪,600头基本母猪,每年提供万头左右仔猪或肉猪。
按传统方式建需要4.67公顷用地,按国产型工厂化养猪也需要2.0公顷用地;而搞楼房养猪,只需要0.7公顷用地,节省用地60%左右。
人工清粪、控制冲水,在楼内管道行程短,及时排放,与过滤池、沉降池、鱼池、稻田等有机结合起来,就可建成一个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生态养殖场。
在夏季,门窗全开,高层通风、透光,空气清新、凉爽。在北方,冬季门窗封闭、薄膜扣严,及时清粪并控制冲水,顶棚防寒,加强保暖,比不采暖平房要好很多。
猪舍内安装粪尿分离的排尿专用管和排粪专用管,可以使源头的粪尿自动分离。还安装机械自动刮粪设备,运用机械来自动清粪,减少人工的劳动力。
让一个饲养员养10000头猪成为可能,目前楼层式猪舍建造了肥育舍、妊娠舍、分娩舍、仔猪保育舍等,满足各类猪群的饲养需求。而且使用机械化模式饲养,可以自动喂料、粪尿自动分离、自动清粪、自动温控、自动通风,使一个饲养员可以养一万头猪的高效率。
但对于高楼养猪,也有很多行业专家不看好,多名实力派实践派养猪专家在公开场合提到,国内不适合楼房养猪。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痛点:
一、创新有限,节省成本能力有限
目前业内的某些楼房养猪只是简单的平面单层养殖模式的叠加,并无根本性创新,虽然能够节省土地,但是土建和运营维护成本高、消毒防疫难、污染感染重等问题还是很突出,在猪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发展楼房养猪似乎并不合时宜。
而且楼房养猪改变了原来土地性质,以后土地复垦以及用途变更面临极大障碍,养殖主体应该根据自身实力和当地实际具体情况考虑建设高楼养猪,而不是盲目跟风。
二、设计混乱,生物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大多数的已建的养猪楼房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设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简单的平面单层模式叠加;人、猪、物料进出系统共用混乱,易出现交叉感染;猪群养殖密度大,舍内空气环境脏乱,猪群易感染呼吸道类疾病;粪污以及病死猪处理系统不配套;舍内未配备空气除臭系统,高楼养殖猪场的臭味传播更远,易引发环保纠纷等。
三、没有统一规划,后期跟进标准化难
当下,业内楼房养猪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模式,有的猪场建3层、4层5层,有的猪场建8层、10层甚至更高,普遍反应是相同规模量的猪群,楼层建得越低土建投资总成本越高,而楼层越高,总体土建成本反而偏低。但由于没有标准模式,大部分猪场建土建投资浪费严重,而且不便管理,运营效果不佳。
四、楼房养猪技术管理成新痛点,人才补给不到位
从设计理念上,采用楼房养猪对现代化技术配套要求更高,生物安全管理要求更严。实际操作中猪场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猪场技术及生产管理人员都应该接受新型养殖模式的系统化培训,从而实现‘高安全、高效率’养猪生产。”
陈志朋说:“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段探索的路程要走,不得不说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颇具勇气及远见的。楼房养猪作为近两年刚刚热起来的新兴事物,其建设、工艺的设计还不算成熟,对于自动化程度提升与成本控制的矛盾,环境通风与疾病防控的矛盾,生产设施用地与附属配套设施用地所占比例的矛盾等,还需分别进行更为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