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近年来,冀宁县围绕地貌特点,打造“沟域经济示范带”,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土绿化、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探索出了一条山区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生态筑底,文化铸魂。发展沟域经济,绿色生态是底色。守住沟域的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了最好的资源。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沟域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在沟域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冀宁县一以贯之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山区生态承载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保护森林植被,保护河湖湿地,发展绿色产业,真正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青山绿水、悠悠乡愁带动沟域整体升值。

在冀宁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已成为最常见的山村常态。

五月的云仙山,芳草鲜美,景色秀美。推山造田项目完成工程造林300多亩。生态园建设因地制宜,山顶栽植大叶女贞、油松和侧柏等常绿树种,山腰及山底栽植五角枫、黄栌等红叶树种,山脊间点缀白蜡等黄叶树种和山桃等花木树种,山下坡耕地围绕特色采摘做文章。

冀宁文化厚重,每一寸土地都有讲不完的故事。不仅孕育了“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还散落着数不尽的非遗项目、历史遗存、传统村落。这些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财富。

仙居村这里山川秀美,植被茂盛,空气清新,有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群,保持着冀北农村的古朴民风,是“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仙居村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创新方法、开拓思路,打造“写生基地”、“婚纱摄影基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鼓励农户办农家乐,建立生态、立体、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吴慧敏说:“下一步,会继续挖掘‘仙居’民俗文化,加快乡村旅游和农业深入融合,发展农旅观光产业,以旅游扶贫促进乡村发展新业态。”

在村里,一座座传统建筑修旧如旧,一项项非遗展示唤醒记忆,一道道传统小吃勾起舌尖上的味蕾,置身其中,触摸老物件、回味旧时光,感受到的不仅是淳朴自然的乡土风貌,更是沁人心脾的灵魂故乡。

深入挖掘冀宁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好固态、传承好活态、发展好业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乡愁博物馆、民俗馆、家风家训馆,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延续了乡村文化根脉,也让文明新风春风化雨、根植民心。

沟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于以人为本、惠及民生。从“过年都舍不得买新衣服”到现在一年四五万元的收入的吴建新,做梦也没想到才年多的时间,自己家能够从土坯房到三层小楼,不出山也能赚到钱,这放在过去谁敢信呀!。

过去,这里几乎没有什么致富产业,“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去了不想回来”,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村委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一方面发展果树、油葵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将农业与文化、体育、养生等元素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穷山沟旧貌换新颜。

吴建新种了百余棵山茱萸树和一亩多黑药、天麻等中药材,还将自家小楼打造成家庭宾馆,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如织,家里人都忙不过来生活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阔的沟域大多属于脱贫攻坚主战场,让山区的群众共享发展喜人成果,是各地培育沟域经济的初衷,也是评判发展成效的标尺。要把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农民在沟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托举起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吴慧敏说:“以前是一个山沟一片穷,现在是一尺山沟一尺金。”

说起仙居村的变化,上村的贫困户王小霞很激动。在她的记忆里,自己因山沟而贫,山沟也因贫穷而“落寞”。现在村里大力提倡发展沟域经济,仙居梨主题公园、云仙山肉牛养殖基地、三合休闲农业园等农业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云仙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王小霞原是小集村的贫困户,现在在嘉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肉牛养殖基地打工。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牛添加饲料,一天也就干四五个小时,工作不累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每个月能有两千元收入。除了工资,在肉牛养殖基地的带动下,通过分红等方式每年收入达到两万元,不但摆脱了贫困,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据悉,云仙山肉牛养殖基地所在的沟域经济带,是冀宁县重点培育打造的沟域经济之一,位于会仙居村,沟域长度三公里,包括云仙山肉牛养殖基地、嘉仙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仙居种植专业合作社万亩贡梨等。据了解,沟域内综合产值达一亿元,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沟域经济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

陈浩说:“要突出富民增收。发展沟域经济,根本目的是带动农民参与,让农民收益。

要始终把农民参与、农民受益作为发展沟域经济的出发点,通过完善参与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让沟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让群众更多分享发展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负“青山”,方得“金山”。沟流金、谷淌银、湾聚财、川招宝······沟域经济不仅让农业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家园美起来,更为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特色发展新路。

三月的云仙山,草长莺飞、春意正浓。在仙居村的仙牧粮草种养循环产业基地,草青牛肥、人多羊美的景象形成了一道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嘉仙公司野生选育嫁接组培的“高秆草和大叶草”,成功培育出了抗旱、抗涝、抗冻、抗病虫害的仙牧粮草。

仙牧粮草大面积投产后,又养殖了常年存栏上千头西门塔尔和夏洛莱世界一流品种的肉牛,所有肉牛都饲喂自己培育种植的仙牧粮草。专家们对仙牧粮草及仙牧粮草养殖的牛肉各项指标做了检测,营养成分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陈浩满是自豪地说:“我们从种植到以草饲养‘畜、禽、鱼’等多种动物,到粪水还田养草、粪料养蚯蚓,再到近千平方米的高品质金牧粮草生态牛肉体验店,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及从田间到餐桌的特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嘉仙公司在云仙山区内一是不断开拓荒山荒地扩大种植面积,力争达到上万亩规模;二是依托园区不断发展循环种养殖、产品深加工;三是组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康养基地、牧草研发基地、综合服务区等功能配套项目,并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冀北首屈一指的仙牧粮草生态食材公园。

云仙山万亩园区将以农民参与和受益为核心,以公司、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为主要载体,采用“政府+助村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示范基地+生产基地”的模式进行发展。

随着金牧粮草在XZ、XJ、内蒙古、宁夏等地开展荒漠化沙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河滩湿地治理、矿山修复等成功实践,金牧粮草已陆续落户BJ延庆,四川巴中、阆中、泸州、雅安,XZ曲水、山南、日喀则,XJ库尔勒、喀什,以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等

在陈浩的带领下,公司完成了年产值上亿元的目标效益,实现了乡村有产业、农民有工打的村美民富梦想。

吴慧敏对视察干部说:“仙牧粮草丰收的时候,工人每天能割1吨草,能得到160元的工资,每月在仙牧粮草基地务工能收入三四千元。

嘉禾助村爱心驿站以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标杆为目标,扎根田间地头,用一根草实现了农民、返乡大学生、返乡创业者、退役军人再就业和增收致富。随着仙牧粮草产业的不断壮大,先后实现了两百人次就业,为乡村振兴产业树立了行业标杆。”

陈浩说:“我们的‘初心’是爱农村、爱农民,跟党走,积极承担产业巩固脱贫攻坚不返贫,带动乡村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

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仙居爱心驿站举办“关爱老兵、致敬军人”活动,捐赠价值百万元的仙牧粮草种苗,鼓励退役军人创业,发展种养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另以助村扶贫为使命,持续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以及退役军人、残疾人等捐赠三千万元。

创业难,助村前进的路上总是荆刺相伴,但是有着人大代表身份的陈浩,希望团结更多志同道合的人,积极投身到“森林粮库”建设中,做强饲草种养循环产业链,“以农为尊、以地为本”,助推乡村振兴,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陈浩用巧招养黄牛,一头12万元,他做到年收益3900万,使仙居村民们人均分红两万元。

仙居村上了轨道,仙女河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蜕变,成为云仙山的一张新名片。助村驿站已经全线启动“点靓仙女河”行动,正加快规划建设1.8公里游船线路、2.6公里骑行道和两公里滨水步道,沿河开辟桨板、皮划艇、嬉水区等多样场地,为人们提供集亲水体验、娱乐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城市活力开放空间,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景观面貌。

清晨的阳光洒在仙女河上,波光粼粼。这里作为凉水河段的起点,已经初现“仙境”的雏形,沿岸的绿化带郁郁葱葱,与沿河风景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情。

陈浩对吴慧敏说:“未来这里将成为集‘山、水、林、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

仙女峰下水潺潺,古韵今风两相伴。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河水悠悠,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记者注意到,沿岸的景观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亲水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一应俱全,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绝佳场所。

继续向东行进,浣仙洞里繁华景,碧水东流映朝霞。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里曾是女眷隐秘的沐浴地,如今转型为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区域。河水在这里穿洞而过,为仙女河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柔美

河面上不时有水鸟掠过,岸边绿树成荫,人们或悠闲散步,或驻足观赏,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河水悠悠,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仿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河道改造工程,更是一次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提升,仙女河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云仙山的一张亮丽名片。”

吴慧敏问陈浩:“陈总,吴家大院如何改造?”

陈浩说:“作为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重要节点,以‘轻介入’改旧如旧,重点是消除安全隐患,重新打造田园绿道、游客中心、入口景观门、七彩菜园、花坊民宿、吴家美食院子、景观湿地公园、九尺文化墙、十里仙香沙锅等特色项目,融合文化、餐饮、旅游等多种产业。带动了更多人返乡就业,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让仙居乡村振兴模式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

吴慧敏说:“吴家大院修建于明末清初,一共有9座院落,房间108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自己的防御体系。整个大院的建筑特征是:依地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它与其他大院有明显的不同,全部是二层的石基夯土结构的楼房,而且各座院落座座相连,防御性能非常好,布局讲究,错落有致,在二层房间里有相连的通道,可以任意进入任何的一座院落。

青石灰瓦的四合院、棋盘院鳞次栉比,座座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更让人迷惑的是8条胡同、8个圈门、8条丁字街的街道,外地人在屋内穿行或在街道上行走,就如困在八卦阵中一样茫然。在这样一座古堡,若有外敌侵犯,无论是打阵地战、防御战、阻击战、城防战,都可给予对方毁灭性的打击。

全村古院建筑群落,自然形成了防御网络体系。整个村落结构酷似信息战、地道战、城防战的城防工事。观察哨、瞭望口,进可攻,退可守,能打能藏,相互支援,信息畅通,传递自如。遇到紧急情况可迅速从暗道、屋内、房顶以及像迷宫一样的街道撤离或转移,形成坚不可摧的防御堡垒。

同时,各院都体现了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集古代传统民居、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于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堪称一绝。

大院的外厢院正房大厅,外有四柱挑飞檐,内有四柱顶六梁的建筑结构只是它的外表,而不为人知的是它的地下秘密防御地堡,地上地下城防一体,可称为一个十足的作战指挥部。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实属罕见。

院落格局是典型的冀北四合院,正房之外的三面,都是厢房,供吴家人居住。整个院落都是前出廊后出厦,而屋脊上的飞檐又是冀北建筑的特征。每间房子门口都有两根粗大的原木门框,连原木底部的柱础上,都雕刻着花纹。窗户上的窗花,都是手工雕刻而成。”

陈浩说:“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我们应该开展‘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的修复工程,规划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体现差异化发展,保护修复一批生态本地优、院落形态好、特色鲜明的林盘。

冀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承着冀北地区的古风、古韵和古貌,林盘作为一种冀北地区由来已久的居住空间形态,融合了本地气候特征、人文特质以及居住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元素。在规划设计中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多的使用乡土自然的木、石、泥等,与自然环境相映成趣,要按照‘整田、理水、护林、改院、兴业’思路充分融入‘绿道+林盘’发展理念成为共识。

‘北戴云,南云仙’的格局已经形成,项目依托成熟的产业优势,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体现差异化发展,修复保护一批生态本底优、院落形态好、特色鲜明的林盘,使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体现冀北特色,体现冀宁水平。规划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积累经验,在‘人居环境整治’主题上为乡村建设提供指导借鉴意义。

针对‘吴家院子’的村庄特点,为了构建具有独特性差异化乡村振兴样板,以‘一环两心三片区’为空间结构,一环为田园绿道产业景观带,两心为吴家院子综合接待核心、七彩园景观吸引核心,三片区为入口综合服务区、七彩园产业区、田园研学旅游区。

三体共建指村委、驿站、农户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村委搭建平台,农户经济发挥主体作用,驿站投资市场化运作,突出示范作用,体现创新亮点。通过将村民留在乡村,就地改造,重点提升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旅游化、田园景观化、村民服务化,形成村民与游客之间深度融合发展的居游共享生活空间。

这里的每一处改造,都体现着返璞归真的理念,其实是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再生。这正是吴家院子林盘的打造原则。这里的林盘既有生态属性,也实现了园林式绿化,同时又有经济属性,吸引了大量的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