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霞与阿兰二人,在参观完西、北、东三面的庄园和农场以及牧场以后,在德吉梅朵场长的陪同下登上“南天门”,这个巨大的天门建造在两座石峰之间,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
“南天门”城楼高大,是扎尕城的一处重要地标。它既是扎尕历史的见证,又是游客了解这座石头城的最好去处。夏季,南天门城楼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底蕴,给游人留下了一幅绝美的长城美景。
南门城楼是扎尕“石头城”墙的一部分,城墙上的风景特别迷人。高大雄伟的石头城墙,在夏日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雄伟。漫步于城墙之上,既可领略这座石城的历史沧桑,又可领略其强大的军事防卫力量。
站在南天门上,可以很好地观赏扎尕城的街道、建筑及周边的自然风光。日出日落,石头城墙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拍下动人的风光照,将夏日之旅定格为美好的回忆。南门城楼附近有一条城墙步道,非常适合游客休闲散步。步行道沿古城墙延伸,游客可近距离欣赏城墙的细部构造。夏天,人行道上绿树成荫,走起来很舒服。
德吉梅朵将向李凤霞介绍石头城的历史背景,以及它所起到的防御作用,使参观者对这座古老建筑的历史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另外,一些古代兵器、防具也会在城内展出,为游客增添趣味。
在南天门楼附近,有很多小商店,卖各种各样的纪念品,比如手工艺品,古城墙。此外,这里也有特色小吃,游客可以一边吃着地道的扎尕美食,一边品尝着甘南的传统小吃。
德吉梅朵说:“”尽管夏天的‘南天门’很吸引人,但是为了保证安全与舒适,还是要注意防晒和保湿以及适当的休息时间。
由于夏季太阳最强,前往南门城堡的游客需注意防晒。建议涂防晒霜,戴帽子,太阳眼镜来保护皮肤。另外,随身携带一瓶水来补充体内的水份,避免在炎热的天气里脱水。
在游览石头长城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的休息,避免长时间的曝晒。南天门的城楼上,有一处休憩之地,供游人暂歇,以解疲劳。另外,为了避开正午的高温,最好选择适当的游览时间,比如早上或者晚上。
因石头城部分地区为斜坡地带,请游客注意安全。在景区游览时,要注意沿途的交通标志,避免走入危险地带,以免发生危险。”
“建造这个南天门用了多长时间?”李凤霞问德吉梅朵。
德吉梅朵说:“在老城门的基础上,断断续续用了三年时间建造完成。”
李凤霞说:“正门阔三丈有余,左右侧门各阔约两丈,城门洞进深三丈六尺,不简单。”
德吉梅朵说:“相传当年1000多马匪与散兵游勇共计扎尕城,他们经年不克,但是周围的村寨没有逃过被洗劫的命运,后来城里躲避匪患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候近两千人,建国后外来人口各自回归故土。”
“城里的汉族人是怎么来这里的?”李凤霞又问德吉梅朵。
德吉梅朵说:“他们大部分是嘉禾甘南‘兄弟公司’的员工和家属,极少数人是建国前定居城里的医士或工匠的后人,他们已经与我们融合在一起,至少有一半我们藏族血统。”
“这个大弓是干什么的?”阿兰指着城头上的躺着的巨弓问德吉梅朵。
德吉梅朵说:“这叫‘床弩’,是仿制的,原件已经损坏,残骸在地下的博物馆里。”
李凤霞说:“阿兰,‘床弩’中国古代一种威力较大的弩,一种可发射大量弓箭的战车。将一张或几张弓安装在床架上,以绞动其后部的轮轴张弓装箭,待机发射。多弓床弩可用多人绞轴,用几张弓的合力发箭,其弹射力远远超过单人使用的擘张、蹶张或腰引弩。
床弩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由绞盘上线,射程较远,但是精准度不佳,一般采用大规模齐射的战术。床弩大规模普及使用是在汉朝。
在一次战争中,陈球曾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这种大弩仅用手擘、足踏之力难以张开,故应是床弩。上个世纪在JS省NJ市秦淮河出土一件南朝时的大型铜弩机,长39厘米,宽9.2厘米,通高30厘米。复原后弩臂长当在2米以上,无疑也属于床弩一类。当时北朝也使用床弩,北魏文成帝时,源贺都督三道诸军屯守漠南,城置万人,给强弩十二床。唐朝杜佑撰《通典》中将这种弩称作‘车弩’,宋朝以后则通称‘床弩’。床弩在宋朝得到较大的发展。
《武经总要》所载床弩,种类很多。多弓床弩张弦时绞轴的人数,小型的用七八个人;大型的八牛弩,需用100人以上。瞄准和以锤击牙发射都有专人司其事。所用箭以木为杆,铁片为翎,号称一枪三剑箭。这种箭实际上是一支带翎的‘矛枪’,破坏力很强。床弩又可射出‘踏橛箭’,使之成排地钉在夯土城墙上,攻城者可借以攀缘登城。床弩还可以在弦上装兜,每兜盛箭数十支,同时射出,称做寒鸦箭。床弩的射程可达570米,是中国古代弩类武器中射得最远的。
据宋朝张表臣撰《珊瑚钩诗话》记载,床弩在景德元年的澶渊之战中曾发挥过很大作用。但床弩构造笨重,机动性较差。随着火器的发展,床弩逐渐被废置不用。”
“姑姑,这个床弩能不能发射?”阿兰问李凤霞。
李凤霞说:“得问一问陈志坤。”
陈志坤接到李凤霞的电话,带着三支巨箭,牵着两只羊来。
“虽然你在南疆射过箭,但是这个东西你玩不了。”陈志坤对阿兰说。
德吉梅朵把l两只羊牵到城外300米无人空旷地带,让羊自由采食青草,随后回到城头上。
陈志坤绞弩搭箭后对阿兰说:“不要眨眼。”
话音刚落,300米外的一只山羊应声倒地毙命。陈志坤又装好箭,让阿兰发射箭矢猎羊,阿兰瞄准后颤颤巍巍发箭,另一只羊也被结束了生命。
篝火晚会上两只烤羊被工人们分而食之,阿兰在户外露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露营地设有帐篷、睡袋等设施,同时提供烧烤设备、公共浴室和厕所等便利设施。游客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放松身心,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在扎尕村待了两个多月,陈浩踏上去晋丘县红石乡红河村路。穿过蜿蜒却平坦的山路,石墙青瓦的乡间别墅出现在眼前,暖暖的阳光照在一张张笑脸上,村子里处处闪耀着幸福的光芒······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乡土记忆,千百年过去,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恬淡乡村生活,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仍旧是一种精神归宿。虽是深冬时节,红河村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013年,穷得叮当响的红石乡上、下红河村均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
“破房、陋锅、烟灶火”是当时村里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农民人均年收入多年来始终在两千元左右徘徊,即使在乡里也只能排到中下水平。
回忆起当初,村支书宋丽艳阵阵感慨地说:“过去我们村的年轻人结婚是个‘老大难’问题,女孩子都想远嫁外村,男孩子找对象都不敢提自己是红河村人,一说肯定吹灯散伙,红河在晋丘县真是穷出了名。”
2013年,嘉禾助村爱心驿站通过对红河村27平方公里区域的道路、农田、村庄等进行景观化改造,打造出以度假养生、田园休闲、山地运动为核心功能的山水田园度假区,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穷山沟蜕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庄,为绿水青山生态价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经济价值寻找到一条现实路径。
韩雪经过多方调研和科学论证,将上、下红河两个村合并,成立了“红河社区”,按照中国规划研究院和嘉禾设计事务所编制的红河希望社区建设规划,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尝试。助村驿站决定率先探索一种联合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公司“三位一体”的有机农业扶贫模式。上、下红河村位于晋丘县南部山区,山好、水好、空气好,气候环境适宜,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3年11月,在红河社区建设过程中,上、下红河两个村庄联合成立了全体村民参加的农业合作社,又与帮扶企业组建了红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坚持“农户承包经营权不变、承包面积和承包期不变、国家对农户补偿利益不变”的前提下,红河社区实行土地全流转政策。此外有机种植、养殖等项目盈利后合作社可获得三分之一的分红,企业用工也要优先使用两个村庄的村民。
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红河社区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村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以及助村企业盈余分红收入,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3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6万元。
除了有机农业,好河社区还规划了旅游、就地城镇化、三产融合等项目。政府与驿站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嘉禾投入资金,铺设天然气管道,整修田间道路,新建新型农居百套作为村民安置房,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民脱贫致富。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让“红河之路”成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靠基础。
如今,红河旅游接待中心、希望餐厅、民俗博物馆和有机农产品展示中心,已经素食建成并投入使用;“梦幽谷”和“冰雪缘”等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亲水鱼庄、康养中心、听溪谷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建设。
每到节假日,周边县城乃至大同、河北、BJ、天津等地的游客便慕名来到红河社区,品尝有机乌鸡蛋、大青背山羊肉、有机蔬菜,呼吸山里的纯净空气,享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村民不出家门就挣上了住宿、餐饮钱。
数载磨励,终结硕果。红河,这个隐在深山人未识的昔日荒村穷壤,一举蜕变成了钟灵毓秀的有机生态村,书写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传奇。
今年12月6日,第五届红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如约而至。围绕“全域有机农业与县域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共话有机农业发展,共商乡村振兴大计。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有机农业、生态环境知名专家学者再次相聚红河,
多年来,伴随着红河论坛的一次次成功举办,晋丘县有机农业也一步步发展壮大。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晋丘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围绕倡导有机健康生活、建设新型有机社区、带动就地城镇化,突出试点示范,体现综合配套改革,闯出了一条以良好生态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撑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激活了县域生态潜能和农村沉睡资源,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致富通道。
红河的示范效应是激动人心的,如何避免复制红河发展模式时出现同质化、碎片化的现象呢?
晋丘县在村庄建设中推行了设计师驻村服务工作制度,以每年一届的“红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为平台,邀请日本、瑞典、德国等国外专家学者和中国台湾地区设计团队、本土设计单位共同研讨,因地制宜编制设计方案。
为避免千村一面,设计师们深入研究村庄的肌理和文化内涵,坚持好房不拆、好景不毁、好料不弃,从各村传统的建筑、道路、围墙栏杆、农田、农具等实物中,提取主要乡土元素融入设计中,把秀美的风光、独特的文化、红色的印迹融入建筑风貌,打造具有晋丘特色的大美乡村风貌。
《桃花源记》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当游客从800多米长、仅容一车通过的红花岭隧洞中穿出,看到眼前的云岩泉涧、溪水人家,很难不想到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这里是晋丘县红石红河村,因桃花满坡染红河水得名,是典型的交通闭塞之地。
2017年10月,红河景区以“世外桃源、红河人家”为主题,打造民俗特色村,修建了凉亭、景观坝、长廊、软桥、农家采摘园、石头栈道、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设施,形成了生态采摘、乡村慢生活体验、旅游活动、度假休闲4个旅游板块。
村民们高兴地说:“过去是守着好风景过着穷光景,现在好风景就是我们的钱袋子。”
阿兰开着房车“挤过”红花岭隧洞,莽莽太行之中,红河蜿蜒流过。
在峡谷末端,以“回归田园、融入生态”为主题,以山水景观做舞台,通过山风、水赋、织韵、耕曲、荷趣、泉之梦等章节充分展现当地的农耕文化,展示劳动人民创建美好家园的动人场景,两个月游客超过五万多人次。欣赏荷花、快乐采摘、体验农家生活、观看实景演出。随着村里可体验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来自河北、天津、内蒙古等地的游客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古色古香的砖混结构二层楼,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窗户,汉白玉跨河桥,红河岸边彩旗迎风招展,游客络绎不绝······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借势“有机农业+生态建设+乡村旅游+N”的发展基础,如今的红河社区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多年前,对于红河村的普通农家来说,“有机”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如今即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也会自豪地逢人便夸:“俺们这里的东西可好吃哩!不用化肥不喷农药,有机的,认证过。”
从一个村的试点,到全域全产业链;从改造一个穷山沟到建设国家有机农业公园。驿站从红河村出发,循着有机农业的方向,在“吸引人”上挖潜力、在“留住人”上做文章、在“促增收”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落在了实处。
陈浩在驿站见到韩雪,韩雪高兴地说:“陈总,你们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