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李凤霞提出在村里建设蔬菜大棚得到张美贞等人的赞同,李凤霞根据无人机测绘的地图,划出建设蔬菜生产基地的地方,一期计划建造450个智慧大棚。

张美贞让村主任姜守波做施工负责人,带领村民们建设蔬菜大棚,十几个施工队近百台焊机在枫林岭阳坡陇阪地带焊花飞溅,短短的两个月数百个蔬菜大棚拔地而起。

穿过云层,阳光洒向大地,但见层峦叠嶂的群山,漫山遍野的菜畖,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这是独属于姜村高山蔬菜基地的独特美景。

在省农科院、SH市农委的支持下,姜村着手开展反季节高山蔬菜试种,利用高山冷凉气候种植夏秋番茄、甘蓝和甜椒等。

蔬菜基地开发应用“微蓄微灌”技术,破解了高山菜地灌溉难问题,不仅提高了产量与品质,还省时省工、节本增效,昔日的“靠天田”也变成了“致富田”。菜农种菜积极性高涨,种植区域也迅速地扩张,形成了以番茄、四季豆、瓠瓜等为主的种植结构。

姜村被列入全省蔬菜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单位,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以高山蔬菜为主导的示范基地,形成了专业化、集约化、多茬口的高山蔬菜生产格局。

二期工程开始建设,李凤霞对张美贞说:“蔬菜基地建造GLP-832加强型钢架大棚,基地微蓄微灌设施全覆盖,推广‘稻茄轮作’高效栽培模式,生产中集成应用‘集约化育苗、肥水一体化应用、绿色防控、设施避雨栽培、山地茄子长季栽培’等绿色增效技术,促进高山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

张美贞说:“很好,通过合理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特色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姜守波对李凤霞说:“李总,现在山下温度太高,四季豆、茄子已经慢慢‘歇市’了,我们基地里温度要比下面低七八度,蔬菜才刚刚成熟,这些蔬菜的上市时间刚好弥补空档期,实现错峰上市。”

枫岭高山蔬菜基地里,茄子、辣椒、四季豆长势喜人。工人们戴着斗笠,拿着篮子,穿梭在各个大棚之间采摘。基地负责人姜守波则驾驶着一辆运输车,上山下山,一趟趟将采摘下来的蔬菜及时运回打包。由于海拔高,温差大。

深山“菜园子”,直通城市“菜篮子”。七月下旬,正值高山蔬菜全面上市之际。第一批两千多吨蔬菜上市,产值460万元,由此奠定了姜村高山蔬菜产业的基础。

枫岭高海拔的蔬菜基地里,茄子、辣椒、四季豆等长势喜人。工人们戴着斗笠,拿着篮子,穿梭在各个大棚之间采摘。基地负责人方锡高则驾驶着一辆运输车,上山下山,一趟趟将采摘下来的蔬菜及时运回打包。

采摘下来的蔬菜,经过人工分拣后,第一时间进行打包、装车,随后发往蔬菜批发市场,供应杭州与上海等城市。

姜守波一边打包一边说:“今年市场行情好,泡椒批发价10多块一斤,每亩收入有万把块。现在每天有近40名工人在采摘,多的时候一天要摘20吨左右的蔬菜。

枫岭基地有高山四季豆、番茄、茄子、辣椒等多品种蔬菜450余亩,上市时间从七月初一直持续到十月上旬。而这些品种中,最负盛名的要数高山番茄了。相比其他的大宗蔬菜,番茄、辣椒等精细化品种,价值更高,更能卖出好价钱。”

在智慧大棚内,李凤霞看到约两米高的番茄植株枝繁叶茂,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张美贞说:“山区温差大、雨水多,高温高湿加重青枯病的发生概率,且裂果率高。

市农科院和基地进行合作,开展育苗、选种、技术推广。我们就嫁接自己选育的一个品种,将它应用到高山番茄中,没想到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这项技术推广以后,高山番茄产量上来了,如今不少农户的基地也都种起了番茄。

从新品种试种到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以点带面的农业产业格局,以绿源、浪源、锦昌、牧田郎四大蔬菜基地为主,带动周边村,共同构成了一条繁荣的高山蔬菜经济带。为了进一步提升高山蔬菜产业,枫岭镇还建成了蔬菜深加工中心和蔬菜育苗中心,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

小番茄补货单:人民医院30斤、政府食堂50斤、春天小区10斤······这两天,姜村农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倩直言“太忙了,太忙了”。枫岭高山蔬菜基地的400多亩茄子、青椒、小番茄已经大量成熟上市,采摘、送货、补货,吴倩忙得不可开交。

五千告诉李凤霞:“这些蔬菜是4月初陆续种下的,眼下是第一次量产,每天可采摘五六千斤。采摘下来的蔬菜,经过分拣以后,一部分送往蔬菜批发市场,进入线下商超,另一部分通过线上团购、抖音直播等模式,直达城市居民餐桌。

城区目前已经建了15个小区点位,下午2点蔬菜送到城区以后,由配送员前往各小区派送,消费者当天就能吃到我们的蔬菜。”

蔬菜标准地改革项目涵盖峡枫岭镇六个村,共规划两千亩,其中一期提升改造千余亩,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地力提升、绿色防控等内容。除了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基地还建有数字大屏、数控中心、农业传感物联网,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监测病虫害,实现种植、生产、销售全流程闭环。

张美贞问李凤霞:“李总,1000多亩的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每年可供应大批量优质高山蔬菜,那么,仓储、物流如何跟上?”

李凤霞说:“在村外,一个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集蔬菜仓储、分拣、冷链、物流及数字化功能的蔬菜综合服务中心即将建成投用。该服务中心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保姆式’1+N服务,重点解决蔬菜存储、运输、物流配送等难题,实现高山蔬菜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同时,以创新为驱动,通过机器换人、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集采配货、网络营销、电商托市等途径,积极推动蔬菜产业高水平发展。公司、基地、服务中心还提供共富岗,通过村集体抱团发展,实现以菜生财,以菜富民,以菜谋兴。

如今光他们村就有百多位村民在基地打工,按小时结算工资,过去村里年纪大的村民都选择到城里务工,今年不少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根据市场运营情况,村民们年底也能拿到分红。”

秋风乍起,带着一股肃杀之气,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带着强烈的季节的讯号,一枝一叶一花一草,都在宣告秋的来临,如同精灵在跳舞,把秋天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如诗如画,带着丝丝凉意,轻抚过脸庞,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秋风吹过稻田,吹过枫林,吹过人们心头,带来一丝微凉,带走一份哀愁。落叶满地,踩在上面仿佛能听到秋天的呼吸声。它是大自然的季节使者,提醒人们做好迎接冬天的准备。凉意袭来,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仿佛把夏天的闷热都一扫而空。漫山遍野的枫叶如火如荼,宛如一幅画卷。它吹落了枯黄的树叶,却也预示着新生命的到来。

秋风起处,轻盈的落叶随风飘舞,大自然的颜色变得丰富多彩。在这风中,可以看到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红色的枫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人感到无限美好。

最后一根桥墩浇筑完成,陈浩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意,预应力预制梁吊装日期屈指可数。

好久没有痛饮的陈浩与祁志愿畅饮,高兴的陈浩问祁志愿:“兄弟,我想与令爱‘说媒’,你有什么条件?”

祁志愿说:“条件一般,只要男方家风好,孩子忠厚老实,能够知悭识俭就行。”

“条件是不高,但是一语中的,据李总观察,不仅令爱与余家栋两小无猜,而且情投意合。”陈浩笑着说。

“余家栋与小女同窗同庚,本无挑剔,但是余家家风不正,我不想和余祥波成为‘亲家’,免得追悔莫及,贻误了孩子的幸福。”祁志愿说。

“有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陈浩问祁志愿。

祁志愿说:“陈总,不是我不给您面子,实在是我不愿和余家人‘同席而啖’,怕他们会对小女翻脸无情,到时候我们欲哭无泪。”

“你考虑的也是,强扭的瓜不甜,算我没说。”陈浩说。

“喝酒。”祁志愿端起酒杯说。

“喝酒!”陈浩微笑着说。

自始至终没有说话的余正明敬给祁志愿一支烟,他中肯地说:“虽然我两个堂弟‘混蛋’,但是我侄子家栋‘不肖’乃翁,是有‘良知’之辈,但是‘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他没有得选择。”

“这事后议,不要扫了咱们喝酒的雅兴。”祁志愿说。

“喝酒!”余正明说。

“喝!”陈浩说。

余正明离开指挥部时,天空飘起濛濛细雨,余家栋看见余正明说:“大伯伯,我送你回家。”

“去你家。”余正明坐进车里说。

“好,大伯伯。”余家栋发动车子说。

“走吧。”余正明催说道。

余家栋脸上有一种特殊的光彩,一双明净的眼睛透露着坚韧和执着,浑身散发着的是夏天橘子汽水的味道。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他努力培养自己的恒心与毅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青春是最绚烂的季节,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朝气。

李大钊先生曾经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靠什么征服通往梦想的火焰山?拿什么安放我们心中如火的激情?奋斗,唯有奋斗。”

变则通,通则达。在变化机率日益增多和变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因循守旧是不可能进步的。每个人都要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态,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事物总在不断变化,不可能一劳永逸。当一个人真正走进人生的进程,能够多维度的看待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走进了哲学的大门。哲学作为一种启迪智慧的思想工具,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进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循环,都在不停的变化,讲究事物之间的平衡,使万物相互维持平衡,一旦打破平衡,就意味着事物之间出现了“裂缝”。

大海看起来平静,实际上暗潮涌动,海底下波浪滚滚。同样,一个人看起来表面平静,内心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到处乱撞,根本停不下来。既然事物一直在变化,那么事物在不同的环境就有不同的状态,这就是事物的基本特征。

不要看一个人没有什么事情,其实事情多着呢,而且很复杂。看不出来,这才是问题所在,能够看出来的东西,未必是真相,只是迷惑人的一种东西。很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而是一层一层隔着,令人看不透。

《道德经》里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强调的就是一个人的认知,普通人看不懂,听不清,所看到是一种虚妄的状态。

可惜,太多人懒得思考,懒得研究,只能迷失在事物的表象中,一辈子都走不出狭隘的空间。空有一双大脑,却无哲学的思维,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时代在发展,万物皆在发展,要积极拥抱新变化。

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就必将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向着美好的明天砥砺前行。可以追梦、圆梦,不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不论是顺顺利利还是磕磕绊绊,只要拼尽全力、勇往直前,就一定会与心中的梦想不期而遇。

余正明来到余祥波的家中,看见余祥波正在一个人喝闷酒,心中是五味杂陈,爱恨交加。

“大哥,下雨无事,坐下咱们兄弟俩喝两杯。”余祥波说。

“行,老二,就再喝两杯。”余正明坐下说。

“家栋,把你大姐买的好酒拿出来。”余祥波对儿子说。

余家栋答道:“好的,爸。”

“月娥,大哥来了,你给我们‘掂乎’两个下酒菜。”余祥波对妻子说。

郑月娥答道:“行,我马上做菜,你们兄弟俩先等一等,很快就好。”

“大伯伯,酒来了。”余家栋说。

“家栋,给伯伯倒上。”余正明对余家栋说。

余家栋答道:“好的,大伯伯。”

余正明喝了一口酒问余祥波:“老二,家栋的亲事你是怎么想的?”

余祥波说:“大哥,他嬷嬷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对象,可是这孩子‘一根筋’,一个也没有看中,倒是对祁家的那个囡囡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你怎么不反思一下这是为什么?”余正明递给余祥波一支烟后问他。

余祥波说:“唉,我与哥哥从小‘相依为命’,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维护他,就是明知道错了,我还是一往无顾地追随他,甚至付出我的一切。”

余佳馨这时端上“叔嫂传珍”与“干炸响铃”两菜,余正明说:“这道‘叔嫂传珍’传说是古时嫂嫂给小叔烧过一碗加糖加醋的鱼而来的。选用体态适中的草鱼,最好先在清水氽熟,要掌握火候装盘后淋上糖醋芡汁。成菜色泽红亮,肉质鲜嫩,酸甜可口,略带蟹味。

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干炸响铃因为腐皮薄如蝉翼,成菜食时脆如响铃,故名。该菜选用豆腐皮卷入精细肉末,切成寸段,油炸而成。色泽黄亮,鲜香味美。相传,有位英雄在一家饭馆中专点此菜下酒,但不巧这天原料中所需的油豆皮刚刚用完了,可这位英雄却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

听说油豆皮在四乡定制,便立刻返身出店跃马挥鞭,把豆腐皮从那里取了回来。店家为他如此钟爱此菜所感动,倍加用心烹制,并特意把菜形做成了马铃状。后来此事传扬开来,成了一段佳话,于是后人便改称此菜为‘炸响铃’。”

余正明看着又上来的“糟烩鞭笋”与“鸡火莼菜汤”菜说:“这个‘烩鞭笋’属于素菜类。传说杭州孤山的广元寺附近有一片竹林,寺内和尚很爱吃笋,却又不善于烹调,只会烧烧煮煮。

苏东坡出任杭州刺史时,与寺里和尚有所交往,便把自己的‘食笋经’传授给他们。用‘嫩鞭笋’加上香糟,经煸、炒、烩制作而成的这道菜,香味浓郁,十分入味,富有特色。经历代相传,成为杭州有名的传统素菜。

用莼菜作料制成的‘莼菜汤’又称‘鸡火莼菜汤’,莼菜翠绿,鸡白腿红,色彩鲜艳,滑嫩清香,汤纯味美,是浙江杭州地区汉族传统名菜。杭州西湖种植莼菜已有悠久的历史,明代《西湖游览志》就有记载。

相传乾隆每到杭州都必以莼菜调羹进餐,而‘莼羹鲈脍’、‘莼鲈之思’的典故早在《世说新语》中就已出现,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又寓意着深厚的思乡、思国之情,故而近年来,一些国外归来的侨胞、远离家乡的游子来到杭州,也常乐意点食这道名菜,寄托自己的情思。”

“大哥知古通今,想必有办法‘拨乱反正’定乾坤。”余祥波说。

余正明干了杯中酒说:“虽然那个祁志愿说我们‘家风不正’,不耻与你为伍,但是没有说家栋什么不好的,现在咱们村多数人为修桥出力,你也不能回避现实,到工地上力所能及地干些事情,让人们以后对你刮目相看,对自己与他人也是启迪。

现在建桥工地上我说了算,先让佳馨顶替尹艳干统计员,以后再让佳欢通过政审,要不是你们兄弟俩混账,哪来这些‘多磨’事情,祥海那边的事情我慢慢再给想办法,以后要好自为之。”

“是,大哥。”余祥波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