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前车之鉴”的提醒,绿洲公司彻底关闭帕克村旅游大门。让沙漠成为耕地靠的不是空谈,遍地是稻香从来都不是幻梦。在改善了众多不易种粮的土地之后,居然又开垦出了沙漠麦田。
绿洲公司不知从何时起,在摆平了盐碱地、旱地之后,居然又盯上了沙漠,甚至为了在沙漠上搞农业,好像还顺便解决了荒漠化这个世界性难题。
怎么在沙漠上成功种植小麦的?沙漠小麦真的能治理土地荒漠化吗?在沙漠上种植小麦是否属于多此一举?
进行沙漠小麦耕种实验的绿洲公司,迎来了喜人的丰收季节。小麦亩产已经达到了294公斤,并且容重也达到了825颗每升,完全属于一级小麦水平。种下的六千多亩冬小麦,已经顺利经过时间的考验,也许现如今看来这个亩产并不算多,但是我们得知道这可是在沙漠旁种下的农作物。
毕竟,这次规划的试验田,位于库木库里沙漠边缘位置,从辖区来看则属于依协帕克提乡。在绿洲公司来到这里搞沙漠麦田之前,此地三面黄沙密布,沙漠土壤占到了帕克村九成以上的面积,而高温与强烈的太阳光,也让这里的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
可以说,帕克村的昼夜温差、大旱以及风沙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让这里人们的饮食都成了一个极大的问题。然而,如今通过现代科技的加持,也使人们拥有了能够与大自然掰手腕的能力。
首先,在小麦的选择上,绿洲公司就研究出了一款能解决低温、风沙以及高温阻穗等一系列问题的全新麦种。而后,又通过使用卫星精准定位、遥感掌控全局变化的方式,让人在观察小麦长势上也更加得心应手了。此外,还为小麦的生长带来了帮手,固沙保水剂以及植物抗菌剂。
甚至为了能更加精准的照顾到每一株每一亩的小麦,在浇水施肥的活动上,还做到了手机对人工的完全替代,这让在完成定时定点浇水施肥的基础上,还做到了对水肥资源节约,避免了浪费。
目前,沙漠小麦的初步成功,也让该公司有了更远的展望,据公司副总经理高健所言,他们将在未来的时日里,尽可能的将小麦的亩产拉到400公斤左右。也许某一天沙漠真的会被人力所征服,将沙漠变成鱼米之乡也将不再是无稽之谈。
沙漠之中的小麦不仅有食用效益,种下的小麦还能防风固沙,开出的麦田也能成为防止土地沙漠化进一步蔓延的主力军。全球各国采用的主流固沙方式,就是编织草方格,而草方格需要用到的原材料就是麦草、稻草、芦苇等一系列作物。如今沙漠冬小麦的顺利种植,将有可能在未来使得固沙成本能够一降再降,取材也将变得容易很多。
原本是想要在沙漠上种小麦,保证产量的,却歪打正着地有了固沙治盐碱的功效,可以说成果十分喜人。
在沙漠里种小麦,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毕竟沙漠和普通的稻田不一样,想要在这里种植农作物,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也需要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市场动荡的大环境之下,如果不提前准备的话,真到了情况不可控的时候,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
无论是出于农业科技水平进步的角度考虑,还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在沙漠种植小麦,已经成为了那里人们的夙愿。中国是世界上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这样大面积沙化的土地影响着好几个亿国人的生产和生活。
众所周知,沙漠里是不可能直接种出庄稼的。好在,敢想敢拼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实力,扭转了不利的环境局面,成功在这里种植了小麦。
绿洲公司用两个月的时间将沙漠推平,为了保证沙土不会再次飞扬扩散,他们还定下了平整度不超过5cm的标准。土地的问题解决了之后,下一个面临的就是土壤养分含量低且蒸发量大,保水保肥能力差等问题。
但是研发人员并没有因为这些挫折而打击掉自己的自信心,反而越挫越勇研发出了新的水肥管理及栽培模式,现在,沙漠里的这批小麦已经达到了一级小麦的标准,亩产超过了两百公斤。
为了能够成功种植,绿洲公司做出了许多的试验,也积极运用新技术,做到了可以在手机APP里实时操作水肥。
毫无疑问,此次小麦种植的成功是中国农业科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研发人员不仅保证了小麦的产量,还误打误撞的做到了固沙防治盐碱的效果。
原本是朝着种植小麦的目标奔去的,但是小麦收割之后留下的麦秸秆却可以很好的充当防风固沙的角色,而且还可以减少土地水分的蒸发;最重要的是,这些秸秆在四五年之后就会腐烂,腐烂后产生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会被再次注入土壤之中,以此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这一新发现后续可以被运用到未来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当中。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在沙漠当中培育其他类型的农作物,研发者们还尝试着在盐碱地中种植玉米,这一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勘测当地盐碱地的面积和分布情况;第二步则是分析总结,找出利用盐碱地资源种植玉米的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研发团队们很快就实现了在盐碱地种植玉米的目标,并且也做到了亩产超过两百公斤,可以说是十分的可喜可贺。
由此可见,在沙漠当中种植农作物这一在以往我们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过研发者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并且成为了中国农业史上的一大飞跃,饱受世界赞誉。这一成功的挑战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高尚品质。
希望在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研发者们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当中,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传统的沙漠改造主要有3种方法:第一种是工程方法,最著名和常用的是“草方格沙障”,也就是用正方形的麦草墙来固定沙土,通常用于沙漠公路两旁,缺点是在风沙过大的地方收效甚微;第二种是化学方法,即在沙表面喷洒固沙剂,将沙体表面固化来防止沙子流动;第三种则是大家熟知的植物方法,例如种植沙生植物,并采用滴灌技术来保持土地水分,这对沙化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沙体中植物难以生长,其成本极高,难以大规模推广。
于是,人们想如果能够“点沙成土”就好了。现在,这种幻想被绿洲公司的科研团队实现了,他们找到了破解土壤的“力学密码”。他们仔细地分析了土壤的力学特性,发现土壤具有两种力学状态:干时是固体状态,湿时是流变状态,并且这两种状态能够相互转化。由于土壤的这两种特性,使得土壤有自修复和自调节两种功能:自修复就是土壤在干时的固体状态下开裂破坏,吸收水分后能够变为流变状态,从而可以修复破坏的土壤。它是稳定、持久的,是使土壤生生不息的前提。自调节即土壤颗粒排列的改变不会破坏土壤的性质,也就是土壤随便怎么捏合,其性质不变,只有这样,土壤才能让植物生长在其中,并以“温柔”的力保住植物,成為植物的理想载体。
接着,他们探讨了土壤出现这种形式的原因。认为这是因为土壤有“万象结合约束”的特性,即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从而使得土壤拥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生态力学特性。正是这种约束使土壤施以温和的力“抱住”植物根系,维持植物稳定,并且能够保水、保肥和透气。但是沙粒间不具备这种约束,所以表现为一盘散沙。于是他们想如果让沙粒间有了这种“万象结合约束”,沙漠土壤化就有可能实现。
在此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要想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沙子“万象结合约束”。于是科研人员集中力量寻找可以产生“万象结合约束”的黏合剂。最终,经过反复实验,他们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植物纤维黏合剂。将一桶水浇到普通沙地上后,水会迅速下渗;而将这种黏合剂混合到沙子中,再加入同样规模的水,两分钟左右,原先金黄色的沙子就变成了深褐色,摸上去很有黏性,手握住并不会散掉。混合好的“土”围成一个凹坑倒入水后,水也不流失。
初步实现“沙变土”后,首先他们在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初见成效后,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试验:找来一块地,在上面种植了玉米、红薯、萝卜、油菜。结果是成效显著,植物长势喜人。
当他们将植物纤维黏合剂加入沙体中后,沙子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玉米、小麦、向日葵、观赏草等多种植物,结果长势旺盛,并开花结果。蛙类、鸟类和许多昆虫在两个足球场大的沙漠绿洲中安了家,狐狸、獾、野猫也不时光顾其中,沙漠实地试验取得成功。
研究团队在沙漠开展三千多亩的种植试验,科研团队来到这里的时候,四周荒凉得连一株枯死的植物也没有,除了沙还是沙。科研团队在这里采用了大规模机械化的种植方法,将约束材料撒布在沙漠表面,加入适量的水,用旋耕机进行旋耕,多旋耕几遍,使其均匀,几天后就开始种植。一个旋耕机一天大概可以耕作几十亩。但是,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4~6月,他们进行了3次播种试验,都以失败告终,不是大风将刚出生的幼苗连腰吹断,就是沙子把幼苗全部淹没。
后来,科研人员发明了一床“小被子”,用薄薄的一层谷草盖在小苗上,既透气又防风沙,小苗们才得以成长。8月下旬,试验基地长成一片宽约800米、绵延近三千米的绿洲,约70多种植物长势良好,高粱、苜蓿等作物丰收,西瓜、茄子、西红柿等瓜果蔬菜产量高、口感好。
由于植物长势太好,结出很多瓜果,吸引了狐狸、兔子、老鼠来基地觅食,工作人员不得不想尽办法灭鼠。更厉害的是,科研团队专门留下了一块无灌溉的试验地。种植的沙蒿、沙打旺,都顺利发芽存活,生长出来了。这意味着基地的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在没有人工灌溉的条件下,耐旱的植物仍然能够存活。如今沙漠试验地已绿意盎然,沙漠已变为绿色牧场,向日葵竞相绽放、自由生长,这片美不胜收的花海,已成荒凉沙漠里最美的风景线。
科研团队在诺克河与皮提亚克河开展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产业探索,种植面积近万亩,其中八千亩种植高粱等,两千亩种植了西红柿、西瓜、萝卜、辣椒、土豆、茄子等果蔬。现在,采集的果蔬产品进入超市,开始销售。高粱和牧草,喜获丰收。种植的成功,也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团队计划在前期试验基础上,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两万亩,再通过两三年的扩大试验和产业探索,为项目的产业化推广打好坚实基础。
通过试验,试验区的经济性得到验证,与常规沙漠治理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成本低廉、节水明显、环保安全、推广快的特点,离水源较近或有充足地下水的沙漠都可以实现“沙变土”。土壤化成本在2000~5000元/亩,低于内地土壤复垦动辄数万元的成本。
而且,一次添加长久有效,这是因为黏合剂本身就有耐久性,且长出的植物根系腐烂了之后,又成为新的约束,形成生态的良性循环。
林青青问:“有了沙漠土壤化原理和方法,是不是就可以把所有的沙漠变成绿地?”
高健说:“并不是这样,要在改良的沙土上种植植物,还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这项技术改变沙土的物理黏合力,无法改变土壤本身的肥力,所以在第一次耕作时需人工施加水肥。第二个问题是缺水。
沙漠土壤化改造一定要用水,因为沙漠存不住水。不少沙漠本身也有水资源,就可以利用那里的水资源。试验地点是否有水,的确已经成为其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条件。沙漠土壤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的科学论证和满足必要的条件,如满足灌溉要求的水等。
该项技术的重点在于遏制沙漠化的趋势,改善沙漠化的土壤,如果效果好,可以在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生态平衡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推广。但是,无论如何,此项技术是治沙思路的重大创新,有望成为沙漠变绿洲的一种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