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型的沙漠化草场沙漠区里面,大概超过了两千亩的范围里面,做了不同的示范。一个是流沙固定,第二个是要进行机械固沙和生物固沙技术相配合,进行草场的恢复,然后做大棚育当地的苗,最后再移植。林青青的思路是不引进国外的种子,而是因地制宜用当地的物种进行育苗繁育播种。
过度放牧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可以在轻度沙漠化地区补播草种,同时控制牧民放牧,以恢复植被;在中重度沙漠化地区,可以补种草种,再加上围栏封育,让植被自然恢复;在重度沙漠化地区,则采取“流沙快速固定”的技术模式。
林青青问艾麦力:“沙漠治理多少钱一亩?”
艾麦力说:“科学治理沙漠的成本已经从过去每亩1万元降低到现在的1800元。
在荒漠化治理中,今年采用了新的治理方法,即结合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提出了沙丘坡面编织草方格、平面种植耐旱耐盐碱树种的梯田治沙模式。这种新的治理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而且提高了治理效率。
具体来说,传统的推平再种植方法,每亩需要1万元,且至少需要40天。而现在,采用梯田式治沙方法,每亩成本降低到1800元,且只需要5到6天就可以完成治理。这种模式的成功应用,得益于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从而提高了‘扩绿、兴绿、护绿’的质效。
此外,这种治理模式还实现了节约成本和可持续性治沙的目标,原来平整一亩沙丘的费用现在可以用来平整5.5亩,显示了其高性价比。”
“治理沙漠的方法有哪些?”林青青又问艾麦力。
艾麦力说:“治理沙漠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植物方法。
物理方法如机械沙障,通过筑墙、立网、栽植沙障等来阻挡、固定流沙。
化学方法使用高分子粘结剂或油剂覆盖或粘结流沙,以防止其流动造成危害。
植物方法,即植物固沙,通过在流沙上种植植物,形成固定沙地,这是治本的方法,但实施难度较大,因为流沙的移动是因为缺乏植物生长的条件,如水分。
此外,还有以下几种有效的治理沙漠的方法:
一、水资源管理: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关键,包括收集和储存雨水、使用节水技术如滴灌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及利用废水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植被种植:选择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如耐旱、耐盐碱和抗风沙的植物,可以帮助稳定沙丘并保持土壤水分。
三防风固沙:建设防风固沙措施,如种植防护林带、建造风雕林或设置固沙网等,以减缓风沙的移动,保护土壤和植被。
四、技术创新:利用技术和创新手段,例如使用遮阳网、保护膜、气候控制技术等,改善土壤条件,控制温度和湿度,提供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
五、低覆盖度治沙技术:根据‘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大力营造适宜当地自然环境植被覆盖度的固沙林,提高防风固沙效益。
六、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有效固沙,帮助沙化土地恢复功能。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和措施,因地制宜地进行沙漠治理。同时治理沙漠是一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玛丽说:“沙漠治理有中国一亩成本千多元,而俄罗斯没花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沙漠化问题日益凸显,对我们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中国作为一个沙漠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沙漠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北方的俄罗斯居民却宣称自己并未花费任何金钱来治理沙漠。这两种不同的沙漠治理模式背后蕴含了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一个沙漠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沙漠扩展威胁,这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投入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沙漠治理工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每治理一亩沙漠的成本高达850元,这包括了土地固定、植被恢复、水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中国采取了植树造林、固沙防沙等多种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种高成本的沙漠治理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治理效果难以长期维持、成本过高等。
与中国不同,位于北方的俄罗斯居民在沙漠治理方面却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模式。他们声称自己并没有花费任何金钱来治理沙漠,却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
实际上,俄罗斯的沙漠治理模式更多地是基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经验积累。例如,在俄罗斯莫斯科以北的一些地区,居民们将草坪修剪的草渣直接投放在沙漠地区,形成了一层天然的覆盖物,起到了固沙护土的作用。同时,这些居民还会通过种植耐旱植物、科学放牧等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这种治理模式虽然没有大规模投入,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沙漠化的趋势。
这两种沙漠治理模式的对比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首先,中国的高成本沙漠治理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但其长期维持的可行性值得商榷。高昂的投入是否能够持续,治理后的植被是否能够长期存活,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俄罗斯的自然方式治理模式虽然没有大规模投入,但更加注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借助于自然的力量来抵御沙漠化。这一模式或许可以在其他地区借鉴,通过尊重自然规律,寻找更加可持续的治理方式。
当然,沙漠治理问题不仅仅涉及技术和经济层面,更关乎社会和人类的价值观念。中国的沙漠治理模式强调了政府的积极作用和资源投入,体现了一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这种高成本的治理模式可能并不适用。而俄罗斯的自然方式治理模式则反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试图通过尊重生态平衡来实现沙漠治理。这种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居民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强调了公众的环保责任。
综上所述,沙漠治理的难度在于其涉及的多个层面,包括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中国的高成本治理模式和俄罗斯的自然方式治理模式各有优劣,但都值得思考和借鉴。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可以通过交流经验,共同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沙漠治理模式,共同应对沙漠化问题,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在库木库里沙漠这片治理区,人工扎的草方格有断带、断窝子的,治沙效果是不好的,最多两到三年就通过风吹日晒风化了。机器编织出来的整个方格可以达到六年以上。这种新技术就被用在了高大的沙丘上。沙地里,工人们两人一组,熟练地将一条条十米长的沙障按照1×1米的大小铺好,并将四周进行固定。
整个沙丘就像一张金色的大网,牢牢地被罩住。草方格和灌草植物屏障阻挡了流沙的移动,真正与沙面“短兵相接”的却是更小的土壤生物。在野外观测和试验中,科研人员发现,麦草方格沙障里出现的灰黑色、绿色的像壳状的生物体能够将流沙牢牢“锁住”,固沙效果非常神奇,这些壳状的生物体被称为生物土壤结皮。
而自然条件下,生物土壤结皮形成需要一二十年时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干预,研究出了一种人工蓝藻结皮固沙技术,大大缩短了生物土壤结皮形成的时间。从天然的藻结皮中提取的几种比较优势的藻种,然后再进行室内扩繁处理。它可以分泌一些物质,它可能黏结沙子,再加上它本来凹凸不平也有利于植物种子的捕获,降雨多的话,就有利于植物萌发。
在依协帕克提的治沙项目现场,新式的牵引式沙障车正在铺设固沙“方格沙障”,相较传统的铺设方法,这种新式沙障车短时间之内可以快速准确大面积地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履带式的压沙机在起伏的沙丘上如履平地。前置的大齿轮将稻草、麦秆精准植入沙漠。一阵轰隆声过后,一条条整齐沙障编织的金黄色巨网,将沙丘牢牢缚住。
艾麦力高兴地说:“沙障车相对于人工的效率肯定是在50倍以上了,按两垄去算,每个小时按十到十五亩,八小时就是八九十亩地了。如果四行同时展开,地形好的情况下,一天至少在一百亩到两百亩之间。。”
林业管护中心主任高建说:“机械铺设的压沙障稻草厚度均匀,扎根深度能统到15厘米,抗风固沙能力更强。”
盛夏时节,成片的沙棘林郁郁葱葱,摇曳的枝条细叶下缀满了幼果。赶在今年十月采收季节来临之前,沙棘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就来为当地村民讲解沙棘新品种修剪和采摘的技巧。
吉龙绿洲公司成立之初,帕克村森林覆盖率不足0.3%,风大沙多,土地沙化面积达76%。在国家“三北”工程建设的支持下,绿洲公司通过植树造林,将这里的林木绿化率提升到57%,在不适宜植树的地块,种下了28万亩沙棘。
沙棘研究所所长任满意说:“沙棘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非常强大‘逆天’,这一块原来是我们非常著名的黄沙洼,是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后来因为造了大面积的沙棘林和杨树,把这个风沙锁起来了,现在表面上看你就看不到沙土。
这些貌不惊人的灌木不仅成为右玉县防风固沙的‘功臣’,沙棘果年采摘量达到80吨,成为当地的致富果。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带动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业等发展壮大,沙棘果加工的产品有沙棘油、沙棘酒、沙棘酵素等多种产品。”
夏日,诺克河绿树成荫、蓝天碧水,田间地头各类农作物长势喜人,绿意葱茏的胡杨、蜿蜒流淌的河水、广袤辽阔的沙漠共同构成一幅奇特又震撼的景色,让人难以想象这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库里沙漠之间。
曾经,沙漠被视为生命的禁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绿洲人”用双手将芦苇草扎成方格,铺设草方格沙障,以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同时,采用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式造林,建成了由绿洲外围依次向内分布的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基干林、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居民区绿化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屏障体系,使得沙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推动沙漠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走进康拉克秘境,河流、湖泊、沙漠、胡杨林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美丽而浩瀚的大漠风光。
康拉克秘境旅游度假区是绿洲公司和帕克村企地双方共同招商引资的项目,该景区全域占地面积约两万亩,由吉龙司独立开发运营,景区内涵盖“一城三区”和沙漠越野、游船、热气球、丝路驼铃等数十个体验项目,旨在打造集野奢度假、自然观光、非遗民俗文化和军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国际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提供吃、住、游、玩、购一站式服务。
绿洲公司在该项目中投资600万元,建成通往游览区的诺克河大桥,同时向交通运输局争取投资建设景区沿途道路项目。道路的畅通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
“景区很好玩,随手一拍就是大片,非常适合周末游玩。”游客说。
据了解,绿洲公司还计划实施诺克湖娱乐体验区、绿洲文化体验区(三期)和胡杨文化精神展陈馆等项目,同时完善商贸区、民宿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帕克康拉克绿洲秘境胡杨文化主题纪念馆旅游链,把“游在依协帕克提、吃住在帕克”的理念落到实处,带动三产发展,让公司职工与地方群众吃上“旅游饭”。
当夜幕悄然降临,康拉克秘境栈道两侧的灯光宛如明亮的丝带,蜿蜒伸展,照亮道路。抬头仰望天空,星光璀璨如钻,在浩瀚的夜空中编织出一幅绚丽的画卷,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里的夜晚太美了,可以观赏星空、打卡拍照,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宁静。”来自重庆的游客陈琪说。
今年康拉克秘境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百余万元,旅游就业人数50人。
沙漠旅游经济的繁荣,也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保持良好的旅游体验,企地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和管理力度。这种良性循环,使得库木库里沙漠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实现了协同发展。
在诺克沙漠公园内,一片热闹景象。游客们或是漫步在木栈道上,欣赏着沙漠与防风固沙基干林交织的独特美景;或是在游客集散中心,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观赏大漠风光的摄影展······
“来到这里之后,我不仅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漠风光,还看到了以前在电视上见过的红柳、梭梭,甚至看到了许多野兔追逐嬉戏,感觉眼前的景象特别震撼。”来自陕西的游客张浩激动地说。
近年来绿洲公司与帕克村充分利用沙漠、胡杨等特色资源,借助胡杨摄影节活动品牌效应,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团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加强生态监测和保护,积极动员职工群众参与植树造林,将防风固沙基干林面积加速扩张至3400亩,种植了75.48万株红柳和梭梭等灌木,苗木成活率达85.6%。如今,康拉克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引来各种鸟类和野兔、野鸡、狐狸、黄羊等野生动物来团场安家落户。
从生命的禁区到旅游的胜地,绿洲公司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这是无数绿洲人不懈努力换来的喜人成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