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赞誉

情绪虽司空见惯,但情绪劳动平素却默默无闻;情绪的价值耳熟能详,但情绪劳动的价值依然鲜为人知。该书阐释了情绪劳动及其对人们生活、工作和价值感的影响,尤其揭示了情绪体验等级系统与父权制的关系。这本书观点立场鲜明,文笔生动有趣,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引发反思自省。阅读该书,可以让人领悟女性的能动性和女性化工作形式与特质的力量,心怀美好,温暖前行,更好地成为自己。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原秘书长

罗斯·哈克曼采访了数百位女性,从情绪劳动的本质和源头出发,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这一概念,并教会我们如何将令人筋疲力尽的情绪劳动转化为向上的力量。情绪劳动是真实的,但它不应该是我们的负担,只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才能帮我们爱上已经存在的一切。

——钱婧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B站知名UP主(@钱婧老师)

这是一本“情绪”视角下的女性主义著作:女性的情绪劳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女性“天生的、擅长的,因而也是乐意从事的”劳动。事实上,它是男权制权力结构及其规训的产物,其本质是对女性的情绪剥削,并产生了深远后果。建议对照波伏瓦的《第二性》进行阅读。

——陈云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评论员

《情绪价值》从新的角度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即大多数女性承担着情绪劳动,这分散了她们像男性同事那样追求事业的时间和精力。这本书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解释了为何社会评价体系会忽视情绪劳动的价值。重新思考情绪价值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性别不平等,而且为重构职业评价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封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身为女性,读《情绪价值》的感觉有点类似读罗素的《论婚姻与道德》,字字句句让人震惊。一个渗透在女性规训中的古老阴谋,榨干女性情绪劳动的价值,她们却不自知。是时候了解这一切,收回本属于她们的平等和公正了。

——杜素娟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B站知名UP主(@杜素娟聊文学)

父权制的狡黠之处是将视为女性特质的工作转化为女性内在、潜意识的表达方式,这种系统让女性几乎无偿地为他人服务,而情绪劳动成为这个系统的核心。这本书深刻揭秘了被忽视的情绪劳动,激发对女性的尊重和赞赏,让女性得以在各个领域发挥潜力,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和社会压力的限制。

——祝羽捷 作家、策展人

情绪价值本来弥足珍贵,人类文明是从一个人愿意为另一个人停留、关注、照护开始的,怜悯是文明的标志。当代的社会机制迫使情绪劳动变得廉价:无论在传统家庭、科技公司的办公室、璀璨的选美舞台、雇主的厨房,还是在医疗和照护场所,关注、体察以及回应周围人的情绪成为女性持续付出的隐形劳动。其实,这种劳动需要被看见,得到报偿,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当女性开始说话时,历史和现实都会显现新的样貌。

——辽京 小说作者

这是一部以女性视角进行关照的学术专著,聚焦于那些未被看见的情绪付出与情绪劳动。这本书将日常故事和案例分析巧妙融合在一起,深具洞见,发人深省。作为学术专著,《情绪价值》真正做到了活泼生动、深入浅出。

——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女性承担了家庭和社会的大部分情绪劳动,作为照顾者、倾听者和理解者,很多时候她们被迫交出时间,创造了情绪价值,但这并不是所有人可以看到的事实。哈克曼通过充分的案例,让我们看到真相,从而正视情绪劳动,将其视为真实的工作。

——陈英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文学译者

这本书把对情绪劳动的讨论从工作场合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对被忽视却又普遍存在的情绪劳动进行了定义,指出其女性化的倾向,并引用流行文化、职场等领域的大量案例对情绪劳动进行了系统性与批判性论述,指出其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哈克曼认为,社会对女性的情绪劳动有更多期待,社会体系教育女人应该为男人提供情绪劳动,男人的存在和情绪体验优于女人,因此,情绪劳动中的不公平强化了女人的弱势地位。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女性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指出,在父权制与白人至上主义的资本主义体系下,男性也是苛刻的情绪规范的受害者。哈克曼认为情绪劳动像货币一样,有把所有人联结在一起的作用,这一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哈克曼还倡导建立男女都能共情的社会,呼吁社会承认情绪劳动的价值,提高情绪劳动的地位,并期待所有阶层和性别都进行情绪劳动,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这本书通俗易懂,对社会学、性别研究和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阅读。

——沈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我们为什么要“讨”人喜欢呢?因为如果不被喜欢,我们就会被排斥、被责怪,不再得到认可,于是“讨”就成了我们的情绪劳动。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本身就是在付出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往往被忽略,且无报酬。

——席越 女性励志演讲平台“遇言不止”创始人、作家

在后福特式服务业语境下,资本主义的触角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物质与身体之后,又侵入人们的情绪。罗斯·哈克曼用极致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作为一种高度性别化的资源,情绪劳动如何在暗处控制女性的生命体验。一本书或许不能立刻改变现实,但正如作者所言,她想用绝对的诚实与透明,解剖情绪劳动的价值,并重新评估爱与权力的真实关系。在我看来,她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董晨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B站知名UP主(@董晨宇RUC)